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歷代王朝更迭

第25章楚武王自尊為王

歷代王朝更迭 湯加鹽大伯伯 4468 2020-12-07 01:09:39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歷史的進步,中原周邊的地區(qū)也逐漸發(fā)展起來,除了秦國在西方稱霸,南方也崛起了一個足以稱霸的大國——楚國。顧名思義,楚國就是在南方荊楚之地建立的國家。在遠古時期,氏族間征戰(zhàn)不斷,舊氏族消亡、新氏族興起。一個強大而穩(wěn)定的族群,需要經歷長時間的融合才能夠形成,更遑論發(fā)展壯大成為“國家”這一最高統(tǒng)治形式。而楚國,也是在遠古先民歷經長期磨合,在荊楚地區(qū)形成有共同語言、經濟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質的族群的基礎上,又經過長時間發(fā)展,最終成型的國家。

  楚國興起于春秋初年,位于中原以南地域。楚國的祖先可以上溯至黃帝之孫顓頊。顓頊是“五帝”之一,又稱為高陽氏,因而楚人屈原在其《離騷》中自表:“帝高陽之苗裔兮?!鳖呿溡韵麓鄠鳎来握Q生了稱、卷章、重黎。重黎作為顓的曾孫,擔任帝嚳高辛氏的火正,掌管宗教。重、黎本來是兩個氏姓,因氏族發(fā)展融合而合并為一。重黎擔任火正,具有取火存火以照明天下的能力,因而又被賜名為“祝融”,乃是“大明”、“光明正大”之意。重黎在共工氏叛亂中被帝嚳委任平叛,但執(zhí)行不力,沒有將叛軍趕盡殺絕,因而觸怒了帝嚳,招來殺身之禍。重黎死后,他的弟弟吳回接任了他的職位,仍為火正,仍被稱為“祝融”。

  吳回之子名為陸終,陸終又生六子,分別是: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幾個兒子的名字皆與其所封之地有關。季連姓羋,是楚國王族的先祖,他的后人或散落在各個城市,或遠赴邊遠地區(qū),史書中記載寥寥,無法詳細得知。不過以族裔中其他分支的命運作為參照,昆吾和彭祖的后代也都一度興盛,然而先后為商湯、商紂所滅。而楚國先人各個族裔在當時頻繁的部族爭戰(zhàn)以及強勢的商朝不斷擠壓中向南遷移也屬正常行為。

  直到商末周初,季連的后人中有一支叫做鬻熊,鬻熊一面依附于當時已經風雨飄搖的商紂王朝,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新興的周朝,為西伯姬昌出謀劃策,后來在周文王的朝中成為元老重臣。這樣的榮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族群地位,并在后世很長時間成為了楚國賴以生存和謀求發(fā)展的政治資本。

  鬻熊的后人熊繹所處的年代是周成王時。熊繹本身立有功勛,加之祖上又是有功之臣,因而被成王賞賜一塊封地,位于南方,定都于丹陽,也就是現(xiàn)在的湖北秭歸,這就是楚國最初的雛形。事實上這次封賞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這意味著楚國作為一個諸侯國的存在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除了熊繹之外,當時共同侍奉周成王的還有魯公伯禽、衛(wèi)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等人,這也初步體現(xiàn)了以周成王為中心的諸侯分布情況。熊繹得到的封地,面積雖然不大,質量卻極高,首先它處于三省交界之處的戰(zhàn)略要道,地理條件優(yōu)越;其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可以說極盡地利,為楚國的生存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先決條件。

  然而楚國和周王朝并不是鐵板一塊,原因在于周王朝始終把楚國當做“蠻夷小邦”來對待,雖然承認其存在,卻不給予相應的尊重和政治地位。楚國國君在天子會盟的時候只是被喊去做一些雜務,卻無法列席諸侯,這之于楚國而言無疑是一種屈辱,于是楚國對周王朝心懷不滿也就自然而然了。而周王朝對迅速興起的楚國也采取提防打壓的政策,甚至數(shù)次出兵劫掠征討楚國。不過楚國羽翼漸豐,已非吳下阿蒙,在面對周王朝的討伐時非但沒有吃虧,還屢屢取勝,把周朝打得沒有還手之力,不僅喪失了“六師”,連國君(周昭王)都“客死”。

  周夷王姬燮主政天下的時候。在這期間,因為周王室進入了衰退階段,諸侯國紛紛懷有不臣之心,而各諸侯國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互相討伐的事情很多。楚國的掌控者,熊繹后人熊渠此時也發(fā)展了自己的勢力,發(fā)兵攻打周邊小國,將土地擴張到江漢流域,通過一系列政策,得到了民眾的擁戴。熊渠的擴張,使得楚國占據了庸、楊粵、鄂等地,就是長江的中下游地區(qū),這些地方盛產糧食、銅礦,這為楚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壯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楚國勢力的增強,使得熊渠的底氣越來越足,他不滿周王朝給他的封號名分,于是封自己的長子熊毋康做句亶王,次子熊紅做鄂王,幼子熊執(zhí)疵做越章王,都屬于自立名號,分布在長江沿岸楚國邊遠地區(qū)。

