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人類群星閃耀時

世界文化遺產(chǎn)---秦始皇陵

人類群星閃耀時 杰克桑 4287 2020-08-15 10:12:02

  秦始皇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chǎn)、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陜西省XA市臨潼區(qū)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guī)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nèi)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于內(nèi)城南部,呈覆斗形,現(xiàn)高51米,底邊周長1700余米。據(jù)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nèi)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跡”中的兵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nèi)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xiàn)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

  驪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約25千米,南北寬約7千米。傳說因此山山體像一匹驪色(黑色)的駿馬,因而得名。驪山是在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隆起形成的地壘,海拔1000米左右,斷層錯落,山巒與溝壑相間,構成了一條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并由此發(fā)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帝陵就位于驪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積扇上。

  這一帶有著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這段山脈左右對稱,林木蔥郁,谷峰相間,山體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狀似盛開的蓮花,帝陵位于驪山峰巒環(huán)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猶如蓮蕊居于正中。以當時的實用角度和后代的風水觀念來看,此處均為設置陵園的理想之地。

  在秦始皇陵東側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jīng)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jīng)始皇冢北?!笨梢婔~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后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筑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余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余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

  此外,在陵園東側,有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jīng)過。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載:“酈山西北有溫泉?!笨梢姰斈甑臏厝c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

  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huán)水之勢。“依山環(huán)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征。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nèi)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

  世界第八個奇跡:

  外國元首、學者參觀秦俑博物館后認為,秦俑坑的發(fā)現(xiàn),不僅在中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跡,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公認它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2]

  震驚中外的考古發(fā)現(xiàn):

  1974年,中國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俑發(fā)掘出土,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本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fā)現(xiàn)。秦兵馬俑,無論在數(shù)量上、質(zhì)量上,還是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見,它對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紀秦代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學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它既是中國人民的藝術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chǎn)。

  古代泥塑藝術的寶庫:

  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而塑造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手勢、臉部表情神態(tài)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顯示出泥塑藝術的頂峰,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

  東漢蔡邕《獨斷》記載:“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于墓側,漢因而不改”,稍后的應劭也有相同的說法,帝王陵園專門設寢當始于秦始皇。

  秦代“依山環(huán)水”的造陵觀念對后代建陵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都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huán)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后歷代陵墓基本上都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為了體現(xiàn)至高無上的皇家威嚴和權威,同時也為了讓自己在死后也如同活著時一樣處理政務和飲食起居,始皇帝打破了秦之前人們祭祀先王不在墓地進行的傳統(tǒng),從自己開始,首次將祭祀用的寢殿建在墓地。將“寢”從原來的宗廟里分割出來,建到了陵墓的邊測,即活著的時候有“朝”(又稱廟),死后也要設“朝”,活著的時候有“寢”,死后也要有“寢”。這種新制度有效地影響了其后兩千年的帝王陵寢制度。

  秦始皇陵兵馬俑之所以震撼世人首推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幾千件魁偉英武的大型陶塑藝術作品,以整體形象排列在將近兩萬平方米的空間里,氣勢磅礴,體現(xiàn)出秦人駕馭宏大藝術題材、追求整體氣韻和藝術創(chuàng)造的卓越才能。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則從形體把握、神韻處理、色彩運用、細部刻畫等方面表現(xiàn)出作者的藝術素養(yǎng)和藝術成就。作品寫實主義的風格不僅給世人留下了一個高超的古代藝術范本,同時也留下了許多關于秦代的極富價值的歷史記錄。

  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改寫了人們對秦代的科技水平的認識,以大量的實證材料形象地展現(xiàn)了秦代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

  1、秦俑坑出土文物所展現(xiàn)的秦代冶金和金屬加工技術比以往的估計要高出很多,其中青銅防銹技術的大量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它在當時已是一種很成熟的技術,秦俑出土的絕大多數(shù)兵器表面都涂有這種保護層。這種絕技從漢代以后就失傳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千多年后的1937年,現(xiàn)代鍍鉻技術才在德國產(chǎn)生。在這項技術上,中國領先世界兩千多年。

