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時機已到
趙桓先是大贊了姚平仲的一些功績,接著又重重的封賞了姚平仲,姚平仲非常的激動,于是獻上抗金的計策,并愿意率領(lǐng)敢死隊前去襲營。
趙桓聽了之后,大為高興,覺得可以一試。
雖然投降派李邦彥等人覺得不妥,怕激怒金軍,但趙桓還是堅持同意了,讓姚平仲選拔一批敢死隊,趁夜襲擊金營。
李邦彥為了討好金軍,偷偷讓人送信給金營,結(jié)果倒致姚干仲帶人襲營時,連破二道金營,都撲了個空,反被金軍算計,包圍了他帶領(lǐng)的敢死隊,用弓弩手直接放箭。
姚平仲大敗,自己拼命的沖出重圍之后,也顧不上其他人,落荒而逃,害怕朝廷怪罪,加上自己平生第一次打了一次大敗仗,臉上無光,羞愧的不敢見人,從此下落不明。所帶之人幾乎全軍覆沒。
完顏宗望大怒,以此為借口,領(lǐng)兵攻打開封城,李綱指揮城內(nèi)的軍民抗擊,種師道率西軍,在開封城下,打退了金軍的又一次進功。
金軍無力攻城,只能繼續(xù)和大宋朝廷議和。
投降派掌握了話語權(quán),趙桓也有些害怕金軍瘋狂報復(fù),聽從了太宰李邦彥的話,撤了種師道的軍權(quán),貶了李綱的官。
李邦彥嚴令宋軍不得對金軍動手,違者嚴懲不貸,一個炮手被城下的金軍挑釁后,一時沖動,向城下的金軍開了一炮,反被李邦彥親自動手,一刀砍下了對方的頭,向金軍賠禮道歉,惹得金軍大笑。
完顏宗望還是被姚平仲的舉動,嚇到了,擔(dān)心勤王部隊都到齊了之后,自己想走都可能會有麻煩,便心生了退意,不顧大宋降將郭藥師的勸阻,下令退兵。
這一次雖然沒有滅亡大宋,但目的己經(jīng)達到了,摸清楚了大宋軍隊的深淺,還有朝廷盡是一些貪生怕死之輩。
有幾個如種師道這樣的人,在奸臣當(dāng)?shù)赖拇笏?,也翻不出什么浪花?p> 簽訂了議和的條件,又在開封城附近劫掠了一遍,完顏宗望以趙構(gòu)并非是真正的皇子為由,把趙構(gòu)給放了回去,讓趙桓將肅王趙樞送往金營,替換趙構(gòu),送金軍離開宋境。
而是另一位皇子肅王趙樞,在恐懼不安中,被送到了金營中。
金軍終于動身回北方了,完顏宗望退軍之時,種師道之弟種師中率領(lǐng)的西軍精銳,秦鳳軍三萬人開到東京開封,種師道即命他率部尾隨金軍之后,俟其半渡而擊之,完全消滅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將金國最精銳的東路軍打殘以消后患。
李綱也建議,用澶淵故事“護送”金軍出境,密告諸將有機會就縱兵追擊。
皇帝趙桓也同意李綱表面上的建議,派軍十萬,緊緊“護送”。
但李邦彥,吳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又最終壓到了主戰(zhàn)派,派人在黃河邊上樹立大旗,嚴令軍隊不得繞過大旗追趕金軍,否則一概處死。
以后種師道又提出亡羊補牢的辦法,建議集合大軍駐屯黃河兩岸,防止金軍再次渡河,預(yù)為下次“防秋”之計。
宋欽宗準奏施行,不久又被李邦彥,吳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壓到,認為萬一金軍不來這筆巨大的軍事費用會被浪費,拒絕采用種師道之言。
以后種師道氣憤致疾,以至病死。李綱則被外調(diào)河北河?xùn)|宣撫使,無所作為,最后被逐到江西。
金軍退走后,朝廷嚴令還在路上的各路勤王大軍,原路返回,又以要償還金軍債務(wù)為由,裁減了不少軍費開支,裁徹大量軍隊人員。
太上皇趙佶一口氣跑到了鎮(zhèn)江,已經(jīng)過了長江,他覺得應(yīng)該安全了,便呆在鎮(zhèn)江作威作福了起來。
各地方官爭相討好太上皇,想盡了法子哄他高興。
趙佶玩得高興了,便不斷的許諾,要給這個誰封官,要給那個誰封爵位。
可是這個太上皇說了不算,加官進爵,這種事情自然只有皇帝說了算。
趙佶心里想的挺美,皇帝是他的兒子,他是太上皇,他說什么話,兒子肯定也不會反對。
可趙桓雖然當(dāng)時不想當(dāng)皇帝,但既然當(dāng)了,肯定要有個皇帝的樣子。
心里正對太上皇充滿了怨氣。太上皇把大宋江山糟蹋的不成樣子了,留下的又是一幫亂臣賊子,貪生怕死之輩,不是貪官,就是奸臣,趙桓當(dāng)了新皇帝,能沒有怨氣嗎?
