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代言情

遺忘在昨日的愛戀

十二、過年的習俗

遺忘在昨日的愛戀 錦繡前程mm 2420 2020-03-26 22:22:48

  從小英子就知道,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祀,這是客家人一貫的習俗。

  一大早,英子的父母就像陀螺一樣忙開了。燒水、煮肉、殺雞、洗魚,準備三牲供品。有錢人家的三牲供品首選一個豬頭、一只公雞和一條魚,沒錢的也會準備一只公雞、一條魚和一塊豬肉。幸苦了一年,準備這些,一來告慰在天的親人,二來祭祀后給孩子們解解饞。

  英子家屬于掙扎在貧困線的家庭,所以準備的供品是老三樣:一只公雞、一條魚和一塊豬肉。公雞是自家養(yǎng)的,養(yǎng)了兩年,是只五斤重的大公雞。

  這三牲的準備是有講究的。

  公雞殺的時候必須小心,刀口得盡量小。洗凈去毛后,雞頭貼背,雞腿貼腹側(cè)放在大鍋里先煮個十幾分鐘,然后保持原狀翻一側(cè),再過十幾分鐘這只公雞就定了型。母親小心翼翼地從鍋里撈出公雞,放在一個橢圓形的盤中。但見這公雞雙腿后收,引頸朝天,一副雄赳赳的氣勢。

  豬肉得是三層精瘦帶皮的肉塊,巴掌大,切成長方形,然后在鍋里煮得微爛,上面冒著一層油光。

  魚呢,是頭天就買回家養(yǎng)著的大草魚,第二天敲暈了擺在橢圓的盤中,就上供桌了。

  父親剪了三張兩指寬,兩公分長的紅紙,分別貼在公雞、豬肉和魚的后背上,貢品算是準備好了。

  客廳的小圓桌被搬到院子中間,桌上就擺著三盤貢品。在父親的指點下,英子搬出香爐,放在貢品前。父親在香爐的左右兩側(cè)點上蠟燭,然后燃上三支香,向天拜三拜,向屋內(nèi)祖先牌位拜三拜,口中念念有詞,神態(tài)恭敬,一番禱告后后將香插入香爐中。

  母親此時已從廚房出來,等父親拜完祖先,也同他一樣燃三支香,祭拜上蒼和祖先,神情一樣恭敬,一絲不茍。

  然后就是我,家里的成員都必須一一上香,無論老幼,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必須全員參與。

  我也學著父親的樣子,祭拜了老天和祖先,然后將香插入香爐中,口中不停禱告:“老天保佑,祖先保佑,保佑我找到稱心的工作!”

  看我祭拜完,父親將早就準備好的上千響的鞭炮橫擺在門前的地上。看父親點燃鞭炮,我忙捂上耳朵,躲進門后。放這鞭炮是為了驅(qū)走附近的鬼怪,安定家人的心神。

  祭祀完畢,英子邀父母去逛廟會。

  逛廟會,也是客家一個特色。但是多年沒有舉辦了,聽母親說這次是鎮(zhèn)領(lǐng)導(dǎo)出面辦的,因為有華僑回家鄉(xiāng)參觀。

  對華僑,英子不感興趣,但廟會是一定要參加的。小時候逛廟會只知道追著伙伴玩,對廟會不關(guān)注,沒有很深映像,上初中后因為學習緊張,英子也沒時間參加廟會。所以在英子的記憶里,廟會就是人多熱鬧。

  這次可以逛廟會,英子心里樂開了花。

  廟會在小城的主干道上進行,街上人山人海,到處都是絡(luò)繹不絕的人群。有賣小吃的,有表演雜耍的,更多的是逛廟會的居民。

  由于小城處于亞熱帶邊緣,且四面環(huán)山,所以大家都已輕裝上陣,有漂亮姑娘穿著漂亮的長裙,搖曳生姿,構(gòu)成廟會上的一道道美麗風景。

  廟會上有表演雜耍的,有舞獅子、舞龍的,有踩高蹺的,還有舞船燈的,真是張燈結(jié)彩,熱鬧得很!

  隊伍最壯觀的是舞龍隊,二三十人,前面一人舉著一顆碩大的寶珠,扮龍領(lǐng)隊的掌著龍頭,靈活地左右擺動,上下翻騰,后面的人舉著龍身一個接一個跟著龍頭動作,只見那條龍神氣活現(xiàn)地升騰在半空,繞著寶珠戲耍,真是神氣!

