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一看,微微一笑:“阿兄,愚弟認為應該給劉將軍錢糧,這可是幫助義軍!”
“哦?那萬一李太守回來,該當如何?”
“回來?我看太守怕是不容易回來,徐榮是董卓手下名將,文臺兄都吃過他大虧,李太守絕非對手。
即便他能夠僥幸回來,文卿與文臺兄今日來索要錢糧,也是為了義軍所需,他又能奈何?”荀彧很不以為然。
荀寔搖搖頭:“阿弟,你是不知李太守脾氣,他萬一發(fā)起火來,那可是要殺人的!”
劉和一聽,就在一旁插話道:“荀功曹放心,他回來以后若是胡言亂語,我直接就殺了他就是,然后再另外表一人為潁川太守!”
如今天下大亂,孫堅已殺了一位刺史、一位太守,自己再殺一太守也沒什么大不了,而且還可以樹立自己威信。
他話音剛落,孫堅立刻拍案大笑:“妙!文卿賢弟既然如此說,到時用不著你動手,我親自殺了他!”
李旻的諸幕僚自然知道孫堅的殘酷手段,心中都憂慮李旻這次恐怕在劫難逃。
荀寔心想,自己是太守李旻自辟的文吏,李旻也相當于自己的半個君,自己相當于他的半個臣,眼看著二人殺了李旻肯定不行。
“大公子、孫太守,有事好商量,殺了李府君,我等都不好做人,食人之祿總得忠人之事!”他說道。
“荀功曹,良臣擇主而侍,良禽擇木而棲,就像呂布,即便是成為三姓家奴,依然有很多人跟著他。
這其實為了生存所需,荀功曹跟著那自命不凡、胸無點墨的李旻,絕不會有前途!”劉和笑道。
現(xiàn)在是亂世,你還抱著那愚忠不放,絕對是死腦筋,隨時有可能身敗名裂,全家遭屠。
荀寔還要繼續(xù)辯解,荀彧趕緊給他遞了一個眼色,荀寔也不好再說什么,只得令人張羅著辦理劉和與孫堅究竟需要的物資。
劉和一看,這里好像沒什么事了,于是把領物資的事情全部交給自己的手下人和孫堅,他則又邀請荀彧到外面去談心,要與他縱天下事。
唉!辦大事需要的是人才,特別是頂尖的人才。
眼前的荀彧就是。
天下這么大,總不可能事事都自己親力親為,身邊的文臣武將當然是越多越好。
在劉和看來,要想吸引住荀彧,還得給他來一些“預言”,讓他逐漸對自己心悅誠服。
二人來到郡府門前的塾中少坐。塾是門內(nèi)兩側(cè)的屋,郡府、縣寺、里鄉(xiāng)以及其他所有的政府衙門,在大門口都有這種建筑。
劉和先問了些他這幾個月來的經(jīng)歷,然后就問道:“文若兄對于今后局勢發(fā)展如何判斷?”
荀彧略微思考了一下就道:“這很簡單,在下預計,這次山東義軍討伐董卓恐怕沒什么大成就。
原因在于他們各懷異心,每個人都想擁兵自重,將軍何時見過十幾路人馬在一起能夠取勝的?
一支有戰(zhàn)斗力的軍隊需要統(tǒng)一指揮,需要有嚴明的紀律,要有指揮技術(shù)非常高超的將領!”
“文若兄之言正與我所料想的相同,不過即便有一絲機會,我也不會輕易放棄。我之所以要極力堅持討董卓,是因為我預計他不出兩三年必敗,恢復漢室江山有望!”
荀彧一聽,自然心中又多了幾分敬佩,不過他心中升起一個疑惑:
“董卓兩三年就會失敗?王莽可是堅持了很多年的,將軍這判斷從何而來?”
劉和一見他進入到自己所設定話題的圈子,自然心中暗喜。
“其實這非常簡單,關中羌亂已經(jīng)持續(xù)了百年,百姓大半流離失所,如今韓遂、邊章等人作亂,三輔百姓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只有從前的三成。
董卓遷都,讓洛陽以及周圍的官吏百姓涌入關中近二百余萬,再加上董卓的十幾萬軍隊,糧食儲備很快就會耗盡。
在如今天下大亂的局勢之下,函谷關之外的糧食、錢物不可能進入關中,再加上動亂造成百姓無法穩(wěn)定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沒了租稅,尤其是沒有了糧食之后,根本無法維持一個朝廷和一支軍隊的運轉(zhuǎn),長安必亂,再加上董卓不得人心,我料很快就會滅亡!”
劉和對于這段歷史再熟悉不過,自然張口就來。
這十幾年災害頻發(fā),關中的糧食儲備非常有限,董卓一下子將洛陽周圍的一兩百萬人遷入關中,這就是取敗之道。
別說是此時了,就是幾百年之后的大唐武周年間,武則天之所以常駐洛陽,就是因為關中人口增加,糧食經(jīng)常不能滿足要求。
好幾次的科舉考試,都分了一大半人在洛陽舉行,就是為了降低糧食向關中運輸?shù)膲毫Α?p> 一遇到大的災害,糧食價格就會翻十倍,白骨露于野,這還是在盛唐時期。
由此可見一斑。
現(xiàn)在的關中可不是秦王朝時候的關中,也不是秦末的關中,百年羌亂造成關中已經(jīng)不適合建都。
沒有了糧食誰也控制不了局勢,董卓也不行,即便王允不殺董卓,也會有其他人出手,這是歷史的必然!
荀彧聽了劉和非常獨特的分析之后,不由得大為驚嘆:“哎呀,劉將軍真是高見!在下佩服之至!”
他平日里自視很高,認為一切事情自己都能看得清,都有先見之明,沒想到還有看得更長遠之人。
“劉將軍以為天下何以至此?又何以得安?”荀彧想進一步的試探一下他對于政治的理解。
劉和一看荀彧愈發(fā)感興趣,心中更加高興:“我以為之所以出現(xiàn)天下大亂,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在于光武中興后,沒有抵抗住山東豪族的壓力而建都洛陽,從而無法控制西北羌族,西北羌亂耗盡了朝廷的精力、財力,是本朝滅亡的根源。
當時還是應該建都長安,置精兵于三輔,羌人再怎么也亂不起來。
其二,朝廷過于遵從儒學,忽視法律尊嚴,讓黨人勢力坐大,以至于尾大不掉。治理朝政必須堅持外儒內(nèi)法,儒法結(jié)合,充分利用法令來維護皇權(quán)的尊嚴。
其三,朝廷對于南匈奴、烏桓等胡人的內(nèi)遷處理過于輕率。將這些人大量安置在內(nèi)地實在是一大敗招。
這些人一遇到中原的局勢不穩(wěn),就趁機起來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