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和他父親雖是江東人,卻是淮泗一帶發(fā)跡,其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核心成員多為淮泗人,鮮有江東人。再加他們?yōu)樵g(shù)效力的過程中,與吳郡陸氏(陸康為代表)、會稽周氏(周昂為代表)結(jié)怨甚深,又加上袁術(shù)長期和朝廷對抗,甚至有稱帝的野心,袁術(shù)及其幕僚給人一種逆臣的印象。因此,少年固然年輕但少年又不傻,少年知道背著一個逆臣的形象始終名不正言不順。正因為這樣少年進兵江東的過程中,江東世家大族視少年為袁術(shù)的鷹犬,對少年十分仇視。有道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少年想在江東立足,必須贏得江東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少年先靜下心來,把江東三郡的形勢穩(wěn)定下來。
在少年二十三歲的時候,發(fā)生了一件事——袁術(shù)占有傳國玉璽正式僭越稱帝,少年聽說之后破口大罵袁術(shù)傻帽,稱帝會引來天下人的公憤,今后會步步維艱。少年早就想和這個傻帽劃清關(guān)系,但是畢竟有過交情,少年給袁術(shù)寫信,勸他不要稱帝。但是袁術(shù)并不聽勸,于是,少年果斷放棄這個豬隊友,兩人自此沒有任何聯(lián)系。
經(jīng)過幾年的時間,少年將江東三郡完完全全的掌控,以及對自己身份的洗白。于是,在少年二十五的時候以漢臣的身份發(fā)動了新一輪擴張戰(zhàn)爭。此時,袁術(shù)已經(jīng)去世,廬江太守劉勛繼承了袁術(shù)的軍事遺產(chǎn),對江東三郡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少年抓住劉勛襲擊上繚的戰(zhàn)機,佯裝答應(yīng)增援劉勛,騙取了劉勛的信任。等劉勛離開皖城后,少年率軍襲擊皖城。就在皖城,少年遇見了大喬,大喬是那樣美麗,那一刻少年動心了。少年直接娶了大喬,大喬的妹妹小喬嫁給了周瑜,好兄弟講義氣。少年還對周瑜開玩笑說,“大小喬有我們做丈夫,她們應(yīng)該感到滿足了?!爱攧走€軍彭澤時,遭到少年軍隊的截擊,劉勛一觸即潰,狼狽退守流沂,向江夏太守黃祖求救。黃祖派兵增援劉勛,少年再次大敗劉勛,劉勛遂北歸曹操。至此,袁術(shù)的地盤盡歸少年。不過才幾年而已。
少年趁勝進攻黃祖,劉表連忙派遣五千長矛兵增援黃祖,兩軍在沙羨進行大戰(zhàn)。周瑜、呂范、程普、韓當、黃蓋等在陣前廝殺,少年身體內(nèi)的熱血再度被點燃,親自擂鼓以鼓舞士氣,江東兵受到主將的激勵,個個舍身忘己,奮勇作戰(zhàn),最終大獲全勝,生擒黃祖的妻子和戰(zhàn)船六千艘,斬殺數(shù)萬荊州兵。少年在班師的路上,兵臨豫章郡,屯兵椒丘,派虞翻勸說豫章太守華歆投降自己。華歆沒有軍事才能,自知不敵孫策,于是順勢投降少年。少年對身邊的人說,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不虧是我。
少年在兩個月內(nèi)破劉勛,除威脅;敗黃祖,報父仇;降華歆,定江東,把自己的軍事才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至此,孫策坐穩(wěn)江東霸主之位,不僅如此還有了大喬這樣美麗的妻子,可謂是人生巔峰了。
那年少年二十六歲,似乎少年早已不能被稱為少年了。他再也不是父親剛?cè)ナ罆r那個對未來充滿彷徨的少年,也不是出身寒門遭人輕視的少年,而是聞名天下的一方諸侯了,但是他對快樂的追求從未因年齡的增長和地位的提升而消減,他依然喜歡和朋友們開玩笑,也依然喜歡騎著駿馬游獵,欲買桂花同載酒,依舊少年游。
這年,少年二十六歲。他屯兵丹徒,準備進攻自己的老對手廣陵太守陳登,趁著軍糧還沒有運到的間隙,少年帶著隨從像往常那樣游獵取樂,他一馬當先,追逐著獵物,正在這時,三個從未見過的士卒擋住了他的去路。眼見三個士卒的神色不對,少年虎軀一震取弓射箭,當即射死一人,其他兩人迅速回擊,一箭射中少年的臉頰,少年疼痛難忍,墜于馬下。少年心想,“這兩個人沒聽過打人不打臉嗎?不講規(guī)矩。”兩個士卒拔出刀劍,正要對少年動手時,少年的隨從趕到,將兩個士卒當場殺死,把少年帶回了軍營。
