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熟料明語先聞聲大怒,“嘭”的一聲砸了酒壺,揚起手指著紅羅大罵道:放、肆——!若非念及你是世外大賢,又與你相識一場的份上,僅憑你方才之言,吾便該定你一個妖言惑眾之罪,將你千刀萬剮了,丟到荒野里喂狼!若再敢胡言,便休怪我無情!
紅羅不以為然,隨之又問道:青冥身負天命,卻執(zhí)意不出,莫非欲置天下蒼生于不顧乎?
明語先一時心中難平,難免意氣用事,扭頭只道:“夠啦,仙子休再妄言何天命矣!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夫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間,莫非以忠孝仁勇信義為立身之本。忘恩負義之輩,君子所不齒,更為天地所不容!語先一日既為太一之臣,今生今世便唯太一馬首是瞻,斷斷不會行此禽獸不如之事,勸仙子還是另擇賢能吧!”紅羅欲再言,奈何明語先卻是一臉毅然決然:“慢走,不送!”
紅羅大失所望,話不投機半句多,旋即拂袖而去。
紅羅去后,明語先越發(fā)心力交瘁?;叵爰t羅方才所言,倏地癡狂道:“七殺轉(zhuǎn)斗柄,紫闕對貪狼。哈哈哈……七殺轉(zhuǎn)斗柄,紫闕對貪狼。哈哈哈……”情到深處,一時自責難當,撲通一聲跪在地上,不住哀嚎道:“先帝啊,是臣害了你啊,是臣害了你呀……”
三寶十五年六月,卓不穎進晉王,加九錫。其時,讖緯禪讓之說盛行,符命圖書,層出不窮,部曲紛紛勸進,概得厚賞,心腹田皓屢勸不得。八月,卓不穎疾,乃假托符命,受禪稱帝,建元天地,國號玄黃,貶少馮為漢陽郡公,幽禁汧縣,于雒陽大封群臣。其時關中逢大旱,不思賑災濟民,反而荒侈滋甚,后宮數(shù)百皆服綺縠,馀粱肉,而士卒凍餒,京畿間空盡,人民相食,內(nèi)外皆反。
是年九月,雍涼都督少光襲右扶風,迎少馮入姑臧,太一復辟。不日,宣發(fā)天子詔書,號召各路諸侯入京勤王。次年五月,少光破右扶風,冀并都督明語先、荊州牧公孫符、兗州刺史劉玄明、徐州牧程勉相繼舉兵,五路合擊,大破之。
卓不穎前為少光所破,后為明語先所敗,又聞關中諸侯并起,乃恐懼不寧。六月初,遂率眾倉惶出京,焚燒雒陽宮室,悉發(fā)掘陵墓,取寶物,搜民財,奔其部曲于汝南,復為所拒,憂懼不知所出,乃敗走潁川。七月,卓不穎自去帝號,欲至揚州從陳顯忠,為公孫符所阻,復還潁川。
卻說明語先奉詔南下,行略定關中。時孟津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公孫符已破雒陽,籍吏民,封府庫,悉除惡法,秋毫無犯,更征關中兵以自益,遣將守關,不令諸侯入。
明語先由是疑之曰:“公孫符居荊襄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中,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或有非分之想?!毙沽杷葥絷P,破之,入至雒陽。時公孫符已還軍伊闕,未得與明語先相見。
明日拂曉,公孫符即使人來書,謝曰:符與公戮力而討賊,公戰(zhàn)河北,符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賊,所以遣將守關,日夜以待公至。今者恐有小人之言,令公與符有隙,還望明鑒。
是時,公孫符兵不足八萬,而明語先坐擁十五萬眾,克之足有余。然卓不穎尚未伏誅,攻之只恐引諸侯非議。為全大局,明語先遂許諾曰:善,語先何至于為讒言所惑!
不日,各路諸侯齊聚豫州,分兵五路,平諸郡縣。州中聞之大驚,各自為陣,戰(zhàn)降不定。卓不穎不能止,唯勒兵堅守陽翟,因之不能速克。
明語先深知潁川之隘,唯恐官軍久攻陽翟不下,時不我待,進而為他人所染指。因之苦思破敵之策,不覺憂心如焚。
帳下眾人見狀,其時心中惶恐,皆不敢多言。
片刻,忽聞帳外聲聲疾呼:“都督、都督……”不多時,乃闖進來一人。但見他金甲銀盔,褐發(fā)碧眼,風風火火奪門入,浩浩乎英雄氣,不時撲面來,莫非少光也。
明語先見狀,迎面直罵道:你個渾小子又死哪去啦,老半天都見不著人?
