那時候,每年到過年鄉(xiāng)下都是要做年糕的,每年冬天,糯米收上來,爸爸就會將糯米和粳米按三比一的比例慘在一起,在堂屋中放上一口大水缸,然后將米淘洗干凈放在水缸中放上清水泡上三五天。然后去趁著哪天天氣晴朗,村里要好的幾戶人家一起將米撈出放入稻籮,然后用板車拖到鄉(xiāng)里年糕廠加工成年糕。每次這個時候我們總會全部跟著爸爸媽媽后面一起去年糕廠。到了年糕廠要排隊的,等排到我們的時候,工人和爸爸將米倒入機器設(shè)備中,媽媽則是負責(zé)在機器出口接年糕。年糕出來的速度快,他們將年糕倒在竹片子上,媽媽負責(zé)將年糕端出來放在年糕廠旁邊的晾曬區(qū)。即使再急他們也不會放心讓我們端年糕的,因為我們太小,年糕加工需要水,蒸熟,所以年糕廠的地面總是濕漉漉的,而且因為蒸汽的原因水汽蒸騰。我們只負責(zé)幫忙晾曬,年糕廠外面有一個晾曬場,都是兩米長一米寬的朱片子搭的架子。剛蒸出的年糕軟糯燙手,我們將媽媽端過來的年糕一個個整整齊齊的排在竹片子上,讓北風(fēng)吹冷,以前每次覺得冬天的北風(fēng)太嚴(yán)肅總是把我們小手小臉凍傷,只有晾年糕的時候覺得它是可愛的,正義的。等年糕冷了就不會粘粘在一起。這樣就能放在一起好裝在稻籮里帶回去。頭一框年糕端出來的時候,白白凈凈的一個個,軟粘軟粘,我們總是先吃個痛快。咬上一口,香香糯糯。一個年糕還沒吃完,媽媽就會又端出一筐,我們得趕緊的晾曬。媽媽也會催促我們,說趕緊的,不然天黑了也回不去家了。等年糕加工完了,同村一起的叔叔伯伯們一起拉著板車高高興興的回家去。
回到家里,媽媽會把事先準(zhǔn)備好的竹匾拿出來,我們幫著一起把年糕晾上去,有的已經(jīng)好幾個黏在一起了,我們等涼了一個個掰開來??刹荒苄募睙岬臅r候去掰,那樣不僅掰不開,還會把年糕拉的老長,破壞了年糕的樣子。一個個分開后放在竹匾上完全冷卻一天一夜后,爸爸會把灶屋的那口平時空置的大水缸清洗干凈,然后倒入大半缸水,媽媽會將年糕全部放入水中泡著。我們稱之為養(yǎng)年糕。仿佛年糕也像一條條鮮活的小魚,有了生命力,放在水里養(yǎng)著才會活著。于是到了冬天,每隔一周,爸爸就會給這口大水缸換一次水,這樣年糕才會保持新鮮。養(yǎng)的時間越長,年糕煮出來才會越軟糯。冬天的早上,媽媽去菜園里砍了一顆經(jīng)過霜雪的矮腳青菜回來,然后將青菜切成碎丁,用菜籽油炒了到半熟盛起來,鍋里放上冷水煮沸。將年糕清洗一遍切成兩厘米厚的片,放入鍋中煮開。一開鍋就將青島倒入,加上食鹽,放上一小勺豬油,放上大蒜葉。湯汁濃稠,鮮味十足。這樣寒冷的冬日早上吃著年糕喝著湯很是暖和。年糕在嘴里很軟糯,滿口生香,既有菜香也有米香。你依然能慢慢咀嚼出糯米的細膩,粳米的細微的顆粒。
年糕的吃法對于我們絕不僅限于此,在灶臺下燒火,我們也會拿一個年糕提前晾干水分,然后將年糕塞入灶膛,放在火鉗子上烤熟,烤到外殼金燦燦的,拿出來還沒等涼,就忍不住用手掰開,里面像芝士一樣軟軟微甜,外面脆脆的有股焦香。偶爾媽媽也會用紅糖炒年糕給我們吃,總是年糕的吃法還有很多。只是現(xiàn)在我們都已經(jīng)長大,很少在家,年底爸媽再也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加工很多年糕了。也再沒有那么多小嘍啰樂不可支的跟在他們后面去推板車,幫他們一起翻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