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歷代王朝更迭

第120章白起的升遷之路

歷代王朝更迭 湯加鹽大伯伯 5466 2021-03-29 01:08:47

  然而從清晨到晚上,整整一天的時間,竟然不見秦軍有任何實際性的動作,只是一少部分士兵在佯攻。這一戰(zhàn)略,一者可以疲憊韓國的軍隊,二者可以轉移雙方的注意力,特別是魏國軍隊的注意力。魏國軍隊沒有料到韓國竟然不等自己,就擅自和秦軍動起手來。此刻見秦軍已經(jīng)圍住了闕與,魏國只能想辦法,前去營救韓國。豈料就在這時候,秦軍竟然朝著魏軍動手了。

  白起選擇的進攻時間正是夜半時分。這一戰(zhàn),其實暴鳶早就預料到了,只是他預想的是,秦軍會趁著夜色來掩殺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配備強弓硬弩的韓軍。卻沒有想到,趁著夜色的掩護,白起竟然率領秦軍偷偷地繞到了魏軍的側背。公孫喜本打算趁著秦軍與韓國軍隊陷入焦灼狀態(tài)時,要么兩線夾擊,打秦軍一個措手不及,要么好整以暇,坐山觀虎斗。豈料秦軍竟然放著在韓國守關的一萬佯動軍隊不顧,轉而攻擊遠遠強過韓國軍隊的魏國軍隊。

  白起的計謀令魏國軍隊防不勝防。就在公孫喜以為勝券在握的時候,秦軍趁著夜色奇襲魏軍。等到公孫喜恍然大悟時,一切都來不及了。秦軍陣勢已成,魏軍猝不及防,很快陷入浴血苦戰(zhàn)之中。公孫喜見大勢已去,遂率軍且戰(zhàn)且退,朝著韓軍營寨奔去。

  就在魏軍大敗虧輸?shù)耐瑫r,另一邊韓國的軍隊則忍受著極端惡劣的天氣,因為當時天正下著雨,這對于當時通訊條件極差的作戰(zhàn)軍隊而言,守軍一方的弊端更為明顯。這個時候韓軍終于發(fā)現(xiàn),秦國軍隊竟然正在偷襲魏國的軍隊。然而,韓軍卻不敢貿然出兵,一來不知道圍困自己的秦軍有多少。二來暴鳶尚在疑慮,前番秦軍和公孫喜的通信是否是事實。如果是,這次會不會是誘敵深入的計策?三來秦軍和魏軍的作戰(zhàn)人數(shù)相當,甚至魏軍還要略勝一籌,孰勝孰敗還未可知。

  于是暴鳶便直接站到了秦軍與魏軍的中間,以隔岸觀火的姿態(tài),坐視秦軍攻擊魏軍。

  可是沒過多久,暴鳶便發(fā)現(xiàn),自己徹底地錯了。原本他預料魏國軍隊再怎么不濟,也可以支持十天半個月,到時他再火速出擊,定然能夠坐收漁翁之利??墒钱斔€尚未弄清楚關外有多少秦軍之時,公孫喜的敗軍就如浪潮一般席卷而來,直奔暴鳶的韓軍軍營。

  就在暴鳶猶豫要不要放魏軍入關之時,魏軍已經(jīng)蜂擁而入。一時之間,雙方兩軍相互交叉,亂作一團。原來設置的各種陣勢,此刻沒有了任何作用,而且那些強弓硬弩,剎那間也失去了作用,因為前面來的是自己的盟軍。

  秦軍等的就是這個時機。趁著敵人還沒有喘過氣來,秦軍暫時放下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向了韓軍。白起認為此時魏軍軍心已亂,唯一可慮的就只剩下了韓軍。

  剎那間,有兩個人都在感嘆。一個人是暴鳶,感嘆魏軍竟然敗得如此之快,秦軍竟然來得恰是時候;另一個人是公孫喜,感嘆白起為將,深諳兵法之道,有神鬼莫測之機,果然厲害非凡。

  眼看秦軍人人殺得興起,韓軍只能眼看著敵軍如入無人之境,韓軍大勢已去,再做抵抗,不過是無謂的犧牲。所以暴鳶決定與其被敵人屠戮,不如回到偃師再做計較。當時魏國和韓國聯(lián)軍,還剩下10多萬人馬。但白起不會放過如此大好良機,他在戰(zhàn)爭中的一貫作風是,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所以為了盡快地追殺敵人,白起直接命令軍隊脫了笨重的鎧甲上衣,糧草輜重一律棄之不顧,只帶著殺人的刀劍和獲取頭顱的腰帶就成。