少光不以為意,不時興高采烈道:稟都督,末將去周邊轉(zhuǎn)了幾圈回來,乃思得一計,特來獻與都督,以助都督速破陽翟!
明語先半信半疑,忙問:哦?叔瑤有何妙計,快快講來?
少光接著道:回都督,末將以為,陽翟,依穎水而建,地勢低洼,若決穎水,引入城中,則陽翟不可守。
明語先聽罷,卻倏地低眉思索,躑躅不語。
眾人一聽哄然,不時你一言我一語,皆以為可行。
“不可!”正鼎沸,席間忽站出來一人,但見他生得是臉闊口方,姿容雄偉,細看竟是廉晟。只因益州牧祁玉不與天下共討,廉晟由是不滿,遂甘冒抗命之嫌,私引親兵五百來投。
廉晟接道:啟稟都督,此計雖可破城,然一旦引穎水入,必殃及城中數(shù)十萬百姓,屆時玉石俱焚,無異于屠城哉!此舉有悖仁義之道,恐為天下人所不齒,更非仁義之師所為。于大局論,末將以為,實在得不償失,還請都督三思!
明語先自知其中利弊,一時不能決。眾人聞其言有理,不禁也犯了難。
少光聞之,頓時面露不屑,于是瞠圓了虎目,轉(zhuǎn)過頭,疾聲駁道:潁川乃洛陽以南門戶,且糧食、物產(chǎn)富饒,若不能趁此契機速戰(zhàn)速決,來日夜長夢多,一旦被宵小之輩鉆了空子,朝廷不僅白白喪失了此天賜良機,更將遺患無窮啊!屆時,攻守相異,戰(zhàn)端重開,又不知要折進去多少將士性命,更累及多少無辜百姓顛沛流離?孰輕孰重,莫非不知乎?還請都督明鑒!
廉晟一時不能對,心中卻始終不平:你……都督!
少光亦寸步不讓:都督!
雙方各執(zhí)己見,帳下亦爭論不決,一番你來我往罷,始終難有定論。
明語先苦思良久,徘徊一陣,忽十指一扣,但回身,幽幽只道: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
廉晟聞之大驚,欲再進言:穹蒼……
熟料明語先主意已定,大袖一揮道:行啦,就這么定啦!傳吾將令,放水淹城!
眾人見狀,自不再多言,齊道:謹遵都督之命!
廉晟無可奈何,唯兀自吞聲:哎!
九月,陽翟破,卓不穎奔汝南未果,發(fā)病道死。明語先恨其欺君誤國,追戮其尸,黨羽盡伏誅。
即日,各路諸候會師陽翟,俘其一眾黨羽于城中問罪。堂下,諸逆面如死灰,誠惶誠恐,心知大難臨頭,卻又心存僥幸。四周甲士林立,一個個皆披堅執(zhí)銳,其時怒目而視,莫不磨刀霍霍。
各路諸侯悉數(shù)在列,依次錯落排開。其中一人,披甲捉刀,橫眉怒目,生得是臉闊口方,姿容雄偉,莫非廉晟也。
陛階之下,但見一人身衣鶴氅,手執(zhí)羽扇,時面南而立,時信步閑庭,一雙丹鳳眼,但作鷹視狀,無聲時,看輕眾生,盡顯一派凌人之姿,此人正是明語先。
少刻,忽見一人抬頭作揖,發(fā)聲為請道:巫咸公,非吾等真心附逆,蓋因時局所迫,這才屈居危檐之下,另謀報國之路,實求存以圖之也。今卓賊既已伏誅,吾等自當歸順朝廷,赴湯蹈火……
觀其厚顏諂媚之姿,明語先莫不嗤之以鼻,于是未待其話畢,即叱武士牽出斬決:拖出去斬。
那人聞之大駭,連聲疾呼道:巫咸公饒命,巫咸公饒命啊,吾誠心歸順朝廷,來日縱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啊,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啊……
明語先聽而不聞,不時幽幽然與武士復囑道:他既如此執(zhí)意于赴湯蹈火,那便成全他。
武士回了一聲“唯”,遂徑直將之牽出殿外,就近烹殺于鼎鑊之中。
廉晟靜坐旁觀,雖也覺得無可厚非,然驟見明語先這般殺伐決斷,心中不免有些唐突。
畢,自余無不戰(zhàn)栗,惶惶然莫敢再發(fā)一言。
其時,但見明語先蓮步款款,不時走近一人跟前,淡淡問道:“這位想必是林羨林子魚吧?”不待那人回話,忽見明語先面露嗔色,不時冷冷道:“聽聞卓不穎僭號,便是你最先慫恿的,是邪?”
