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終于在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回去了,剩下的就等著春雨給這八塊農(nóng)田來一次洗禮,讓草木灰充分均勻的融合在農(nóng)田里。
回到家打開米缸,柳鶴從缸里抓了最后一把米,對著正在一旁喝水的廖氏說道“娘,米沒了,明天讓我爹去鎮(zhèn)上買點吧?!?p> 廖氏看著這個人小鬼大的兒子說道:“我們家是沒米了,但是我們還有兩石米在孫老家里放著,明天讓你爹去拿兩石回來。”
宋代的碾米技術(shù)可沒有后世發(fā)達,米粒里會參雜著一些細小的谷殼,柳鶴一邊淘米一邊問娘親道:“為什么放在他們家?”
孫老就是孫夢琪的爺爺,廖氏說道“你忘記了,每年種稻子、收稻子我和你爹都去孫家?guī)兔Γ@是屬于我們的用工費,只是我們家把它換成了糧食,孫家有專門放糧食的倉庫,放著不容易壞,所以就放在他們家了?!?p> 柳鶴聽母親說完才回想起來,每年爹娘都要去孫家務(wù)工一段時間,孫家在門前屋后擁有近百畝農(nóng)田,孫家人少,就孫老爺子和孫女,還有五六個下人住在孫家,孫夢琪父親和母親都在鎮(zhèn)上的藥材店里,每到農(nóng)忙秋收時孫家都會在村子里請大家去做工。
像柳鶴他們這樣的赤貧家庭,最喜歡去孫家做工了,做工期間還管飯,還有做工費,孫鼎老爺子是讀書人又是村里的里正,對那些去他家做工的人待遇都很不錯,柳鶴爹娘就把做工費換成了糧食。
孫鼎老爺子還幫柳鶴家交了稅賦,一畝地三口人,稅賦也就半石糧食,這里的半石糧食是指沒有脫殼的稻谷,宋朝的糧食產(chǎn)量不高,一畝農(nóng)田也就兩石半左右,大約就是畝產(chǎn)二百五十斤,跟后世的畝產(chǎn)七八百斤沒法比。
農(nóng)業(yè)其實就是靠天吃飯,后世學(xué)校五一勞動節(jié)放假,同學(xué)們就回家?guī)兔Ω改赶卵矸N水稻,每到秋季九月一號開學(xué)的時候還有很多同學(xué)請假幫家里割完稻子再回去上課。
搶種搶收是種水稻的基本狀態(tài),更別說一千前的宋朝了,更是要看老天臉色吃飯。天氣好稻谷要趕緊搶收回來曬干,天氣不好,成熟的稻谷容易爛在田地里。
農(nóng)忙的時候大家也會互相幫忙,今年你家的稻子先熟那就先幫你割,我家稻子熟了你再來幫我割。
如果沒有孫家的這份農(nóng)忙做工,只有一畝地的一家三口是很生存下來的,在封建社會里,土地就是一切的生活資料來源,田地多,你才能吃得飽活得好,所以每一次農(nóng)民起義的口號都是“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土地是每個人生活的根本。
吃完晚飯后,柳鶴拿出了上午采摘的幾片茶葉給父母看,詢問他們是否認識茶葉?
答案很出人意外,不管是柳本良還是廖氏都搖頭說不認識?柳鶴頓時就傻眼了,這是茶葉,唐朝就開始有人拿來喝了,他們既然不知道,怪哉!
后世有個著名的論斷:再眾所周知的事情,至少還有2億人不知道。
更何況,現(xiàn)在是一個沒有微博沒有網(wǎng)絡(luò)資訊的時代。
在一個貧窮的宋朝小鄉(xiāng)村里,大部分人都是一輩子活在這個村子里,走最遠的地方可能就是鎮(zhèn)上,面朝泥土背朝天,一輩子就在這個不到一萬平方千米的地方來回折騰。
茶葉酒水這些東西在封建朝代都是很貴的,普通鄉(xiāng)村的小農(nóng)民根本就喝不起。就算你見過茶葉但是你未必見過茶樹上的茶葉,就跟大家吃過火龍果一樣,很多人都不認識火龍果樹。
虔州靠近福建最著名的茶葉之鄉(xiāng)安溪,兩個地方不管是地貌還是氣候都差不多,宋朝時安溪的茶葉已經(jīng)成為了貢品,名滿天下,虔州缺乏茶葉制作師傅,沒有人把山上的茶葉做出去賣。
想要制作茶葉的話,今天在河邊發(fā)現(xiàn)的那幾株太少了,柳鶴準(zhǔn)備明天開始去尋找茶樹。
每天早上張明成家里的公雞打鳴的很準(zhǔn)時,用楊柳枝刷了牙,柳鶴便開始每日鐵打不動的練功了,練了這么久,雖然沒有像電視劇中所表演的那樣可以蜻蜓點水,手劈石頭,但是強身健體還是感覺到了,身體的肌肉更扎實了,手臂感覺更有力量了。
父母二人已經(jīng)下地忙活了,柳鶴喝完桌子上給他留的那一碗粥,把昨天竹簸箕里的板古藤放在門口,讓它繼續(xù)接受太陽的暴曬,鎖好大門,從牛棚里牽出了水牛,開始一邊放牛一邊尋找茶樹。
