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威后問齊
回國后,秦王毫不吝惜地斬了斯高和其他幾個失職的將領。
對胡傷還算客氣,念他往日功高,準其以官爵家產(chǎn)贖罪、削職為民。
胡傷也沒臉再在秦國混下去了,隱居到別國某處山中,了此殘生。
趙軍也損失了一萬多人。
為了獎勵許歷的戰(zhàn)功,趙奢呈請趙王追封他為國尉將軍,以隆重的軍禮安葬了他,并厚恤其家屬;
因功卓著,趙奢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則為“馬服君”,成為趙軍一名主將。
死后便葬于封邑。
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此為馬姓由來之一。
“閼與之戰(zhàn)”雖然還夠不上大決戰(zhàn)的規(guī)模,卻是趙在與秦交鋒中的一次重大軍事勝利。
從而打破了“秦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大振趙國之威。
有利的一面是堅定了抗秦的信心。
不利之處是使趙國部分決策人因勝而驕,生輕敵之心。
惠文王甚至想再舉“合縱”大旗,統(tǒng)帥六國。
可惜,天不佑人,公元前二六六年,趙惠文王崩,太子丹即位,是為趙孝成王。
但他尚未滿十八歲,登基后按例由他母親趙威后“垂簾聽政”。
其實,戰(zhàn)國時代雖已提倡“男女七歲不同席”。
但相互交往還比較開放,尚沒像南宋以后那么限制,所以威后“聽政”不必“垂簾”。
盡管威后還是個不太老的寡婦,也可以讓大臣們進宮議事,而且,幾乎可以面對面促膝長談。
關于秦以前婦女是否讀書的參考資料不多,但戰(zhàn)國時期大概還沒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
所以他們可以毫無顧忌地脫穎而出,展現(xiàn)了許多比男人更為突出的女杰豐采。
如:能預示流亡中的晉文公重耳日后必回國為君,得志于諸侯的僖負羈之妻;
告誡重耳不可妄自尊大而失人心的懷嬴夫人;
教訓兒子不食無義之財?shù)难蛏嗍现甘寮В?p> 以割斷機上的布來喻勸丈夫不該貪戀安逸而荒廢學業(yè)的樂羊子妻;
直指齊宣王“四失德”,請他疏遠嬖侫小人,招賢天下賢士;
使齊國強盛起來的“無鹽王后”等等都“流芳”至今,趙威后也可躋身其中。
趙威后是齊愍王的女兒,如今齊王建的姑母,自幼聰慧多智。
威后剛執(zhí)政,齊王建就派舅父后勝赴趙。
一是出于禮節(jié)上的需要,祝賀表弟新王登基;
二來也是侄兒問候姑母。
威后接過國書先示謝意,然后便問:
“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
百姓能安居樂業(yè)地生活嗎?
你們齊王的身體好嗎?”
后勝很不高興:
“臣奉命來問太后安,您卻先問收成好壞、百姓苦樂。
最后才關心齊王康健,未免先賤后貴、本末倒置,有點兒瞧不起我們的君王吧?”
威后笑了:
“我這是瞧不起你們君王?
是你不懂??!
絮絮叨叨地問飲食起居,有無病痛,是老太太們在后宮關心侄兒的內(nèi)容;
朝堂上出于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我最關心的是齊國的興衰:
如果年成不好,百姓就難以生存;
百姓處于饑寒交迫之中,你們君王還能安居其位嗎?
了解民眾的疾苦,就是對齊國最大的關心,怎能說是‘本末倒置’呢?”
后勝還不服氣:
“百姓生活的好壞,跟我們國君有什么關系?”
威后一聲長嘆:
“民如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你們君王還不懂這個道理?
試想:
如果百姓的收入沒有保證,難以生活下去,能不造成天下大亂嗎?
自古以來因此而留下多少國滅君亡的慘痛教訓,怎么可以認為與己無關,不聞不問呢?
既然你們還不善于融洽處理君、民之間的關系,我倒有幾點補救措施:
發(fā)揚鐘離子那種‘有糧也食、無糧也食;
有衣也衣、無衣也衣’的精神,就能引導民眾抗過災害荒年,使百姓不至因無衣食挺而走險;
提倡葉陽子撫喪夫之妻、失父無子、缺少依靠的鰥寡孤獨。
救助貧困,平等待人的風氣,就能引導百姓互相幫助,使天下安定團結(jié);
要表彰‘北宮嬰兒’這個女孩子,撤其環(huán)瑱,至老不嫁,以養(yǎng)父母。
大家都學習這樣的孝行,就能使‘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依’;
儉樸互助,孝敬之德蔚然成風,無論豐歉,國家都不會激起動亂。
於陵的子仲這個人還活在世上嗎?
他的為人啊,在上對君王不盡臣道,在下不能用心管理家業(yè)而游手好閑。
而且他又不和諸侯們交往,這不是在引導百姓們朝著無所事事的地方走嗎?
齊王為什么至今還不處死他呢?
我這只是一些建議,僅供你們參考。
但做為一個趙國人都了解你們的這么多情況,能說我不關心齊國嗎?”
后勝聽了,面紅耳赤、汗流浹背,默默無言,敢怒而不敢駁。
因為威后所說,句句在理,而他自己,正是“於陵仲子”之類該殺之輩。
在趙威后執(zhí)政的這一段時間內(nèi),由于奉行的是這種建立在:
“民為主、君為輕,民是社稷根本”思想基礎上的“愛民、安民”政策。
在戰(zhàn)亂紛爭的當時,客觀上還是減輕了人民蒙受的苦難。
使人民能夠緩過一口氣來進行休養(yǎng)恢復,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擁護。
所以后來“長平大敗”,趙國人民在承受那么慘痛損失的情況下,仍能不屈不饒地堅持邯鄲保衛(wèi)戰(zhàn)。
不能不說是“民本”政策的結(jié)果。
雖然趙威后政治清明,能維持國家的安穩(wěn)發(fā)展,卻也并非平安無事。
一些人際關系就很難擺平,并且留下隱患。
虞卿走后,藺相如不得不帶病復出處理政務。
惠文王崩,他感念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悲哀過度,病弱之身。
怎能擔得起日夜哭泣、淚盡繼之以血?
再加上不寢不食,身體很快就垮了下來,多少人懇勸他:
“相國當以國事為重,不可以殉身來盡愚忠?!?p> 相如一聲長嘆:
“我豈不知幼主待輔,多事之秋?
趙國今后還不知有多少事等我去做。
可是,我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說著,一陣激烈的咳嗽后,又嘔出一灘血來……
讓他焦慮的,還有廉頗與幾位將領的矛盾。
廉頗身為“護國大將軍”,屢立戰(zhàn)功、聲名赫赫,難免居功自傲;
性格又粗猛剛直,言語中就常有傷人之處。
與藺相如結(jié)成“刎頸之交”后,由于不斷受到熏陶,也認識到、克服了不少自己的缺點。
懂得了不能以個人意志用事,要考慮整體利害關系的道理。
反思在“閼與之戰(zhàn)”前與趙奢的意見分歧,事實證明自己錯了后,他感到慚愧、內(nèi)疚。
更多的是對自己的責備。
如果趙奢屈從于自己不打這一仗,對趙國將是多么大的損失?
藺相如則向他指出:
“馬服君著眼的是一個戰(zhàn)役的勝負,而你考慮的則是對國家安危的影響。
角度不同,而意向一致,無須自責?!?p> 這不僅是安慰,也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可惜,藺相如卻只能穩(wěn)定住廉頗,卻無法把握整個朝廷的政治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