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前裝滑膛炮
確定了很快要開戰(zhàn)后,俞新便命令工業(yè)區(qū)徹底停掉所有的鋼鐵盔甲以及民用和工業(yè)用鋼的生產,轉型全力生產槍炮。
好消息也很快傳了過來,六月初下令生產的火炮已經量產了二十門,也達到了俞新設計的火力強度。
自從增加了鋼鐵產量后,六月初生產的合格燧發(fā)滑膛槍就已經達到了八千支,俞新便讓鋼鐵工廠轉而全力鑄造炮筒。
經過最初的反復設計和試驗后,最終敲定的生產炮筒版本為12磅前裝野戰(zhàn)滑膛炮。
這種炮是滑膛炮后期最好的前裝炮之一,曾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中大量使用,源于法國設計,當時被取名為“拿破侖三世”,因此也被稱為“拿破侖炮”。
也因為這種“口碑”,所以俞新才力排眾議,否定了6磅炮和18磅炮等大部分設計方案,堅持生產這樣的12磅野戰(zhàn)炮。
但原時空的“拿破侖炮”并不是沒有缺點的,因為那個時期鋼鐵生產工藝不成熟,還不能滿足鑄造炮筒的生產需求,因此這種炮是由青銅鑄造而成,因為青銅材料本身的制約,因此炮筒需要鑄造的相當厚重,才能承受爆炸時巨大的膛壓,所以原時空的拿破侖炮重量很大,導致機動性差,按照原時空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炮隊編制,一門12磅滑膛炮編隊包含10名炮手、6名馬夫搬運工和12匹馬。
而俞新的鋼鐵工業(yè)區(qū)所產出的高強度中碳鋼不但可以滿足12磅炮的需求,甚至對膛壓要求更高的線膛炮也可以滿足,只是限于鑄炮的生產工藝和火藥、炮彈的制造限制,俞新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行生產這樣的滑膛炮。
12磅炮口徑為117mm,但俞新忘記炮管長度是多少了。
這就牽扯倍徑問題了,倍徑主要是指炮管長度與口徑之比,是衡量一門炮威力大小的重要指標,通常說,倍徑越大,彈道越平直,按照榴彈炮與加農炮的倍徑區(qū)間,加農炮需要在50以上,但這僅僅指代原時空的后裝線膛的現(xiàn)代炮。
這種古董式的前裝炮并不適用這種倍徑計量方式,更何況目前配比的黑火藥雖然已經滿足了熱武器的需求,但燃燒和爆炸強度遠遠達不到原時空50倍徑以上的要求。
因此,俞新大致定了一米五為標準,前后加減十公分為實驗單位,首先鑄造了一米八、一米七、一米六、一米五四個版本長的火炮,經過試射試驗后,最終確定了一米七長度為最佳,射擊強度和距離都可以達到最優(yōu),其射程最大可以到兩千米,與原時空的拿破侖炮的距離相仿。
經過了一些列實驗,火藥的裝藥量也最終確定了下來,為了更方便,俞新命令軍工部將火炮火藥也用紙包起來,每包火藥都是固定的一次射擊所需要的量,這樣一來,實戰(zhàn)射擊時,射速會提高一些。
最終確定的火炮總重量比原時空的12磅野戰(zhàn)炮輕了不少,總重量220公斤,這樣一來,原本需要六匹馬拉動的火炮,只需要兩匹馬就足矣。
因為天堂盆地馬匹的稀缺性,俞新從五月開始就大量在整個盆地范圍內不計成本的高價購買騾子或者牛,到了六月中旬,當20門火炮生產下來時,基本保證了每門炮可以分配到六匹牲口。
步兵野戰(zhàn)炮通常都是把火炮和步兵陣列結合在一起,有規(guī)則的配置在步兵中間,居于前排,目的就是打擊敵方前排和中央主力部隊。
因此俞新在每個團專門成立了火炮編組,將火炮編制進每個團,成為團屬炮隊,20門火炮平均的分配給了七個燧發(fā)槍步兵團中。
除了新成立的第八團只分配到兩門火炮之外,其余六個團每個團分到了三門。
火炮編隊為一個連編制,其中30人為固定操炮手操作三門火炮,其余70人則負責炮隊警戒和搬運彈藥工作。
俞新知道,嚴格正規(guī)的操炮程式對于保證在激烈戰(zhàn)場上及時準確的發(fā)射炮彈至關重要。
因此,在四月開始,他就已經著手命令各個步兵團開始編制出炮隊,并且按照其專門編寫的火炮操練手冊進行練習。
在還沒有火炮的情況下,各炮隊都是用木炮模型進行練習的,除了重量更輕以外,所有的操炮動作都按照實戰(zhàn)要求進行訓練。