這三個士卒原是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他們之所以要行刺少年,是為了替許貢報仇。許貢仇視少年,堅持和少年作對,少年年輕氣盛咽不下這口氣,少年意氣用事,就把許貢殺了。他被許貢的門客刺傷后,其實傷勢并不嚴重,只是皮外傷,醫(yī)生說靜養(yǎng)一陣就沒事兒。但是少年是個帥哥啊!英俊瀟灑,而且妻子大喬可是個美人。臉上受了傷就很擔(dān)心破壞了顏值,忍不住去照鏡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臉上貼了膏藥很難看,我都破相了還怎么建功立業(yè)。于是怒氣上沖,創(chuàng)口迸裂,當天就死了。少年臨死前,把江東交給弟弟,并安排周瑜、張昭輔佐弟弟,他意味深長地對弟弟說道:“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少年還是少年,臨死前還有對弟弟說:“縱橫天下你不如我,我就是比你強?!耙归g,少年便去世了,二十六歲。
少年便是孫策,人稱江東小霸王。孫策作戰(zhàn)勇猛,曾經(jīng)創(chuàng)造出對陣將生俘的敵人用胳膊夾死,同時又回頭一吼嚇死一個偷襲他的敵人的戰(zhàn)績。正好,他和項羽還是老鄉(xiāng),所以被時人稱為“小霸王”。
歷史評價:
曹操:猘兒,謂難與爭鋒。
袁術(shù):使術(shù)有子如孫郎,死復(fù)何恨?
王朗:策勇冠一世,有雋才大志。謀而有成,所規(guī)不細,終為天下大賊,非徒狗盜而已。
王朗:策勇冠一世,有雋才大志。謀而有成,所規(guī)不細,終為天下大賊,非徒狗盜而已。
張纮:策才略絕異,平定三郡,風(fēng)行草偃。
虞翻:討逆將軍智略超世,用兵如神。
許貢: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于外必作世患。
郭嘉: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何去非:孫策壯武,術(shù)略過于其父,又有周瑜、魯肅之儔以輔其起。惜乎,堅之不善基也,使其不得奮于中原以競天下。然策一舉而遂收江東,為鼎足之資,使之不死,當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于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蓋袁紹已據(jù)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獨無隙以投之故也。以劉備之間關(guān)轉(zhuǎn)戰(zhàn),至于白首,不獲中州一塊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馀渡江轉(zhuǎn)斗,不數(shù)歲而席卷江東,此其過備遠矣。
晁補之:吳人輕而無謀,自古記之矣。孫堅、孫策皆無王霸器。堅輕騎從敵,策暫出遇仇,俱以輕敗。雖賴周瑜、魯肅輩輔權(quán)嗣立,亦權(quán)稍持重,故卒建吳國也。[71]
范仲熊:劉景升、孫策雖天資英勇,然器輕無君人之體,所以無成。
蕭常:策以孤童子,奮一旅之眾,不奄旬而據(jù)有江東,其智勇謨斷,絕人遠矣。不幸早世,惜哉!
程瑯:帝王亦一夫之敵耳,孫策之禍可不慮乎![69]
孫盛:孫氏兄弟皆明略絕群。創(chuàng)基立事,策之由也,自臨終之日,顧命委權(quán)。夫意氣之間,猶有刎頸,況天倫之篤愛,豪達之英鑒,豈吝名號於既往,違本情之至實哉?抑將遠思虛盈之數(shù),而慎其名器者乎?夫正本定名,為國之大防;杜絕疑貳,消釁之良謨。是故魯隱矜義,終致羽父之禍;宋宣懷仁,卒有殤公之哀。皆心存小善,而不達經(jīng)綸之圖;求譽當年,而不思貽厥之謀。可謂輕千乘之國,蹈道則未也。孫氏因擾攘之際,得奮其縱橫之志,業(yè)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勢一則祿祚可終,情乖則禍亂塵起,安可不防微於未兆,慮難於將來?壯哉!策為首事之君,有吳開國之主;將相在列,皆其舊也,而嗣子弱劣,析薪弗荷,奉援則魯桓、田巿之難作,崇之則與夷、子馮之禍興。是以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后國無陵肆之責(zé),后嗣罔猜忌之嫌,群情絕異端之論,不逞杜覬覦之心;於情雖違,於事雖儉,至於括囊遠圖,永保維城,可謂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亂者也。陳氏之評,其未達乎![61]
庾信: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惟八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