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學自從那日挨了打,屁股便成了開花糊糊,雖然說是請了最好的郎中看了,用了上等的金創(chuàng),可依舊疼得他一點都動彈不得。
平日里,宋仁學有三大愛好,斗蛐蛐、打馬和聽平話。
斗蛐蛐自然不用說了,而所謂打馬呢,就是一種擲骰子,走步數(shù)的棋類游戲,至于聽平話,是指去勾欄里聽人家說書。
現(xiàn)在他臥病在床,百無聊賴,三樣玩樂也難以玩的痛快。幾日下來,可把這家伙給憋壞了,心里煩悶欲死。
“說來說去,我宋仁學有今日,歸根結底都是那傻子給害的!”
宋仁學躺在床上,回憶起那天宋進一邊啃梨一邊看他挨打的模樣,更是氣的肝顫,大罵不已。
劉氏在旁邊聽了,眼見丈夫可憐,心中也對宋進越發(fā)咬牙切齒起來。
而宋仁學罵的狠,動了肝火,一個不小心牽動了傷口,更是疼的哎喲直叫,聲音哀怨凄慘,跟一怨婦似的。
劉氏心疼的不行,連忙拿了個絲綢繡帕給丈夫擦汗,一邊安慰的說道:“官人莫要著急,這一次咱們雖然做錯了事,但是不打緊。阿舅不仍舊是將府上的大事交給咱們二房嗎?那謝管家雖然來了,但老眼昏花,根本不頂事。咱們只要把財權握在手里,阿舅漸漸就會知道,咱們一家對府里有多重要……”
這女人理財還是很有一手的,這些年在她的把持下,宋家的確是蒸蒸日上,倉庫里日漸豐盈起來。
老爺子雖然不貪腐,但不代表他不愛財啊。不愛財,他也就不會如此摳門了。
眼看宋府在二房一家的主持下,家業(yè)漸漸壯大,老爺子內(nèi)心是相當滿意的。
而此刻宋仁學得了妻子安慰,心情也不由平復了不少,他這妻子平日里兇悍的很,很少對他和顏悅色,讓他眉頭稍微舒緩了一些。
“官人稍安勿躁,我且說個笑話給你聽。”且聽那劉氏繼續(xù)說道:“那周氏這次還想趁機把財權從我們手里奪過去,就是奸計沒有得逞,你猜怎么著?我這好姐姐估計是氣不過,竟然把自己攢了多年的箱底錢拿出來,讓她那個傻兒子去做生意。”
“他們要做生意?這要是做起來那可如何是好?”
宋仁學頓時有些著急了。
“別擔心。我早已經(jīng)差人去打聽過了,那傻小子在甜水巷租了店面,又請了廚娘,那廚娘姓陳,說是會做羊湯羊簽??赡翘鹚?,是京師里最熱鬧的地方,哪家店里的大廚不是做這個的行家?別的不說,招福樓的大廚,那薪資一月可是二十貫,人家還老嫌棄少了呢。
“四貫一月請來的廚娘,在甜水巷當幫廚還差不多,這能比的過人家嗎,虧他想得出來!”
這羊湯羊簽,是北宋時興的羊肉吃法。羊湯自然不用說了,就是煮嘛。
至于羊簽,這個“簽”,就是宋朝的特色了,常見的就有羊舌簽、蓮花鴨簽、雞簽、素簽等等。所謂簽,其實和島國的壽司有些類似,就是用竹簾把肉、菜卷起來做成筒狀。
“再說了,他們要開飯店、酒樓,這地租、酒水、羊肉哪樣不花錢?就周氏那點積蓄,能支應幾天?甜水巷的酒家有哪一個是簡單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在那邊站穩(wěn)腳跟!”
劉氏越說越開心,干脆捂著嘴偷笑了幾聲。
宋仁學也不禁連連點頭,假惺惺的嘆了口氣:“我這侄兒才剛剛開竅,是該讓他知曉一下世事維艱,磨磨他的銳氣,年輕人嘛,吃虧是福!”
宋仁學要是個現(xiàn)代人,估計得說,宋進就是缺少社會的毒打,需要狠狠收拾一下,知道知道天高地厚。
“我聽說,昨日阿舅還把那小子叫過去訓了一頓。只是那小子臉皮厚,下人們說他出來的時候,還笑嘻嘻的呢。也不知道,等這敗家子把她老娘壓箱底的錢都給賠了,還笑不笑得出來!”
“這事爹爹也知道了?”
宋仁學更加開心了:“嘖嘖,可憐的?!?p> 嘴上假慈悲了幾句,但他心底卻期盼起來,等到時候這小子把生意搞砸了,他們這邊卻把家業(yè)辦的妥妥當當?shù)?,這貨比貨的扔,人比人得死啊。
這正好顯出他們的高明,他們的能耐。
這心情一好起來,宋仁學覺得屁股都不那么疼了。
再說宋進那邊,把事情都交給旺兒去做之后,他便繼續(xù)安心在家中跟著先生念書。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這一晃便是三日的功夫。
“先生,今日我家的店鋪要開業(yè),學生請假半日去看看。”
宋進搖著把折扇,向李先生行了個禮。
李鱗早就聽說了宋進要開店的事,他一個酸腐先生雖然不懂做生意的這些事,但最近宋府上下,不看好宋進的人很多,他也聽了那么一耳朵。
“為師也不懂什么生意不生意的,你自己且放寬心,失敗了也不打緊,真正要緊的是你的學問,明白嗎?只要書讀好了,什么沒有?”
李鱗這是在給他打預防針,免得這孩子到時候失敗了,備受打擊,太過難受。
“學生受教了!”
宋進行了一禮,告辭了先生準備離去。他啪嗒一聲響打開了手里的折扇,昂首挺胸的走著,頗有幾分翩翩公子的味道。
“等一下,大冷天的你小子手里拿著那古怪的扇兒,是什么道理?”
看著宋進手里拿著的折扇,李先生還是沒忍住,疑惑的問道。
原來折扇這東西,在宋朝還沒幾乎沒有,唐人、宋人都喜歡團扇,像什么“輕羅小扇撲流螢”之類唐詩宋詞里面的扇子,幾乎都是指團扇。
宋進這些天還真沒見過折扇,更不要說在折扇上寫詩詞圖畫的,現(xiàn)在他手里這把,還是請府上的匠人專門打造的。
這折扇起初來自于倭國,在宋朝雖然有,但卻只有寥寥幾把,放在皇宮里,是倭人送來的貢品。當然倭人粗鄙,不懂得在扇子上題詩作畫,他們送來的扇子,扇面是白的,最多也就是用名貴的布匹花紋裝飾,很有幾分單調(diào)乏味。
后來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御賜官員們許多折扇,并且在折扇上題詩寫字,這才讓文人才子們,喜歡上了折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