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柳永三十七歲
這一年,柳永那里倒是沒什么,無非是飲酒作詩、讀書寫字,與紅顏知己們共享好景良天,但在朝堂之上卻發(fā)生了一些事情,當前對柳永的影響還不明顯,但在以后卻改變了柳永的命運,因此我們在這里稍作介紹。
宋真宗多年信道最終也沒升仙,反而在今年得了非常嚴重的健忘癥,剛說了什么轉(zhuǎn)眼就忘了,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無法再主持朝政了。真宗心里其實也知道自己的大限之期不遠了,所以就想找來宰相寇準,一同商議讓自己的兒子趙禎繼位的事兒,自己就可以舒舒服服的當個太上皇了。
不曾想,這件事泄密,被章獻明肅皇后知道了,她想如今真宗老糊涂,兒子趙禎(其實并非生母)年紀又還小,因此就萌生了自己垂簾聽政的心思,所以這位章獻皇后就連同外臣丁謂、曹利用等人謀劃,罷了寇準等相,讓時任吏部尚書兼太子少傅的李迪為丞相,從這時候起,就開始了章獻太后(此時還是皇后)十幾年垂簾聽政的政治局面。
后來圍繞著章獻太后、仁宗趙禎,以及仁宗的生母李宸妃,戲劇舞臺上又衍生出了一段《貍貓換太子》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
關于章獻太后的的政績跟歷史評價,我們放在后面再說,不過歷來后宮參政都是多有忌諱的,而且最終的結(jié)局也都不太好,因此無論是朝堂上、市井間,對這件事都多有微詞。包括這個時候剛被提報為宰相的李迪,也不同意章獻太后垂簾聽證,并對宦官干政表示反對,因此剛做了丞相4個月的李迪,也被罷相。
此時身在局外的柳永,看到朝堂之上如戲臺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自己卻連個龍?zhí)锥妓悴簧?,?nèi)心頗有不甘。尤其是對自己向來敬佩的李迪被貶一事,心中憤憤不平,當時作了一首《玉樓春》,暗諷真宗的昏庸以及同情李迪的遭遇。
《玉樓春》
星闈上笏金章貴,重委外臺疏近侍。百常天閣舊通班,九歲國儲新上計。
太倉日富中邦最。宣室夜思前席對。歸心怡悅酒腸寬,不泛千鐘應不醉。
詞中的“星闈”指皇宮;“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時候拿的手板,此處代指的李迪;“重委外臺疏近侍”是說這次李迪上書要皇上重用朝堂精明能干的大臣,遠離身邊的宦官;“金章”指金質(zhì)的官印,此處也代指的李迪;“宣室”指古代宮殿的名字,此處代指的皇帝;“太倉”古代京師儲谷的大倉。
柳永在讀書學習、與歌妓飲酒作詩之外,還能夠關心朝廷大事,說明他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而且對自己的仕途發(fā)展抱有希望。但在李迪剛被貶外地,朝堂風云變幻之時,就路見不平、作詞聲援,也可見其政治敏感度不足。
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柳永三十八歲
這一年六月份,柳永又遭遇了自父親柳宜去世后的另一個打擊,他的母親劉氏也去世了,在柳永的成長過程中,劉氏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講絲毫不亞于柳宜對他的影響,尤其是在樂理認知的養(yǎng)成方面,柳永正是在劉氏的熏陶和指導之下,才能夠在樂理方面有所造詣,并在后來將自己的詞作與樂理相融合,創(chuàng)造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傳世佳作。
在本書中我們反復提到,柳詞之所以流傳度高,一是因為柳詞的內(nèi)容描述優(yōu)美、感情充沛,二是因為柳詞皆可入曲,當被伶工歌妓唱出來之后,非常悅耳動聽,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柳永才能夠在后來的日子里面能夠在作詞上取得這么大的成績。
劉氏的去世,對于三復、三接、三變而言,打擊是非常大的,三復還好點,自己在前年(1019年)的時候考中進士,也算是了了父母的一點遺憾,但柳永、三接兩兄弟,在父母臨死前都沒有看到他們出人頭地,想必他們內(nèi)心是存在很大的愧疚的。
要說母親去世對柳永有什么影響,我想很可能是在繼續(xù)努力的動力上吧,父母已經(jīng)不在世上,當柳永自問,這么辛苦的向仕途方向發(fā)展是為了什么?曾經(jīng)是為了光耀門楣,了卻父母的心愿,而現(xiàn)在呢?一時之間他也恍惚了。
除了這些內(nèi)心的悲痛之外,現(xiàn)在擺在三兄弟面臨的一個實際的問題是,如今父母都已經(jīng)過世,如果都寄葬在異鄉(xiāng)顯然不合適了,好在如今三復已經(jīng)脫離了白丁之身,因此跟幾位叔叔商量之后決定,在為劉氏守喪服滿后,就應該讓父母魂歸故里了。
為母親守孝三年,直到1024年的這段時間里面,三兄弟“不應試、不聽樂、不婚娶、不出官”,柳永辭別的紅塵妓館,回到家中苦讀,三復作為大哥也在守孝的這段時間里面,對兩位兄弟多加約束于指導,期望他們能夠在下次科考當中榜上有名。
因為守孝的原因,對于1024年的這次科考三接和三變不可避免的都要錯過了,試想古代的舉子們是多么的不容易,往往三年一次的科考,一旦自己的至親去世,自己都不可避免要錯過一次科考的機會,前前后后算起來就是六年的時間,在這正當大好年華的舉子們而言又是多么可惜。
而且即便是考中進士到地方為官之后,一旦面臨守喪的問題,也要三年不能為官,等守喪完成后官位上多半已經(jīng)有人了,自己又要等著朝廷有了空缺后再聽后調(diào)遣,因此當時有很多人,在父母去世的時候都不敢聲張。
這其實也引出來一個供需平衡的問題,如果供需嚴重不平衡的話,必然就會催生出一方對另一方的剝奪,他會制定出各種想當然的規(guī)則來限制另一方的選擇,這其實就是一種無形的剝奪,而想要通過增加更多的規(guī)則來解決這一問題,無異于是南轅北轍,因為供需不平衡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