  周厲王即位后,十分暴虐,熊渠擔心楚國安危,便放棄了自封的這些名號。熊渠死后長子熊毋康繼位。毋康早死,熊摯紅即位,但是他的弟弟熊延殺了他篡位。熊延生下了熊勇。熊勇六年,周厲王因其暴虐無道遭到國人討伐,最終不得不出逃而走。自這一年后,楚國有了較為明確的歷史紀年。

  四年之后,他的弟弟熊嚴接替了他,十年后卒,其長子熊霜繼位。熊霜死后,他的三個兄弟為了爭奪王位互相殘殺,最終季徇勝出,是為熊徇。熊徇去世后熊咢繼立,之后是熊儀繼立,即為若敖。

  在這期間,周王朝由周宣王執(zhí)掌大局。周王朝和楚國戰(zhàn)事不斷,互有勝負。通過一件事可以看出楚國已經進入了周宣王的政策重心之中,這就是周宣王把申伯遷移到了謝邑,建立申國,以防楚國入侵。申國的建立,的確起到了遏制楚國的作用。

  周宣王死后,其子周幽王即位,就是一手炮制了歷史上著名的“烽火戲諸侯”的昏君,在其失信于天下的那一刻起,他的悲劇命運就此注定了。若敖即位二十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姬宮涅死于犬戎的叛亂,周王室向東遷徙,西周就此滅亡,東周時代開始,然天下已亂,周王室日漸式微。

  七年之后,若敖也去世了,熊坎繼立,稱為霄敖。六年卒,熊眴繼立,是為蚡冒。蚡冒死后,其弟熊通殺死了他的兒子,篡奪了王位。熊通上位后,自立為楚武王。楚國此時已經在若敖、蚡冒的勵精圖治下發(fā)展多年,兵強馬壯。楚武王接手的可以說是一個冉冉興起的南方國家,已經初步具備一統(tǒng)江南的資本。武王對內進行政治治理,對外進行征討,不斷拓寬疆土,使楚國得以進一步強盛。在其長達51年的執(zhí)政時間里,可以說是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算久的一名君主了,此時的楚國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奠定了春秋大國的基礎。

  楚武王接手楚國的時代,對于各個諸侯國而言,既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周朝由盛轉衰,對諸侯的控制力度逐漸削弱,諸侯國可以伺機發(fā)展壯大自己,甚至從周王朝那里占得便宜。然而,各個國家因為地利、人和等因素不同導致了彼此間發(fā)展的嚴重不平衡,大國吞并小國,強國吞并弱國。身為國君者絕不敢掉以輕心,帶領國家在動蕩不安的大環(huán)境中艱難地求生存、謀發(fā)展。

  各國內部也不平靜,國家的發(fā)展擴張會帶來相應的權力分化,利益分配的不均導致內部矛盾的滋生,當矛盾無法調解時,就會發(fā)生親族殘殺的事情,以這樣的方式完成權與利的洗牌和再分配。代價就是國家在激烈的內耗中動蕩不安、停滯不前。例如:晉國五侯被弒;魯國,公子翚弒魯隱公;鄭國,莊公克段于鄢;齊國,公孫無知、連稱、管至父三人弒齊襄公。

  反觀楚國,內部政治局面相對穩(wěn)定,楚武王權力集中,手下亦有能人襄助,在經濟文化方面發(fā)展平穩(wěn)。外部擴張并不激進急躁,充分消化占領的版圖,使其真正成為生產力的有效構成部分。

  至于“武”這一名號,《謚法解》中說道:“剛彊直理曰武?!背浞煮w現(xiàn)了楚武王的個性特點和執(zhí)政風格。這一封號并非受賜于周天子,而是武王自封。武王三十四年,楚國兵進隨國。之所以選擇隨國,原因有三:一是隨國在楚國周邊小國中實力較強,攻下隨國,可以對其他小國形成威懾;二是隨國驕傲自大,引誘其炫耀武力,可以讓周邊小國感到不安,形成離間效果,便于日后楚國對它們的拉攏蠶食;三是隨國也屬姬姓,打擊隨國,就是滅周朝威風。

  當楚國大軍逼近隨國時,隨國派其少師來與武王談判,申辯自己并無罪過。楚王回應,言楚國意在為安定中原略盡綿薄之意,希望隨國國君可以在周天子前請托,為楚王謀求封號,隨國少師允諾,楚王隨即退兵。少師回國后,以楚軍隊形散亂、軍容不整為由,力勸隨君追擊,大臣季梁勸阻道:“楚國正值天命相向,軍容混亂乃是誘敵之策,王侯何必心急?小國能夠抵擋大國,在于小國有道而大國無行。有道指忠于民而信于神。朝堂之人,心念百姓;祭祀巫使,名正言順。然而如今百姓凍餒,巫使胡言,國家如何得以成事?”

