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實生活

妙泉村的陳年往事

第二章 出嫁

妙泉村的陳年往事 好奇軒 2223 2020-02-29 18:09:19

  冬荷嫁到李家的那年,她十八歲。很多年過后,她還記得當時婚禮的樣子。當天清晨,母親天還沒亮就來到她跟前,一邊替她梳妝打扮,一邊細聲叮囑。本也是平平淡淡的家常話,不知道怎么地,就感覺是一次與娘家徹底的切割。不由得一陣傷心,于是就嚶嚶嗚嗚地哭了起來。當娘的也陪著哭,聲音合在一起,竟是越哭越傷心。直到冬荷意識到哭聲大到左鄰右舍都聽得到的時候,才止住了哭聲。這時候,她才明白為什么以前村里的姑娘出嫁都要哭,不懂事的時候以為是習俗,輪到自己了才知道這是一次多么深刻的別離。

  出嫁前,任性也好,乖巧也罷,終究是由爹娘護佑著;出嫁后,就真的像人說的那樣,潑出去的水一樣,受了委屈流了眼淚也只能憋著,是萬不可再會娘家求安慰的。真要賭氣到了娘家,那是要丟大臉面的。

  天漸漸亮起來了,樂器班子開始吹拉彈唱。班子請的都是本地業(yè)余的人,拉二胡的、吹嗩吶的、敲鼓的、打鈸的四類各兩人,村里稱之為“八仙”?!鞍讼伞毖葑嘁粫粫?,有點像應付了事。二胡拉的斷斷續(xù)續(xù)的,嗩吶也是氣力不足的感覺,鼓點很少落到點位上,那鈸聲更像是隨意的附和。曲子也挺不出是喜是悲,好像平日的紅白喪事都是一個調。熱鬧勁倒是烘托出來了,隊里過來吃喜酒的陸陸續(xù)續(xù)落座。照習俗,姑娘出嫁這邊上午要擺一頓送親酒,請的姑娘家的親戚,隊里的人。靠近香火堂的擺的是高腳桌子,那是“上席”,供貴客們坐的。請人到上席的大多要假意謙讓一番的,倘若是真的有不懂事的一屁股占了別人的“上席”,那是要被“眼紅”一陣子的。

  上過香火,燒完紙錢,再敬拜完祖宗,時辰就差不多了。一陣鞭炮響過之后,幫廚的就大喊一聲“各位親戚朋友,開席啦”,就開始上菜了。一共十道菜,最重要的第五道菜——扣肉。上扣肉前,照例放一掛鞭炮,然后滿滿的一大碗扣肉就端上來了。外層是厚厚的五花肉,里層是瘦肉塊。五花肉肉皮炸成醬油色,抹上了辣椒粉,泛著辣椒油光,入口軟滑又不膩。很少吃肉的賓客也是假意客氣一番,就動筷子了。喜歡吃肥肉的夾起一大塊肥肉就往嘴里送,喜歡吃瘦肉的筷子探到碗底下翻找瘦肉。一碗肉也就一分鐘的功夫就只剩下紅色的辣椒油了。那辣椒肉要是在自家拿來拌飯是十分香的,只是這場合人們多少還有些顧及臉面,只能瞪著咽咽口水。

  上完扣肉,主人就開始敬酒了。妙泉村的人那個時候并不怎么喝酒,所以也是走個過場,完成應有的儀式。冬荷的父親四茍年過五旬,背已經(jīng)微駝,圓臉上胡子拉扎,鼻梁架一副與農村人不太相稱的高度近視眼鏡,妙泉村里的人背地里都叫他“四茍瞎子”。此刻,四茍手里拿一條卷煙,挨桌發(fā)煙,一桌一包。酒是自家釀的米酒,拿長嘴燒水壺拎著,并不挨個敬的,也是意思意思。每到一桌,遞上煙,說一句套話“沒菜吃飽飯”,席上的賓客答一句“盛意滿滿”就算是回禮了。按習俗,冬荷在里屋并不能出來迎客。聽著外面時斷時續(xù)的八仙演奏和賓客的喧嘩,冬荷突然就靜下來了。仿佛屋外面的世界與她無關,靜得讓她腦袋里如然空洞洞的,就這樣干坐著,等待迎親的隊伍的到來。