面對南下的金軍,太上皇逃走也就罷了,可他還帶著滿朝文武,五萬精兵強將一起逃跑了,根本不管開封城的死活。
事到如今,太上皇還想另立朝廷,給這個封官,給那個進爵,趙桓肯定是不高興的,對太上皇遞上來的折子一概不批。
太上皇發(fā)出來一道旨意,他立馬就發(fā)出一道圣旨,把他的旨意給抵消了。
眾人見太上皇失去了實權(quán),出口的旨意,再也不是金口玉言了,起不了任何作用,便都離他而去。
太上皇召見,人家也是不來,他自己親自上門,人家還對他冷嘲熱諷。
趙佶上街游玩,百姓們得知了他的身份,知道他便是花石綱背后的指使者,是花石綱最大的頭目,百姓們不僅不敬他,反而對他怒目而視,甚至想要圍攻他,把他狠狠的打一頓。
趙佶嚇得要死,非常的害怕,以此再也不敢上街去游玩了。
太上皇趙佶最失意的時候,童貫找到了他,君臣相見,不甚慷慨,童貫把自己在兩浙路平叛的經(jīng)過,告訴了趙佶,并向他請罪。
趙佶那里還會怪罪童貫,想到自己的遭遇,還好言的安慰了童貫幾句。
得知金軍撤離了開封之后,兩人認為開封已經(jīng)暫時安全了,便馬上啟程離開了鎮(zhèn)江,過了長江,往開封城走去。
“報!大元帥!鎮(zhèn)江府有消息了!”一名親衛(wèi)跑進了元帥府,單膝跪地拱手抱拳的說道。
張軍一直在派人打探太上皇趙佶的消息,并且十分的關(guān)注。
“什么消息?念!”張軍眉頭一揚,露出了一絲喜色的說道。
“是!大元帥!”
親衛(wèi)隨即取出信件念道:“稟大元帥!宋太上皇攜樞密使童太師,共七萬兵馬已渡江北上,請大元帥知悉?!?p> “好!太好了!”
“來人,有情二元帥,三元帥,及眾位在杭州城的將領(lǐng)前來議事?!?p> 張軍非常的高興,他終于等到了這個消息,急忙傳令了下去。
張軍一直忍著沒有對杭州以外的地方動手,原因就是趙佶躲到鎮(zhèn)江來了,身邊帶著五萬精兵強將,又有很多文武大臣跟在左右。
這些人面對金軍很無能,怕死的要命,但面對國內(nèi)的動亂,動起手來卻是毫不手軟,也就是所謂的對內(nèi)內(nèi)行,對外外行。
張軍不想節(jié)外生枝,一直隱忍著,到現(xiàn)在都還沒有動手,拿下杭州周邊地區(qū)。
現(xiàn)在,趙佶已經(jīng)離開了鎮(zhèn)江府,渡江北上東京城了,張軍也是時候開始,擴充自己的地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