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是商船由亞洲港口,經(jīng)太平洋去美國東岸大西洋港口的必經(jīng)之路。
巴拿馬運河是由美國獲得開鑿權,1904年動工,歷時十年,于1914年完工。
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大大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程,從此,商船不必再繞行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如從日本橫濱到紐約可以縮短航程2900多海里,約5300多公里。
第一次過巴拿馬運河是由韓國仁川港跨越太平洋,經(jīng)停美國太平洋岸L.A的Long Beach港后,到美國大西洋岸的Savannah港。
因為是第一次過巴拿馬運河,所以很興奮。忙完手頭的活后,就跑到甲板看值班二副和水頭工作。
過運河船閘的時候,需要有纜車在岸上拖拉,兩邊都有,需要傳送纜繩,二副在船舶靠離和移泊時需要在船尾指揮,水頭就是水手長,帶領水手聽從大副和二副的指揮,系送纜繩。
巴拿馬運河是由大西洋和太平洋兩邊的船閘和人工湖組成的。由于運河中部的人工湖高于海平面,從大西洋岸需要由連續(xù)三道船閘將船舶升高至26米,然后進入人工湖,經(jīng)過幾十公里的航行,再進入另一端的船閘,經(jīng)過幾道船閘降低高度,進入太平洋一側。
簡單說,從一側入口進入,就像坐電梯一樣,坐到三樓,經(jīng)過一段走廊,又坐電梯下去一樓,到另一側出口。
我所在的船,230多米長,7萬噸,我在甲板上看,目及所處,遠的近的,大大小小的貨輪七八艘都在排隊過運河。不乏跟我們的船差不多大的。
過運河時,船閘兩岸,船頭和船尾兩側各有一輛纜車,拖拽著船舶前進。纜車的輪子是齒輪狀的,緊密地咬合下邊也帶著齒孔的軌道。
前進的時候一起拖拽,讓船舶與船閘兩邊保持安全距離,船閘兩邊也都布滿了防撞膠皮和輪胎。
纜車力道極大,過上一級船閘時,因為齒輪可以跟軌道咬合得很緊密,甚至可以開上60℃的坡度。
記得從太平洋一側進入船閘到出另一側船閘進入大西洋差不多近二十個小時。頭天下午從太平洋進入的,第二天清晨才接近大西洋出口。
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是,排隊過船閘時,突然開始慢下來,都在等,但沒船過。等了好久遠處開來幾艘拖輪,中間又一個黑乎乎的家伙半潛著,外圍還有兩艘掛著美國旗的巡邏艇。
二副告訴我這是美國的潛艇,因為運河是美國人管轄的,是要讓他的潛艇先過,也就是“插幫”。這也符合美國人一貫的行事風格。
另有一次在美國港外看到過美軍的航母,我們的船就很大了,但跟航母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比我們長,也比我們船高很多,大約高七八層樓的樣子。體格龐大。
那時候就想啥時候中國也能有航母?。?p> 時至今日,三十多年過去了,中國也真的實現(xiàn)了航母夢,不光有了改造的“遼寧艦”,更有了完全自己制造的“山東艦”。
八萬多噸,電磁彈射的003艦也正在建造之中,下水指日可待。據(jù)說004艦極有可能會是核動力航母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我想,中國就算有了十艘航母,行事風格也不會像美國那樣。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
世界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