  2、秦俑坑出土兵器明確印證了秦簡中關于“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是一種標準化概念,秦人在標準化實踐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這種標準化既是秦人管理藝術發(fā)展的代表,也是秦代科技水平的標志。秦人加工的青銅弩機器件精密、形體標準,相同規(guī)格的器件完全可以互換。許多特殊的加工工藝,如青銅鈹脊上的紋飾生成,纖如毫發(fā)的金屬小孔鉆刻技藝,也都令人嘆為觀止,一些工藝至今還是不解之謎。由于古代統(tǒng)治者們有重政治、重倫理、崇人事而輕科技的傾向,史書關于科技的記載往往簡略殘缺,正因為如此,秦俑考古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就更加重要。

  俑坑數(shù)千兵馬俑所展示的軍事內(nèi)容無疑是軍事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最形象的資料之一,許多資料使人們對古代軍事領域的認識更進一步。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zhàn)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

  譬如,關于當時的兵種構成、組合搭配和結陣形式,兵器、兵器配置形式以及甲具防護裝備,軍伍組織結構和指揮系統(tǒng),甚至軍伍士卒的來源等,都有珍貴的資料價值。二號坑弩兵的單獨結陣,騎兵、輕車兵的編隊和配合,是以前有所不知或知之不詳?shù)闹匾Y料,以之對照《孫臏兵法》中關于車、步、騎配合原則的論述,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古代軍事著述中關于兵器配置中長短相雜、相救的原則在秦俑坑兵器配置中也有直觀表現(xiàn),同樣有其軍事科學上的研究價值,所以有人將秦俑三坑稱為一座內(nèi)容豐厚的秦代軍事博物館。

  歷史本身賦予了秦俑多種歷史文化價值。秦俑所折射的歷史層面多而廣,在建筑史、服飾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即使是秦俑的身高、體魄、服飾發(fā)髻、刻記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產(chǎn)工具和勞作痕跡,都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秦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影像,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質(zhì),反映出秦興亡的歷史真諦。

  秦俑坑出土文物的精美和豐富,是秦代物質(zhì)成就的直接見證。讓人們重新認識和評價秦朝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值得探討的歷史課題,如關于帝王權力的重新認識、秦代文化的特質(zhì)、秦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等等。

  文化遺產(chǎn)

  遺產(chǎn)名稱:秦始皇陵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入選時間:1987年

  遴選依據(jù):文化遺產(chǎn)

  地理位置:N34 22 60 E109 05 60

  遺產(chǎn)編號:441

  遺產(chǎn)描述:

  秦始皇陵位于中國北部陜西省臨潼區(qū)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園,也稱驪山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作為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

  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guī)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

  兵馬俑坑在1974年春被當?shù)卮蚓霓r(nóng)民發(fā)現(xiàn)。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xiàn)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而展現(xiàn)出的軍功和軍威。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在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展現(xiàn)了秦始皇陵的結構布局、設計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

  遴選依據(jù)標準(i):

  由于其卓越的技術和藝術品質(zhì),兵馬俑和青銅陪葬車是漢代之前中國雕塑歷史上的主要作品。

  遴選依據(jù)標準(iii):

  這群兵馬俑雕像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和短暫的秦帝國(公元前221-210年)的軍事組織的獨特見證。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的物品(長矛、劍、斧頭、戟、弓、箭等)的直接證據(jù)是顯而易見的。一組高度寫實的雕塑,沒有任何細節(jié)被忽視——從戰(zhàn)士的制服,他們的武器,甚至是馬的籠頭——其紀實價值是巨大的。此外,從雕像中收集到的關于陶工和青銅器工人的工藝和技術的信息是不可估量的。

  遴選依據(jù)標準(iv):

  秦始皇陵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遺址。這是一個獨特的建筑組合,其布局與都城咸陽的城市規(guī)劃相呼應,故宮被城墻包圍,自身被其他城墻環(huán)繞。秦王朝首都是中國的一個縮影。秦始皇希望統(tǒng)一(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死后也得到兵馬俑軍隊的保護。

  遴選依據(jù)標準(vi):

  秦始皇陵與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事件有關:公元前221年,由一個絕對的君主建立的中央集權國家首次統(tǒng)一了中國的領土。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fā)現(xiàn),這座考古遺址中的成千上萬件陶俑將依舊沉睡于地下。第一位統(tǒng)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歿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周圍圍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小陶傭形態(tài)各異,連同他們的戰(zhàn)馬、戰(zhàn)車和武器,成為現(xiàn)實主義的完美杰作,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