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沈佺期《夜宿七盤嶺》
夜宿七盤嶺沈佺期
獨游千里外,高臥七盤西。
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guī)啼。
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沈佺期(約656 —約715),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今AY市內(nèi)黃縣)人,祖籍吳興(今浙江湖州)。唐代詩人,律詩開創(chuàng)者。與宋之問齊名,稱“沈宋”。
這首詩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已接近嚴密,但仍有發(fā)展的痕跡,且留有齊梁余風(fēng)。
所謂齊梁余風(fēng),是指在南朝齊梁時期,文辭艷麗,但內(nèi)容不充實,甚至沒有內(nèi)容空洞無味,史稱齊梁余風(fēng)。
五律是律詩的一種。律詩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
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fā)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律詩句子字數(shù)整齊劃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別稱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規(guī)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規(guī)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還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稱六言律詩,傳世作品極少。
比如:《酬令狐相公六言見寄》(唐)劉禹錫
已嗟別離太遠,更被光陰苦催。
吳苑燕群人去,汾川雁帶書來。
愁吟月落猶望,憶夢天明未回。
今日便令歌者,唱兄詩送一杯。
劉禹錫這首詩寫得很有情致,格律比較嚴謹,余音悠長,親切感人。
沈佺期這首《夜宿七盤嶺》寫旅途夜宿七盤嶺上的情景,抒發(fā)惆悵不寐的愁緒。
這首詩通首對仗,力求工巧,表現(xiàn)出詩人善于描寫,工于駢偶,精于聲律的藝術(shù)才能。
這首詩全篇在“獨游”、“高臥”上做文章。首聯(lián)點出“獨游”、“高臥”?!蔼氂巍憋@出無限失意的情緒,而“高臥”不僅點出住宿高山,更進一步點出失意的境遇。次聯(lián)描寫“高臥”時看到的景色,三聯(lián)用“子規(guī)啼”表達出詩人“獨游”的愁思?!白右?guī)”即杜鵑鳥,相傳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暮春鳴聲悲哀,如喚“不如歸去”,古代用此鳥作蜀鳥的代表,多用作離愁的寄托。末聯(lián)“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化用南朝宋謝惠連《西陵遇風(fēng)獻康樂》說:“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颐壹撮L路,戚戚抱遙悲”其意。
在初唐宮廷詩壇上,沈佺期是以工詩著名的,張說曾夸獎他說:“沈三兄詩,直須還他第一!”此話未免過獎,但也說明沈詩確有較高的藝術(shù)技巧。
沈佺期還有一首借用樂府古題“獨不見”的七律詩《獨不見》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沈佺期的這首《獨不見》是一首較早出現(xiàn)的優(yōu)秀的七言律詩,音韻明暢,境界廣遠、氣勢飛動。此詩曾被推為“唐人七律第一”。
高棅在《唐詩品高序》中有評:沈宋之新聲,蘇(廷)張(說)之大手筆,此初唐之漸盛也。前人論沈宋,大抵薄其為人而又肯定他們在律詩中的地位。這段文字就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對沈佺期的蓋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