茶樹喜陽一般不會很高大,喜歡生長在山坡上,這一點柳鶴還是知道的,現(xiàn)在太陽剛出來,那就去太陽能夠照射到的地方尋找。
柳鶴跟隨太陽一路尋找,一路跟在農(nóng)田里勞作的大叔大嬸們打招呼,有的人在農(nóng)田里拉著牛翻地,有些人挑著農(nóng)家肥灑在田里,有些人在小小的菜園子里拔草,有些人在小河邊挑水。
迎著陽光,聞著青草野花香,看著這千年前的農(nóng)村勞作美景,柳鶴一陣陶醉。
沿著河邊找了大半天一株都沒有發(fā)現(xiàn),柳鶴有點沮喪了,可能希望太大了吧。
再往前面走是一個小山谷,山谷位于兩座小山中間的緩沖帶,路邊長了很多野草,山谷靠近小路的那一段長了很多的粽葉,抬頭向山谷望去有點遠看不太清楚。
有點像小灌木,又有點像茶樹,還是走上去看看吧,都到這里了,柳鶴還是有點不甘心。
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柳鶴終于爬到了那些小灌木旁邊,走過去一看,傻眼了,整個山谷除了底下的粽葉之外,剩下的都是茶樹,柳鶴估算了一下大概有五畝左右。
可能是這些茶樹生長的時間太久了,沒有人采摘過它們,一顆顆長的很高大,比后世常見的普通茶樹大了三倍有余。
其中有四棵茶樹特別高大,分布在這半山腰的中間,最高的將近有四米高,最低的也有三米,迎著太陽生長,風(fēng)一吹茶樹枝左右擺動,好似在搖著頭對著柳鶴這個半路打劫的人在說不。
這一片茶樹可能就是那四棵大樹的茶籽生根發(fā)芽后長成了這么一大片,沒有個十年是長不到這么多的,一整片的茶樹有矮有高,柳鶴已經(jīng)在心里吶喊了幾遍“發(fā)財了!我要發(fā)財了!終于可以每天吃米飯,不用喝粥了!”
懷著激動的心情柳鶴爬下了這個小山谷,牽著在山谷下面吃草的牛開心的往家里走,茶樹是找到了,但是接下來就要準(zhǔn)備把它們采摘回來,靠柳鶴一個人是不行。
柳鶴只有十歲,大部分的茶樹都比他更高,雖然可以采摘到一小部分,但是一個人采摘也太慢了,晚上跟父母商量下,三個人的話就快很多了。
一邊牽著牛,肚子一邊餓的“咕咕”叫,柳鶴把水牛放在路邊,擼起袖子來到了一條小溪里,小溪里面有很多的泥鰍和小蝦,這些都是富含蛋白質(zhì)的食物,得多抓點回去,雖然現(xiàn)在家里沒法炒菜,泥鰍只能煮著吃,但是聊勝于無,好歹泥鰍也是肉呀。
至于河里面的小蝦米,那也不能放過,雖然不大,但至少是河鮮,到時候摘點水芹菜放進去一起煮還是挺不錯的。
摘了幾片很大的野生芋頭葉子,把在河里抓的泥鰍、小河蝦都放在葉子里,怕葉子會破,里里外外包了四張,找了根草藤,打了個結(jié),綁了起來,又摘了一些野菜和幾片水芹菜,放在背上的小框子里,牽著水牛,往家里走。
現(xiàn)在的泥鰍個頭比后世大一點,回到家后柳鶴把泥鰍破開了小肚子,清洗了一下,又切了一點野菜,摘了一點芹菜葉。
土灶生火后,鍋里加入清水,等清水煮開后,先放入洗好的泥鰍,煮十分鐘,再放入野菜和芹菜葉,放入一點點鹽。
一碗泥鰍野菜湯就做好了,剛做好的湯很燙,不急著吃,柳鶴又把土灶里面沒有燃燒完全的柴火取出來,放在門口潑了一些水上去,剛剛還在冒火星的柴火就變成一個黑木炭。
把這個黑木炭放在太陽底下暴曬,晚上生火煮飯的時候還可以繼續(xù)用。雖然山上不缺樹木,但砍柴是個體力活,也要省著點用。
柳本良夫婦中午是不回來吃飯的,只吃早上跟晚上兩頓,家里窮,現(xiàn)在的條件還吃不起三頓飯,柳鶴端著泥鰍湯,坐在家門口的凳子上,一邊往湯里吹氣,一邊用筷子夾著泥鰍吃。
原生態(tài)的泥鰍味道很不錯,既鮮美又很嫩,沒有那么多土腥味。喝了一口湯,突然想到了后世某調(diào)味品的一句廣告詞:“為什么這么鮮!”
一碗泥鰍野菜湯下肚,柳鶴的小肚子終于有點飽了,吃完飯好好午睡一下,現(xiàn)在還在長身體的時候,要多睡一下。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0-07-05/cb31b25cf886a3786a3d4563d566876eV4DnMP46bHrj2z9.jpg)
柳鶴云峰
新書上線,請各位書友們多關(guān)照,求推薦求收藏,歡迎大家評論。鞠躬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