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回過頭來再說嚴州戰(zhàn)局。自從攻下大嶼山之后,周家兄弟更得劉希堯信任,此次劉希堯北上,周玉帶了五百疍民水鬼隨行。這些水鬼個個都是水性武藝俱佳之輩,在水中掄刀使杖,生食魚蝦,如履平地。清軍以北方人為主,在江上拿這些自幼生長水中的精銳水鬼無可奈何,只看到一條條黝黑的身影在江中載沉載浮,看著自己的同袍一個個被拖下水去,再也沒有露頭。清軍的船隊再無秩序可言,各自尋路逃命,自相碰撞,混亂不堪。裝有大炮的船只吃水很深,轉動不靈,全部都被水鬼鑿沉在江中,運送糧秣的糧船也是同樣的下場。周玉略嫌不足,這小小的新安江不比大海,實在太淺了,如今又正值旱季,不少大船甚至沉下去之后桅桿還露在水面上,大炮落水之后依然能撈上來。不過能做到這一步已經(jīng)不易了,水鬼畢竟不是魚人,總歸要到水面上來換氣,船上和岸上的清軍開槍放箭,也給水鬼造成了一些死傷。要是上了岸列陣對戰(zhàn),這五百水鬼恐怕連二百綠營都打不過,還是見好就收吧。周玉發(fā)出號令,率領眾水鬼撤退,同時對攻擊碼頭的明軍發(fā)出信號。
四門的明軍都迅速撤退了,張季熊之所以費那么大力氣突破北門,就是為了把濟席哈牽制住。如果僅僅是在北門城外攻擊,濟席哈就有可能帶著主力去防御碼頭了。濟席哈清點戰(zhàn)損,發(fā)現(xiàn)除了馮用被打死,他手下的綠營淹死不少之外,這一仗倒也沒造成多嚴重的死傷,然而供給多鐸大軍的糧食和火炮彈藥卻被送進了江底。濟席哈立刻抓壯丁來打撈沉船,但是火炮、炮彈雖然可以打撈,火藥和糧食卻全報廢了,沒有火藥,要大炮又有何用?濟席哈知道這次自己是罪責難逃了,連忙派人前往金華向多鐸報告。
明軍的這次行動帶來了兩個結果:第一,失去了炮兵的優(yōu)勢,清軍的攻堅能力大大下降,金華得以長時間堅守。第二,清軍的糧秣將盡,多鐸要趕快想辦法了。多鐸能想出什么辦法呢?當然是搶了。
當初闖軍撤離西安時,堅持倉廩之中不留一粒糧給清軍,的確導致了清軍的速度大大減緩,但也使得清軍在關中大略一番,至今闖軍中仍有人不認同這種做法。現(xiàn)在劉希堯也面臨同樣的選擇,如今的情形等于是他在逼多鐸在金華附近劫掠,勢必有無數(shù)百姓成為刀下亡魂。但劉希堯還是不得不這么做,如果不打敗清軍,金華全城軍民都要死,南方諸省有幾十萬、幾百萬的人要死。如果不抗敵而死,那就會屈膝而死。
“打糧”與“反打糧”的斗爭很快變成了一場規(guī)模宏大的戰(zhàn)役。這是1640年代,不是1940年代,就算劉希堯是農(nóng)民起義者出身,也不可能發(fā)動群眾搞人民戰(zhàn)爭。但是有一些東西,不論在哪個世紀都不會變,亂世之中,農(nóng)民把糧食看得比命還重要,誰敢搶他們的糧食,他們就敢要誰的命。金華以東一百二十里的義烏最先爆發(fā)了抗糧事件,百姓打死了三個下鄉(xiāng)劫掠的綠營兵,緊接著,事態(tài)就一發(fā)不可收拾。這里是名震天下的戚家軍的發(fā)源地,天底下就沒有義烏老百姓不敢打的人。若是單純的百姓反抗,那也還罷了,可是浙西偏偏還有上萬明軍。當年劉希堯在大別山占山為王,最擅長收買鄉(xiāng)民為自己傳遞情報,此時浙西遍地烽火,正是劉希堯大展身手的時候,張鵬翼麾下的浙江兵與劉希堯的部下混編,結成許多小隊,到處散發(fā)武器和官誥,獵殺下鄉(xiāng)搶糧的小股清軍。張鵬翼的部將張其勛返回家鄉(xiāng)嚴州,和父親張立中共謀舉事。
當浦江的周鑒,東陽的俞繼音、杜學伸,嵊縣的錢茂權,建德的張立中、張其勛等人都動輒拉出成千上萬的鄉(xiāng)勇和清軍械斗時,多鐸終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時當大旱,浙江百姓的生活本就艱難,清軍去搶糧,百姓豈有不反之理。更何況現(xiàn)在有大明朝廷和大明官軍在背后撐腰,鼓勵他們大膽地造反,告訴他們造反有理,造反是忠義,造反能當官,不僅是窮苦百姓,明朝的官員士紳中有節(jié)操的那批人也在積極活動,有投身行伍的,有出錢出糧的,有傳遞情報的。這是一場消耗戰(zhàn),比的是明軍的和清軍哪一方先把力量耗竭。隨著天氣越來越熱,清軍的水土不服現(xiàn)象也越來越嚴重,金華府城周圍已經(jīng)被殺掠得闃無人煙,清軍只能到更遠的地方去劫掠,也更容易被攻擊。被困在金華城中的朱大典、蔣若來全力守衛(wèi),清軍多次嘗試進攻,城中百姓害怕清軍屠城報復,也竭力抵抗。清軍雖然殺傷了很多明軍和百姓,卻始終不能破城,自身的損失也不小。劉希堯和張鵬翼卻能源源不斷地從江西得到糧食、軍火、藥材的補給,闖軍和張家軍都是軍紀嚴明的部隊,遠比清軍受百姓歡迎,走到哪里都有各地的鄉(xiāng)紳接應,有老百姓帶路。清軍的力量在衰弱,明軍的力量卻在增長,再這樣無休止耗下去,清軍恐怕就只能北返休養(yǎng)了。
劉希堯本以為在多鐸四處鎮(zhèn)壓義軍的時候,他能找到機會破圍救出朱大典,可沒想到多鐸堅持重兵圍城的路線不動搖,僅以綠營、蒙古偏師鎮(zhèn)壓義軍,這些炮灰損失不小,固然浪費了清軍很多銀子,但是八旗主力并未受損,對金華的包圍依然如鐵桶一般。如果不是因為金華守軍的韌性遠超劉希堯預計,他的計劃已經(jīng)失敗了。劉希堯別無他法,只能繼續(xù)咬牙死磕,看看勞師遠征的清軍和守土抗戰(zhàn)的明軍哪一個更能堅持。
可事情并沒有這么容易,清軍能以數(shù)萬丁口殺出深山老林,破明敗闖,自有他的道理。眼前的困局并沒有讓多鐸萌生退意,反而更激發(fā)了他的決心。如果在金華城下無功而返,將來如何立足于朝堂?
“三通鼓響之后,須當人人奮勇向前,取城磚一塊始歸,空手無傷歸者立斬不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