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賞析晏幾道的詞二首

寫在佛經(jīng)文背面的敦煌曲子詞

賞析晏幾道的詞二首 云箋小字 1048 2020-07-27 00:48:41

  上世紀初,大量五代寫本被發(fā)現(xiàn)于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隨之而重新問世的唐五代民間詞曲,或稱為敦煌曲子詞,或稱為敦煌歌辭。它們是千年詞史的椎輪大輅,內(nèi)容廣泛,形式活潑,風(fēng)格繁富,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了詞興起于民間時的原始形態(tài)。

  在敦煌所發(fā)現(xiàn)的殘卷中,有一點頗為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就是有不少曲子的曲文都是由佛教僧徒抄錄的,而且這些曲文都是與佛教典籍集歌偈抄寫在一起的。

  香港饒宗頤教授寫的《敦煌曲》一書,對于詞的起源與佛曲的關(guān)聯(lián),給予特別的注意。

  據(jù)饒書第189頁描述,原件為粗黃紙一張,一面曾記有“龍興寺僧愿學(xué)于乾元寺法師隨愿倉便麥事”等字樣,另一面則寫詞三首,共十一行。

  第一首是《別仙子》:

  此時模樣,算來是秋天月。無一事,堪惆悵,須圓闕。穿窗牖,人寂靜,滿面蟾光如雪。照淚痕何似,兩眉雙結(jié)。

  曉樓鐘動,執(zhí)纖手,看看別。移銀燭,偎身泣,聲哽噎。家私事,頻付囑,上馬臨行說。長思憶,莫負少年時節(jié)。

  第二首是《菩薩蠻》:

  枕前發(fā)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xiàn),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第三首《酒泉子》,僅數(shù)句而已。兩面筆跡相似,可知這三首詞是寺院僧徒抄寫。

  該紙張抄寫者將“菩薩”二字省寫作“卄卄”,與敦煌寺院抄錄佛經(jīng)時省寫的慣例相同,可證明此紙是佛徒所寫。

  從敦煌殘卷中的資料來看,可知當時的俗曲歌舞確實曾與寺院僧徒結(jié)合有密切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的形成既有歷史的淵源又有社會的因素。

  歷史的淵源是:僧人所從事的樂曲創(chuàng)作者,早在齊、梁之際便已存在了。

  根據(jù)《樂府詩集》記載,“梁天監(jiān)十一年,武帝于樂壽殿道義竟留十大德法師設(shè)樂,敕人人有問,引經(jīng)奉答。次問法云:‘聞法師善解音律,此歌(即釋法云作的《三洲歌》)何如?’法云奉答:‘天樂絕妙,非膚淺所聞。愚謂古辭過質(zhì),未審可改不?’敕云:‘如法師語音?!ㄔ圃唬骸畱?yīng)歡會而有別離,啼將別可改為歡將樂。’”從這些記述,我們可以知道,齊、梁之際的僧人,既精于音律,又常常參與歌曲的制作。

  社會的因素則緣于唐代的寺院曾經(jīng)普遍設(shè)有戲場。唐代風(fēng)俗輕靡,不僅在寺院中普遍設(shè)有戲場,即使是僧徒講經(jīng)的道場,也有專以淫褻之說以招邀聽眾者。

  饒宗頤《敦煌曲》一書中,曾把僧人借用演唱來流傳佛法的樂曲,分為俗曲和佛曲兩種。

  俗曲如《大唐五臺曲子》中記載的《蘇幕遮》及《喜秋天》。

  佛曲則有《舍利弗》《摩多樓子》《達摩支》《浮圓子》《毗沙子》等梵曲。

  由上述可知,寺院僧徒作曲子詞的緣故:因俗曲盛行于民間,所以僧徒借它作為宣傳工具,用來宣傳佛法。

云箋小字

我手寫我心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