  一時之間,從闕與到偃師的數(shù)百里地界上,滿是韓、魏兩國的敗退之兵,他們的后面是讓人聞風喪膽的秦軍。秦軍此時竟然在滂沱大雨之中光著膀子行進,這讓一向自詡作戰(zhàn)英勇聞名的三晉之地的男兒,被秦軍的野蠻嚇破了膽。韓魏聯(lián)軍更加潰不成軍。

  韓魏聯(lián)軍眼見跑在后面的軍隊一片片倒下,這樣下去終究不是辦法,秦軍會將他們一步步斬殺殆盡。所以他們也學著秦軍,脫掉上衣和盔甲,丟棄笨重的戰(zhàn)車、糧草輜重,最后輕裝上陣,飛一般地亡命奔馳。

  昔日吳起在世時,因創(chuàng)建了魏武卒而無敵于天下。魏武卒素來以作戰(zhàn)迅速、來去如風而聞名,也以鐵甲戰(zhàn)車作戰(zhàn)能力極強而笑傲天下。沒想到這時候,魏軍竟然為了逃命,將這些曾經(jīng)保命的手段一一丟棄了。吳起若是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韓魏兩軍認為他們既然丟棄了一切可以丟掉的東西,和秦軍比逃跑的速度定然不會弱于他們。豈料那時大雨一直下著,河水暴漲,韓魏聯(lián)軍眼見著數(shù)丈之隔的對岸,卻無法過去。

  這條河的名字叫伊水,伊水無罪,韓國士兵卻遭了殃。24萬韓國士兵,頭顱被秦軍摘取,只剩下身軀沿著河水浮沉。剎那間,血流成河。

  白起接著乘勝追擊,他的10萬大軍幾乎沒有多少損傷,在斬獲了敵軍頭顱24萬之后,也在沿途繳獲了大量敵軍丟棄的戰(zhàn)略物資。利用這些物資,白起率領10萬大軍,馬不停蹄地向韓國和魏國的城池中殺去。雖然白起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是戰(zhàn)爭的最后結果和最高目的,還是為了獲取土地和資源。

  秦軍一路所向無敵,順利將敵人的5座城池收入囊中,一時之間,白起之名讓世人側目。

  闕與之戰(zhàn),韓、魏兩國損失了三分之一的精銳部隊以及5座城池,伊闕也被秦軍占領。至此,韓國和魏國門戶大開,他們時刻為自己國家的命運擔心。

  自秦立國以來,一直被魏國為首的其他國家壓制在函谷關一帶,直到大將司馬錯占領了蜀中,秦軍才得以打通了另一個入主中原的通道。此番白起之功,比之司馬錯,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只用了區(qū)區(qū)10萬兵力,而且還不是秦軍的主力。這不僅讓宣太后和魏冉欣喜不已,也讓秦昭襄王刮目相看,更讓天下人認識到秦國又出了一位絕世名將,列國危矣。

  由于白起之功甚巨,無論是宣太后一方還是秦昭襄王一方,都認為白起是個可造之材,可堪大用。于是,秦國特將其封為“國尉”。自此,白起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秦軍的最高統(tǒng)帥。一個沒落的貴族,從小兵做起,在短短一二十年的時間內,便成長為一個舉世矚目的秦軍統(tǒng)帥,是戰(zhàn)國時代絕無僅有的。正是因為商鞅變法的軍功爵位制度,才讓白起受益,讓秦國強盛。

  白起在闕與之戰(zhàn)中一戰(zhàn)成名,秦昭襄王決定,與其宮闈相爭讓秦國內亂不止;不如讓白起放手一搏,讓秦國逐漸強大,將東方六國打得一蹶不振。

  此時的白起,一心為自己立戰(zhàn)功,為秦國賣力。于是在數(shù)月之間,白起就渡過了黃河,攻取了安邑(今山西夏縣)以東的大片韓、魏土地。

  白起再次加官晉爵,做了昔日商鞅的位置:“大良造”。大良造可享受賜邑三百家,賜稅三百家,秦軍功爵二十級,白起已經(jīng)到了第十六級。離魏冉所擁有的侯爵之位,也只有一步之遙。

  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白起又怎甘于屈居魏冉之下呢?

