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風云雜記

京劇的起源

風云雜記 源匠 1233 2025-01-21 09:57:21

  【說點閑話】我所知道的《京劇》

  最近看到一個帖子,大概是于魁智先生在給人講《四郎探母》中的一個橋段。其中有一個反面教材中的發(fā)音方式和現(xiàn)在知名相聲演員的很接近。然后就有一些自媒體人剪輯到了一起。當然是為了博流量還是別的目的就不清楚了。

  當然這個知名相聲演員很多粉絲,都在下面評論。其中有一個說到“京劇的起源就是梆子”。然后有很多人說是徽劇。

  京劇我是不大懂的。不過很喜歡于魁智先生的《定軍山》。而且了解過一下關(guān)于京劇的故事。所以這里淺談一下以供消遣。

  京劇雖然是國粹,不過總得來說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里的一個分支。具體中國戲曲的起源是什么時候,我是懶得考究,但據(jù)我所知不會晚于唐末。因為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就是當時的知名票友。還有藝名叫“李天下”。至于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元曲更是在中國文學史上流行極其燦爛的一筆。明朝時期的江蘇昆山地區(qū)的昆曲更是將地方戲曲推向了一個高峰,比如著名的《牡丹亭》就是這一時期的產(chǎn)物。到了清朝初期昆曲更是被稱之“國之雅樂”。

  然而在民間一種叫“二黃”(具體是那兩個字我這里不做考究)的戲種悄然興起。當然這里的原因很簡單,昆曲固然好聽,不過些昆曲戲大都是文學巨匠,一句唱詞能引出一堆典故,一般老百姓根本聽不懂,“二黃”因為其通俗易懂的語音而在民間流行。特別是當時的揚州地區(qū),許多商人都會“辦戲班”,放到今天屬于娛樂項目投資。

  到了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過八十大壽,當時為了慶祝這一盛況,有人建議在當時的京城舉辦類似現(xiàn)在的展銷會的戲劇會。于是就有了在中國戲曲史上著名的記錄:“八大徽班進BJ”。其中最為亮眼的要屬于三慶班的高朗亭,之后數(shù)年高朗亭成了當時戲曲界說話最有分量的人。同時在內(nèi)務府也掛了號。而然這種榮耀并沒有讓高朗亭墮落和停滯不前。當時雖然徽劇雖然已經(jīng)深的人心,不過昆曲還是作為國之雅樂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到了嘉慶四年,乾隆帝駕崩。掌握實權(quán)的嘉慶帝不喜歡徽劇,于是徽劇有了第一次的打擊。期間,高朗亭開始吸納當時官方認可的第二種戲曲形式“京腔”。什么是“京腔”我是沒有考證的,不過相傳是從“弋調(diào)高腔”里剝離出來的。同時徽劇作為地方戲曲,BJ的老百姓很多方言聽不太懂,所以在發(fā)音方面也做了很大改動,這時候還不能稱之為“京劇”。當時的說法是“新二黃”。

  到了后來一個“漢調(diào)”老生的加入,讓“徽劇”開始更大的改變,“漢調(diào)”其實就是湖北的一個劇種。因為主要流行湖北漢口地區(qū),所以被稱為“漢調(diào)”。顯然這時候還成“徽調(diào)”是不成的了。所以這一時期被稱為“徽漢合流”。時至今日,京劇當中還保留了一些湖北話的發(fā)音,比如:《三顧茅廬》中諸葛亮的那一句“山人送主公”的“主”就是湖北話的發(fā)音,還有《定軍山》“三通鼓,刀出鞘”中的“出”也是湖北話發(fā)音。

  再后來從程長庚、譚鑫培等十三位藝人的不斷學習和創(chuàng)作,才有了今天的“京劇”。所以在我眼中的“京劇”的起源是以徽劇和漢劇以及京腔為本吸納百家而成,不否認京劇中或許會有梆子的成分,但是我不認可京劇的起源是梆子,雖然他們距離很近。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