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
虞異人這日也沒有閑著。
和小隊長商量下,又組織了幾場對抗。
相互之間的默契需要通過實踐來積累。
第一場,格斗。
十人小隊和二十人小隊每次各派出一個人進行格斗,敗陣之人失去繼續(xù)格斗資格,勝利者可以繼續(xù)與對方所派人格斗,也可以休息,等會再上。
這場對戰(zhàn)目的是考驗相互之間的了解,只有了解到某種程度才可能知道什么時候讓哪個隊友戰(zhàn)斗,第一個格斗的人是由隊長派遣,后面的則是前面參與格斗的人指定。
毫無疑問,第一場由十人小隊獲得勝利,有時候,個人的實力差距是很難靠所謂的了解彌補的,他們甚至沒有每個人都參與就獲勝。
第二場,奪旗。
對抗場地依然在那個廢棄倉庫,與前一天不同,這次雙方的“疆域”對調(diào)(雙方對對方地形都有一定了解,方便制作計劃)。
每個小隊都有一面代表小隊的旗幟,插在各自“疆域”里,誰先奪取并帶回對方的旗幟誰獲勝。
這次是遠程攻擊,每個人配備了訓練用裝備(實際上是游戲用裝備,現(xiàn)在被改為訓練裝備)。
裝備分為兩部分:攻擊部分和防御部分。
攻擊部分是一支特殊槍械,大小、重量等都于真槍無異,子彈由特殊材料制成,速度和真子彈差不多,沒什么威力。
防御部分由帽子,衣服、褲子,手套、鞋子組成,這些不是一般衣物,而是特殊材料制成,接通能源后,會在穿著人身上形成一層肉眼看不見的保護層。保護層作用不僅僅是避免游戲中受傷,當“子彈”擊中保護層,它會進行計算,將其威力等同于真槍實彈效果,反應到防御衣物上,進而讓人知道其本該受到傷害情況,這些僅僅是一個數(shù)據(jù)表現(xiàn),對人體并沒有傷害。
考驗的是抉擇與相信。
第三場,攻陷與防守“疆域”。
這次“疆域”是整座倉庫,二十人小隊作為防守小隊在“疆域”防守,十人小隊進攻,會設置三個點作為“疆域”重要防御處,另外還有一個大本營。
二十人小隊是否要在這些防御點地方布防?如何在防御點布防?人手如何分配?
十人小隊怎么進攻?怎么配合?
時間一個小時。
第四場,潛入。
和上一場“疆域”一樣,這次也是一個防御一個進攻,不同的是,這次防御沒有固定點,進攻者秘密潛入,任務是了解清楚“疆域”布局(上一場對戰(zhàn)后,布局已經(jīng)被改變)。
必要的暴露是允許的,可是不能夠用強硬手段,也得保證有足夠人員“存活”。
……
結(jié)果,除了第一場戰(zhàn)斗十人小隊勝利外,其他都失敗了。
本想磨練十人小隊的默契,反而讓二十人小隊越來越有默契。
和十人小隊不同,二十人小隊中的靈魂機器人和人類不是直接互相幫助,而是各自堅守自己的崗位。他們之間并沒有公開表明什么信任不信任,可是無意識中相信對方肯定能夠完成他們自己的工作,自己只需要做好自己工作就可以了。
相比之下,十人混合小隊常常是互相扯后腿。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短處,作為隊友,需要相互遷就,他們個人實力都可以,即使相互遷就也不會將戰(zhàn)斗力減弱太多。
可是,當戰(zhàn)局不利的時候,遷就與被遷就成了矛盾重點,然后又扯到人類與靈魂機器人身份問題上。
一旦到了這個份上,事情就麻煩了。
虞異人也是靈魂機器人,他的調(diào)停本身就有爭議。
第二場對抗開局就不太好,個人實力太強,導致盲目自信,人類和靈魂機器人都爭著前往“奪旗”(進攻總是會比防守更搶眼),雙方爭執(zhí)不下,虞異人作為隊長,公平起見,人類和靈魂機器人各留下兩人防守。
二十人小隊中,靈魂機器人負責進攻,人類負責防守。進攻之時他們對靈魂機器人處偽攻,對人類猛攻。
十人小隊并沒有及時救援,結(jié)果……
防守不行,攻擊情況也不佳,并沒有根據(jù)戰(zhàn)況靈活調(diào)整。
第三場對抗開始,虞異人嘗試讓人類和靈魂機器人分別行動,開局進攻勢態(tài)還挺不錯。
他們分別拿下一個重要防御處,共同攻打最后一個防御處時,發(fā)生了問題,各自懷揣私心,留下力量準備攻擊大本營,結(jié)果時間到了……
第四場,依然分開行動,各自為了勝利(自己的勝利),讓對方被成為誘餌,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