  公元前292年,趁著魏軍剛剛經(jīng)歷大挫,元氣大傷,白起率兵大舉攻魏,魏國還沒能從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中恢復過來,只能眼見著秦軍一口氣攻下魏國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zhèn))等大小城池61座。

  公元前291年,白起一鼓作氣,攻取了魏國的垣地(今山西垣曲東南)。緊接著,在各國聯(lián)合攻擊楚國時,白起趁火打劫,攻取了楚國的宛地。

  公元前290年,司馬錯升任左更,地位已比不上白起,但他對于白起心服口服。在白起的派遣下,司馬錯率軍攻取了魏國的軹地(今河南濟源東南),同時趁著韓國國力大損的機會,攻取了韓國的鄧地(今河南孟縣西)。

  通過這三年的時間,可以看出秦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秦國的國力大增,韓、魏兩國則不斷衰弱,此消彼長之下,秦國將打擊對象主要放在了這兩個國家上。

  第二,秦國內部權力發(fā)生變動,雖然白起成為了秦國的最高軍事統(tǒng)帥,顯得魏冉和宣太后的勢力有很大的加強,但是實際上,白起的一系列賜封,都是拜秦王所賜,在他的心里,秦王已經(jīng)成了他的主子。

  第三,秦國的戰(zhàn)略方向處于一個變更期,從一城一地的爭奪,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順便攻取城池而轉變。

  自此,東方六國將領之中,能夠敢于直接和白起匹敵者,實在是屈指可數(shù)。韓國和魏國國君眼見秦國如日中天,如此下去必將招致亡國之禍。于是他們相約和秦國簽訂屈辱條約,韓割讓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黃河以北地區(qū))二百里地給秦,魏亦不弱人后,也割讓河東(今山西東南部)四百里地給秦。這一年,是公元前290年。

  至此,魏國吳起在世之時,千辛萬苦才攻下的河西之地盡歸秦人之手,竟然連祖上的基業(yè)——河東之地也割據(jù)給了秦國。此外,連一向趾高氣揚的楚國,也在公元前285年和秦國議和。當然,這之中更多的是張儀的功勞,但是如果沒有白起在戰(zhàn)場上面給予秦國的底氣,張儀再怎么巧舌如簧,也只能是無功而返。

  自此,秦國三邊邊境已定,東方六國之中,只有齊國和趙國還能與秦國相匹敵。這時,白起將對付東方魏國、韓國和楚國的任務交給司馬錯,他自己則主要負責對付當時東方最為強大的對手趙國。當年趙武靈王孤身入秦是何等的英雄豪杰,只可惜后來因為內亂,趙武靈王英年早逝。趙國自此落后于秦國,后來又屈居在齊國之下。在綜合國力上趙國雖比不上很多國家,但是要論及到軍事實力,趙國對于東方六國而言,無疑是首屈一指的。

  然而,就在白起摩拳擦掌,準備對趙國用兵之時,西北邊境邊患四起,其中勢力最為強大的就是義渠王。

  秦國不堪其擾,宣太后主張以外交的手段解決,白起和魏冉則主張以軍事手段徹底解除秦國的后顧之憂。事實證明,最終宣太后是正確的,宣太后用美色將義渠王迷住,不僅最終將其絞殺,還徹底收服了義渠國,徹底解除了秦國的心頭大患。

  當時秦國普遍流行一種政治觀念,只要能達到目的,不管采取何種手段都是合理的。很明顯,宣太后達到了她的目的——攻滅了義渠國,穩(wěn)定了后方。然而,對于秦國而言,義渠國的滅亡只是一個政權的消失,但是義渠國的鐵騎,還是需要從頭開始培養(yǎng),于是白起果斷地承擔了這個任務。

  當時秦國在西北苦寒之地所建立的精銳騎兵,單兵素質極強,其裝備遠遠地超過一般的騎兵。秦騎所使用的弩機必須用腳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其射程可以達到三百米左右,殺傷力很強。雖然這種強弓硬弩需要耗費極大的力氣,而且使用起來并不方便,但是騎兵貴在神速,秦軍騎兵只要一個戰(zhàn)術沖刺,到達敵人眼前,則短兵相接之時,秦軍就占據(jù)了優(yōu)勢。

  秦國此時,可謂全面開花。白起在西北方為秦國積蓄實力之時,秦昭襄王也沒有閑著,因為范雎已經(jīng)到達秦國。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采取東、西各自稱帝的方式和齊國結盟。這種方式雖然名為結盟,但是實際上則是利用一個虛名將齊國穩(wěn)住。

  當時,宋國開始不斷地開疆拓土,這在當時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宋國的國家實力并不強,在此情況下還去虎口奪食,搶奪齊國的勢力范圍泗上。為此,齊國對宋國很是怨憤。