  門外首先響起了一陣悠長的嗩吶聲,宣告迎親隊伍的到來,也宣告新娘該離家了。送親的挑夫把嫁妝從里屋挑出來。兩個紅色方形箱子,漆是木匠拿毛刷漆得濃一塊淡一塊,覆在杉樹木紋上,也算是有花紋了。箱子蓋子都用紅紙封上,然后貼上個自家剪的“囍”字。一個箱子里頭放了一床大紅色的被子,被子上繡著鳳凰,牡丹,鳳凰成雙成對,牡丹嬌艷富麗,喜慶。一個箱子放了些衣服,平日冬荷銹的鞋墊,枕頭。另一擔是用竹篾籮筐裝的,都是些日常家用的東西。男方兩個人用“抬花”擔著,“抬花”有點趁著花轎的意思,但是農村人哪里有什么花轎,就拿這“抬花”頂替了。“抬花”并不能坐人,有上下兩層。上面一層放了一只大白鵝,一只公雞,一只鴨,都用紅紙糊個圈套住了脖子。下面一層放了半邊豬肉,肉皮都涂成了紅色,都是圖個吉利。半邊豬肉是送給新娘家的,雞鴨鵝是要再抬回去的。

  迎親隊伍里的“八仙”賣足力氣吹上一通,新郎定桂走在前頭,邁進里屋。給各個送親的姑娘,男孩一個紅包,然后拿起造就準備好的紅雨傘,輕聲說句“冬荷,走吧”。冬荷這會才從空洞洞的狀態(tài)醒悟過來,該起身了。于是起身,隨著定桂來到了門外。送親的“八仙”這會才是真正的賣力氣演奏,鼓足了勁地吹拉彈唱。嗩吶聲悠長得要吹上了天,二胡拉得也似乎是歡快的節(jié)奏了,鼓聲鈸聲“咚咚鏘鏘”震耳欲聾。這陣子力氣撐持不了多久就偃旗息鼓了,然后接親的“八仙”承接過來,又是一陣鑼鼓喧天。鞭炮噼里啪啦在隊伍旁邊響起,泛起一陣硝煙,遮蓋了新郎新娘的容顏。定桂撐著傘,冬荷走在傘下,在嘈雜的樂器聲中邁開了步子。

  依照習俗,新娘步子必須是小碎步,慢慢走,顯得依依不舍的樣子,否則步子邁快了,一副心急的樣子定然要被人笑話的。迎親的隊伍在前頭引路,送親的隊伍在后頭斷尾,冬荷和定桂在中間慢悠悠地走向李家。出了大灣隊,拐過進隊的馬路,就到了那條讓村民引以為豪的筆直的馬路了。

  冬荷本就不習慣有個男人在旁邊陪著,腳下的小碎步也亂了分寸,在馬路的坑坑洼洼里左搖一下,右晃一下,新鞋子上早已覆滿了灰塵。定桂也不敢去扶,只是配合著這小碎步,一步一步往前挪。那雨傘也擋不住夏日的驕陽,倆人的汗水都從兩鬢順流而下,卻又不敢去拂汗水。汗滴順著脖子流進新衣服里,浸濕了冬荷的粉紅襯衣,濕透了的衣服貼在身上,顯露出她豐滿的身形。那筆直的馬路啊,那么長,沒有盡頭似的長。這迎親的隊伍在這沒有盡頭的路上磨蹭著,不由得讓人著了慌。相鄰的兩個隊,平日走路也就十分鐘要是還誤了時辰那不是天大的笑話?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