  隨君問道:“用于祭祀的牛羊肥壯質優(yōu),谷物豐富,如何不是忠信呢?”季梁對曰:“民為神之主,古之賢君皆以民為先,隨后乃顧神靈,祭祀時說‘牛羊肥壯’意為百姓富庶;說‘谷物飽滿’意為無災無禍;說‘酒甜而美’意為人心無邪。但現(xiàn)在人心喪亂,神靈無主,縱使君王富有,何福之有?君侯若修明政治、促進和睦、親善友邦,方可避禍啊?!彪S君采納了諫言,沒有追擊楚君,內修政治,外鑄國防,楚國短期內也未敢再犯。但是隨國國君的請托被周天子嚴厲拒絕,楚王愿望落空,憤懣之下,自尊為王,稱號曰“武”。

  然而楚國的稱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魯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在沈鹿舉行會盟,在周邊國家中,只有隨國與黃國沒有來。武王一方面派薳章去譴責黃國,另一方面出兵親征伐隨。隨君不聽良將忠言,反而采納少師淺薄之語,貿然出兵。楚、隨二國會戰(zhàn)于漢、淮之間,隨軍大敗,國君潰逃,少師遭俘,不得不罷戰(zhàn)求和,與楚國簽訂城下之盟。經此,楚國名動四方。

  一年之后,巴國遣使來到,言愿幫助楚國結識鄧國,希望借此能和楚國通好。楚國于是派使者和巴國使節(jié)一同赴鄧。然而在鄧國境內竟然遭到劫殺,二人均遭毒手。楚國問責,鄧國推托不肯認錯。于是楚國聯(lián)合巴國共同發(fā)兵,攻擊鄧國。鄧軍三次進擊巴軍皆不得手,楚軍將領大夫斗廉將楚軍匿于巴軍之列,詐敗引誘鄧軍追擊,待其孤軍深入后合圍,鄧軍不敵。

  魯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楚國又挫敗了鄖、隨、絞、州、蓼五個小國合力攻打自己的陰謀。屈瑕、斗廉二人,在未將局勢報予楚王、沒有請求援軍的情況下,兵分兩路,前者抵御四國聯(lián)軍,后者突襲鄖國都城,大獲全勝,并成功與貳國和軫國締結盟約。次年,為報復絞國,楚國討伐絞國,利用絞國急躁輕浮、貪圖小利的心態(tài),采用誘敵策略,攻破了絞國的城池。

  但是楚國的勝利并沒有一直延續(xù)下去,兩年以后,此前戰(zhàn)功累累的屈瑕領兵攻打羅國,過往不斷的勝利麻痹了他的心性,讓他變得驕縱狂傲、剛愎自用,在軍隊渡河之時不加提防,遭到突襲,慘敗,縊于荒谷之中以謝國人。這一敗嚴重挫傷了楚國的銳氣,打擊了楚國的國力,導致楚國在以后數(shù)年都處于休養(yǎng)生息之中,停下了外擴的腳步。

  魯莊公四年(公元前690年),此時楚國已經養(yǎng)精蓄銳十年,農業(yè)、手工業(yè)、軍力都穩(wěn)中有升。特別是在軍備上,大力發(fā)展戟兵,利用戟作為矛、戈復合體既能刺又能砍的特點研發(fā)出了新的作戰(zhàn)陣形——“荊陣”。同年,隨侯迫于周天子壓力,為自己承認楚王的自封而賠禮認錯,這觸怒了武王,并惹來了兵禍。

  楚王年屆七十,仍要率軍親征。臨行前忽感心神不寧,遂問于夫人鄧氏,夫人嘆道武王年歲已盡,命不久矣,感到心神不安乃是祖宗召喚,率軍出征兇多吉少,能保大軍不失已是幸事。武王不從,執(zhí)意親征,途中病發(fā)死于樹下。

  楚軍秘不發(fā)喪,仍大舉開向隨國,把隨國圍得水泄不通。隨君心知不敵,只得再度求和,領軍將官屈重便以武王名義在漢水轉向之地與之相見會盟,隨后方才回軍。待到楚軍回歸境內,才發(fā)布消息,舉國治喪,并由楚文王繼位。

  武王在位五十余年,將楚國由一個地方性強國,治理成能夠稱霸一方、震懾諸侯并覬覦中原乃至撼動周朝的大國。在他的領導下,楚國屢戰(zhàn)屢勝,吞并疆土,成為江南地區(qū)名副其實的霸主。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