  秦王就是看準了這一點,遂遣人前去齊國游說齊王,讓齊國前去攻打宋國,奪回齊國的領地,齊王果然中計。

  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決定派遣齊軍大舉伐宋,宋國在齊國的鐵騎下滅亡,宋偃王逃到魏國,最終客死異鄉(xiāng)。如果齊國就此罷手,或許這樣的結果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強齊國的國力??上?,這時候的齊王在不斷的勝利當中,野心膨脹,認為自己已經(jīng)是天下無敵。齊王認為與其坐等秦國強大,不如先下手為強:往南打擊楚國,往西攻取三晉,趁勢滅了東西二周;在國內準備殺了孟嘗君。這些都是齊王田地眼下最想做的事情。

  一時之間,齊國成為了眾矢之的。昔日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終破吳國。今朝的燕昭王,也瞅準了機會,準備大破齊軍,攻滅齊國。

  在燕昭王的苦心籌劃下,一代名將樂毅于公元前284年,聯(lián)合秦、魏、韓、趙四國,攻破了包括齊都臨淄在內的70余座城池,齊王最終被楚軍殺死。齊國從此紛亂不堪,直到公元前279年,才在田單的努力下復國。如此一來,秦國已經(jīng)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整個天下只有趙國可以與秦國相爭了。

  但秦國并不是這次五國聯(lián)合伐齊的唯一受益者,甚至不是最大的受益國家。因為趙國通過這次行動,直接奪取了齊國富庶的河間之地(即今天的京津唐三角地帶),為其軍事實力提供了強大的后勤保障。

  趙國擁有精兵強將無數(shù),秦國要實現(xiàn)攻滅趙國的愿望,還需要進一步籌劃。這一次,秦昭襄王、宣太后、魏冉等,不管是秦國的舊式貴族還是新興權貴,都將目光投向了白起。白起不負眾望,他從西北回來之后,率領精兵強將,自公元前282年起,三次率軍攻入趙國境內,連拔藺、祈、石及光狼等城,趙國騎兵被斬首兩萬,損失慘重。眼看秦國和趙國即將發(fā)生最后的決戰(zhàn)。趙惠文王決定,與其和秦軍打得死去活來,不如向秦國求和,再去攻打楚國、魏國或者韓國。然而秦國此時又怎么會甘心放過趙國呢?

  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秦軍在白起的帶領下準備血洗趙國時,楚國那邊發(fā)難了。楚頃襄王為了給父親楚懷王報仇雪恨,在公元前281年,趁著秦、趙膠著,白起無法抽身之際,派遣使臣合縱齊、韓等國,欲要聯(lián)合攻擊秦國。

  楚頃襄王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并不了解秦國的真正實力,就在他準備攻擊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早就提前動手了。因為司馬錯對蜀中甚為了解,所以這一次攻擊楚國的任務,由司馬錯擔當重任。他從隴西發(fā)兵,在巴、蜀地區(qū)又補充兵力10萬,近萬艘大船,600多萬斛米,順江而下,將楚國的大后方黔中郡一舉攻下。當時白起正在關東地區(qū)對楚國北部地區(qū)構成極大的威脅。其他各國見楚國大勢已去,紛紛與楚解除同盟關系。

  攻克黔中后,司馬錯兵分兩路大軍:一路軍從巴郡東出巫峽去攻打郢西,另一路大軍由武關向東出發(fā),攻取楚國的漢北及上庸地區(qū),進入桐柏山。兩路大軍將楚國包圍起來。楚王得知秦攻楚的消息后,十分震驚,急忙從都城集合數(shù)十萬大軍,連夜趕往鄢(楚國陪都,今湖北宜城東南),以防備秦國的進攻。

  司馬錯采取了迂回戰(zhàn)術,數(shù)十萬士兵在他的帶領下,翻山越嶺,穿過今岷山山脈、摩天嶺山脈、云貴高原等三大地區(qū),又經(jīng)過隴西到達巴蜀再到云貴然后再拐到湖北地區(qū),行軍路上山高水急,猛獸出沒,可謂歷盡艱難險阻。能夠做到如此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略迂回,實在令人驚嘆。秦軍在楚軍大后方突然出現(xiàn)時,楚軍頓時亂了手腳。

  此時的白起也被秦昭襄王授以重任,因為秦王知道楚國雖然看起來很弱,但隨便湊上數(shù)十萬軍馬,還是不在話下的。秦王的另一個戰(zhàn)略是和趙國講和,只有這樣,才能夠免除秦軍的后顧之憂,這便有了前面述及到的澠池之會。趙國別無他法,只能暫時和秦國聯(lián)合。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