  最熱鬧的是舞船燈,裝扮表演的人最少,但是圍觀的人最多。舞船燈其實是描述媒婆送新娘的場景,由有三個扮演者和兩個樂手組成。兩個樂手一個吹嗩吶,一個打銅镲,樂聲熱烈喜慶。三個扮演者走在前面的是胖胖的媒婆,只見她唇角點著一顆標志性的大黑痣,一手捏著喜帕,一手搖著一把大蒲扇,圓桶般身子夸張地隨著樂聲搖擺。她身后是美麗的新娘,新娘身上掛著紙制的貼滿花環(huán)的船艙。只見她頭上插滿珠花,化著濃妝,嬌羞地踩著小碎步踏著曲調(diào)扭動。新娘后跟著一位滿頭銀發(fā)的梢公,手握船槳隨著樂調(diào)勉力劃動,偶爾梢公也會唱上一段小曲,媒婆在前應(yīng)和。

  這些都是各街道居民委員會組織的活動,各居委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娛樂群眾,也圖個喜慶。

  英子和父母在人群中穿梭,掂著腳伸著脖子四處張望,雙眼真是應(yīng)接不暇!

  “英子,那個攤位上有你喜歡的朱腸糕!”順著母親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一個角落放著一張小方桌,方桌上是一碟碟食指粗、兩寸長、碼放整齊的朱腸糕,用一個玻璃罩子罩著。

  朱腸糕味道酸酸甜甜的,一直是英子的心頭好!已經(jīng)很久沒有品嘗到這個味道,英子還真是想?。?p>  “老板,朱腸糕怎么賣?”英字拉著母親湊到攤位前。

  朱腸糕攤位老板是一位燙著卷發(fā)的中年婦女,她仰起笑臉伸出三個指頭:“三元一根。”

  “這么貴!”英字驚得直咂舌頭,小時候一根只要一毛錢,上初中是五毛一根,幾年過去價格又翻了幾番。

  中年婦女忙搖頭:“不貴!小姑娘,這廟會上一支糖葫蘆也要十元錢!再說了,這是特色糕點,已經(jīng)很少做了,這條街上只有我這一家嘍!”

  老板竟然知道奇貨可居!英子啞然失笑,

  “三元錢都可以買兩斤米啦!實在太貴了!”母親捏捏她的手示意她別買。

  “這位阿姨啊,我現(xiàn)在很少做朱腸糕賣嘍!在家里幫忙年輕人帶孩子,碰上年底廟會才擺的攤,掙點零花錢,給孩子買糖果。你這有緣碰上,是吃一次少一次機會啦!”中年婦女對英子母親溫和地說道。在客家,年紀相仿不認識的陌生人都會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喚對方,以示尊重。

  “老板有這手藝,不傳下去!”英子掏出錢買了三根,三人每人一根。

  老板挑挑眉:“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愿學?。∠犹?、太麻煩!都寧愿去外面大城市打工?!?p>  “朱腸糕要絕跡啦!實在太可惜!”英子和父母離開攤位一邊吃一邊繼續(xù)逛。

  “外面的花花世界多好啊!我這讓你回小城,你不是也不情不愿!”母親斜睨英子一眼。

  一根朱腸糕引起的血災(zāi)!英子不由張口結(jié)舌。

  母親已成驚弓之鳥,一句不經(jīng)意的話竟然也可以讓母親想起英子就業(yè)的事情!唉!英子心里苦??!

  跟在身后的父親忙打圓場:“廟會上賣的東西真多!看看,咱們好好挑挑。”

  特色小吃真多??!沿街的攤位一長溜,沒有重樣。除了朱腸糕,還有芋子餃、豆腐餃、水煮魚糕、炒米果、芋頭蒸糕、烤肉丸、金銀寶等等,還看到她多年未見的楊梅軟糖和炒糖豆。這是她上小學時愛吃的零食,十幾年過去,像老朋友一樣親切!

  英子感概萬千:隨著時間推移,自己離家鄉(xiāng)越來越遠,對家鄉(xiāng)的記憶也會漸漸淡去,但這次廟會她將深深烙在自己的腦海中。當她回望來路,這一幕幕將溫暖她前行的路!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