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國上都,一個充斥著權力與規(guī)則的政治中心,經(jīng)濟昌盛,人丁興旺。
在地球某一處的角落,存在著八個國家,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各國的關系錯綜復雜,有合作,有斗爭;有狡詐,有真誠;有同盟,有分裂……十五年前,姜秦伍鄭,衛(wèi)遼韓亓八國紛爭戰(zhàn)亂升級,傳統(tǒng)強國秦國連續(xù)權利更迭,國內(nèi)權勢爭奪上位,政斗嚴重,領導者無心開疆擴土,其國土被一點點瓦解和蠶食。而伍國與其他諸國相比,當時屬于邊疆小國,地理位置較差,國土內(nèi)有大部分都是荒漠,人煙稀少,寸草不生,領導者開疆擴土的野心逐漸膨脹,這其中伍國擴大版圖的成果最為顯著,基本從一個邊陲小國逐漸壯大成為疆土面積數(shù)一數(shù)二的國家,國家實力也隨之上升。
后續(xù)文宗皇帝一直信奉勤政愛民,廣納賢才,充分爭取一系列聯(lián)盟拓寬疆土,伍國國力憑借能迅速崛起,國土面積不斷擴充,并稱霸于諸國之首,,并取代了秦國在諸國的地位,對手國家先后稱臣,并將皇子或太子等派至伍國為質(zhì)。上都處在伍國地理條件最好的區(qū)域,地處平原,有洋河和汾河流經(jīng),伍國原生人口中一半以上都居住在上都,而上都人口中,約1/3為其他國家人士。這么多的外國人,也給伍國的統(tǒng)治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伍國也推行一系列的新政,涉及文字、貨幣、田地、戶籍等諸多方面。諸國人與本國人都享有基本的權力,被平等對待,這是吸引他們前來的最大動力。
伍國能有這樣的地位老皇帝伍文宗功不可沒,也與各輔國大臣的支持和付出密不可分。伍文宗也有吞并諸國的計劃,可是還沒來得及行動,就在兩個月前,在位二十一年的文宗皇帝駕崩于史陽閣,年近三十九歲。一向健康的文宗皇帝為何突然駕崩不得而知,坊間眾說紛紜,版本頗多。宮廷向外公布的消息事操勞過度而突然離世。然而坊間卻有著不同的聲音,如,皇子謀殺,外戚干政、諸國刺客等等,具體何種原因諸且不論,這些傳聞或許并非都是荒誕直言,孰是孰非可能只有后人眾說紛紜去了。
文宗皇帝時一共育有五兒八女,十七歲的太子伍云昌繼位,年號昌運,其舅公也就是當今宰相姜元更位列輔國大臣。
文宗皇帝的葬忌儀式在其駕崩的第十五天進行,舉國哀傷,各諸侯國也悉數(shù)派列使前往吊喪,甚至韓國、亓國的兩位皇帝親自前往。葬忌儀式整整持續(xù)了兩天,老皇帝的駕崩似乎并沒有影響伍國的地位。儀式結束后集市隨即恢復了往日的喧囂,周邊國家的來往商人隨著政策的復蘇變得越來越多。一切恢復了正常的平靜。
伍國在云昌皇帝的政權下,能否繼續(xù)維持國內(nèi)繁榮,國外強大的地位,或許伍國和其他諸國都有著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