那林羨聞聲一震,雖欲故作鎮(zhèn)定,然盛懼之下,還是口不擇言道:子曾經(jīng)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卓賊不識時務,妄以天命自居,竊據(jù)神器……
明語先不屑與語,其時負手而立,側(cè)目而視,喜怒不形于色,一舉一動卻拒人于千里之外。
那林羨見狀慌神,急轉(zhuǎn)色道:子曾經(jīng)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明語先平生最恨這類酸腐無恥的小人,時目露鄙夷,搶過話道:“子可曾曰過,茍不忠不孝之輩,生而可以為人乎?”那林羨被問得茫然,未及答應,但聞明語先冷笑一聲,旋叱左右道:“送他去子那好好問明白了再還來為人。”
廉晟聞聲心驚,回首但視明語先,未及言,卻是陡然一陣卻步,其時心下竟暗生出三分忌憚來。
又一陣哭天搶地畢,但見明語先趨身復前行。眾逆正人人自危,忽聞腳步一停,不時但見其打量著跟前一嬌艷美婦,笑道:這不是新晉的吳美人嘛!
那吳美人聞之驚厥,應聲伏在地上,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回道:賤妾吳氏,見、見、見過巫咸公。
明語先俯身接道:“吾若未曾記錯的話,你本是韓皇后身邊得力之人,曾深得其重用,甚者就連先帝,昔日亦對你恩寵有加。”說話間,但見她面色突變,不時話鋒一轉(zhuǎn)道:“然卓不穎亂京時,你不僅未恪守臣節(jié),反而賣主求榮,致使討賊大計敗露,更牽連數(shù)百人無辜身死。此后,你又引眾逆黨入宮,更親手將韓皇后由壁中牽出來活活縊死,對吧?”
那吳美人做賊心虛,頓時被嚇破了膽,乃不住叩首,聲淚俱下道:巫咸公饒命,巫咸公饒命,巫咸公饒命啊……
明語先不屑一顧,斂默片刻,倏地一派云淡風清,娓娓言道:吾昔日云游四海時,嘗于江湖豪俠處習得過一門絕技,名曰“三仙索命”。只需以上三指拿捏住人顎下三分處之穴位,不用多大力氣,便可使之四肢乏力,言語失禁。期間,受困者雖意識清楚,卻是絲毫動彈不得,甚者連叫喚一聲的力氣都沒有,唯眼睜睜看著自己力竭不支,最后命喪黃泉,個中痛苦,實在令人不寒而栗。美人以為,可新奇否?
那吳美人不明所以,怯生生抬起頭,但望著明語先雙目,倏地一陣寒栗起,怔在原地,一動不敢動。
談笑之間,但見明語先鳳眼一睜,未等廉晟開口,倏地索住那吳美人咽喉,其時憎恨滿臉,玉手不住使力,直欲殺之而后快。而那吳美人果如明語先方才所言,頓時四肢僵硬,不喊不叫,只是面目扭曲,幾近痛不欲生,只片刻即已七孔流血,氣絕身亡。
個中慘狀,豈曰猙獰可怖,實在駭人聽聞,直叫觀者脊背發(fā)涼。旁邊有些個膽小的,當場便嚇昏了過去。廉晟雖是帶兵之人,可陡然見得此情此景,心中亦是驚恐萬分,其時縮在一旁,不覺一陣后怕。
直等那吳美人死透,明語先始松開手,卻仍余怒未消,其時背身負手,斜睨著那吳美人的尸首,滿眼鄙夷地說了句:拉出去,示眾。
只待牽出門,明語先倏地又轉(zhuǎn)嗔為喜,信步游走于一眾逆黨之間,不時談笑自若道:好,下一個該輪到誰啦?
眾逆黨一聽,哪個還敢答應?于是爭相俯首認罪,紛紛跪地求饒,個中丑態(tài),極盡卑鄙,為君子所不齒,更令見者為之作嘔。
明語先心中正鄙夷,忽聽四下有人大笑:哈哈哈,主公啊,你睜開眼好好看看吧,這便是平日里被你視為股肱的文武百官哪,你識人如此,焉能不敗啊?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