他還專門為炮隊設計配備了一整套操炮附屬工具,有當把火藥和炮彈壓進炮膛時,需要用拇指壓住引火槽防止燙傷的拇指套;用來測量炮身仰角和確定射擊距離的四分儀;用來把火藥包和炮彈推進炮膛的推彈桿;用來在發(fā)射間隙清理炮膛的炮刷;還有用來清除炮膛殘余火藥之類堵塞物的螺紋桿。
原本還有火藥勺的,但俞新設計的紙包定裝火藥就省去了計量火藥的這一步。
最后是炮彈的設計,通常的滑膛炮彈是實心鐵彈,直接通過煉鐵廠就可以大量產出,而俞新還設計了一種專門用來近距離大量殺傷人員的霰彈,即在圓桶內裝填大量的球形鐵彈或石彈,鐵彈和石彈在圓桶內像葡萄一樣被固定起來,這樣,在發(fā)射時,鐵彈和石彈在火藥的沖擊下沖破圓桶彈殼的束縛向四周飛散,達到大量殺傷人員的目的。
當所有生產和準備工作完成后,俞新敲定了火炮實彈射擊演習的方案。
······
六月十六日的清晨,俞新帶著軍工部相關人員與帝國軍個團軍官們來到了太啟城東南二十公里處的炮兵演武場。
這里地勢較平坦,四周也沒有農民進行開荒,是個較好的射擊場地。
這時,20門火炮整齊的一字排開,朝向著演武場西邊20座靶位方向。
所有人參觀演習的人都登上了場地邊緣處一座十米高的木質臺子上,軍工部的人已經見識過12磅炮射擊的威力了,所以表現(xiàn)得還較為鎮(zhèn)定。
但帝國軍的眾軍官們則顯得充滿了好奇,不停地張望打量著臺子下面的20門火炮。
雖然這些火炮都是較古老的前裝滑膛炮,但由于用鋼材生產,因此通體散發(fā)著銀色的冷峻光澤,這在俞新看來就是工業(yè)的魅力,連他也情不自禁的反復打量著這些炮,總是看不夠的感覺。
遠處的20座靶位都是由混凝土澆筑的兩平米見方的混凝土塊,這也是為了體現(xiàn)炮的精度與殺傷力專門設計的。
這時,在俞新的命令下,20門炮的操炮手熟練的按照操炮規(guī)程開始操作。
他們按照訓練慣例,首先擦拭炮膛,接著便利用推彈桿將定裝火藥和圓形鐵彈推入炮膛內,為了安全起見,當利用推彈桿進行壓實操作時,另一名操炮手帶著拇指套,將引火槽死死堵住。
這時,炮長們按照反復訓練的流程,舉起四分儀,沿著炮管方向進行瞄準,同時抬手下達預備點火指令,這時點火手也時刻觀察著炮長的指令,隨時進行點火起爆。
董巖征求了俞新可以開火的指令后,示意炮長可以開火了。
“轟隆”~~~~~~
20門火炮齊射的震撼是無與倫比的,整個木質看臺都在震顫,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火炮的上方形成了一團團濃濃的白色煙霧,將整個火炮和看臺都籠罩在內。
片刻后,煙霧散盡,所有看臺上的人才驚訝的發(fā)現(xiàn),一公里外的20座混凝土靶位中,有11座被炮彈準確擊中,變得粉碎,四散開來。
俞新也看到了射擊效果,在未經調整試射的前提下,一半有效射程內的射擊準確率超過了百分之五十,這讓他頗為滿意。
因為這樣的鐵球彈在實戰(zhàn)中并不需要太過精確的準度,射出的鐵彈會因為其本身形狀的緣故,在地面上反復跳動,整個跳動過程都會對敵人造成大量殺傷。
俞新對于火炮的威力早已了然于胸,因此眾炮齊射并沒有帶給他過度的震撼,軍工部因為大多是能量人的緣故也還好些,而帝國軍的眾人卻是結結實實被震撼到了。
他們原本以為皇子殿下設計的燧發(fā)槍已經是對抗強大敵人的殺手锏了,但今天觀摩了火炮演習,只覺得這種東西才是真正來自地獄必殺武器,火炮恐怖的威能和殺傷力已經不是這個世界的人們所能想象到得了。
尤其是個團團長們被俞新告知,每個團將會被分配三門這樣的火炮時,他們一時間激動地不得了。
他們甚至已經在想象,在這可怕的地獄武器的轟擊下,敵人仿佛如同雪崩一般崩潰掉。
雖然黑火藥有很多缺點,比如爆炸力不足、煙火太過濃烈,但正是因為火炮發(fā)射時產生的煙霧、閃光和巨響非常嚇人,因此在俞新看來,這是在心里上擊潰敵軍的一種有效武器。
其實,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真正死于兩軍對壘時的肉搏并不多,大多數(shù)是死于逃跑過程中,在失掉戰(zhàn)斗力后,被敵人從后面殺死的。
因此,俞新想到,只要開戰(zhàn)后,摧毀敵軍的意志力,那么便是自己勝利的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