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5章 浮星深處
盡管護送托馬斯的運輸飛船船長是有經驗的老探險家,但在去太陽系殼膜層前沿的基地的途中還是遇到了突發(fā)險情。飛船被一股浮星碎石流擋道而不得不繞很大的圈子,甚至脫離殼膜層返回奧爾特云。托馬斯明白,就是這個殼膜層與奧爾特云的接合部位,就是常竄到太陽附近的行星與彗星孕育的搖籃。這個地區(qū)的景觀,算是以浮星為主的天界。這兒寒冷無比,太空中運行的多為緩慢移動著的浮星。地球人也許一看這些描述,就想象白雪皚皚的極圈,卻想不到那兒是一片漆黑的天界。這里,除了柯伊伯探險家們的飛船上的照明燈外,其實什么也看不見。有些地球人也許想象既然探險家們的飛船有強光燈射向太空,總會有一速射向太空的光束吧?其實呢,這種想象力并不正確。因為這一帶并沒有空氣或煙塵,燈光是不成光束的。因而,這里其實除了看到自己的飛船殼外,四面八方全是一片漆黑。有些人也許說,既然有大量浮星,飛船挨近它們,在飛船燈的照射下,必然看到它們的影子吧?那當然,不過,他們也有疏密之分。密的地方當然象樓層間那樣國面八方都看到懸浮在空中的浮星。不過,一般航行的線路,則往往是選擇星疏的地方,以求高速飛行。這時四面八方都離浮星比較遠,也就是說,飛船周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
因一股碎石流而繞大圈,折回奧爾特云,這對于急于達到目的地的人來說,實在是難以形容的煩心。不過,人在大自然面前,總會感到自己的力量十分渺小。
別小看太陽系殼膜層與奧爾特云邊緣地帶的這些浮星,那些內太空太陽周邊的行星其實也是從這里孕育的。這也是一個從星云到恒星與行星及衛(wèi)星變化的的自然的法則。與人間一樣,充滿星斗的天界,也是經歷著分分合合的過程。從小浮星到大行星,也是通過聚合由小變大的過程。在這個無數(shù)個浮星懸浮的天界,由于浮星的相互作用,由振動,位移與旋轉,爆裂,常常使原來相以穩(wěn)定,近乎靜止的浮星,因某些浮星內部變化造成爆裂而使其周邊的眾多浮星失去平衡,一旦其中某一較大的浮星因此而轉入旋轉運動,其周邊的小浮星即被其吸引并落到其上邊,使其不斷變大。當其質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因奧爾特云太陽引力較弱而無法承受聚合變大的物體所受的太陽的引力而使變大的浮星向太陽系內側移動,掉落到柯伊伯帶后密度變大,體積變小,最終快速滑向太陽。如這類天體挨近太陽時速度加大到足以逃離太陽的捕獲力時,他們即憑借近太陽時所獲得的加速度快速逃離太陽且重回柯伊伯帶附近,成為長周期行星或彗星。
浮星的這一情況,對于大自然而言,是一種平平常常的現(xiàn)象,但對于在奧爾特云與太陽系殼膜層探險的柯伊伯人而言,是一種叫苦不迭的壞天氣。地球人有氣象局,但柯伊伯探險者則則靠自己的飛船上的測振轉像儀把這類險象由波轉換成圖像,能形象地看到其真實的場面。而且,這種場面是用人眼無法看到的。因為這一切,都在一片漆黑的天界中進行著的。對一般地球人而言,波,只是一條上下跳動的線條,很少有人知道,這種波,在比人類更高文明的地外太空人而言,也能通過儀器轉控成可見的彩色影象。也就是說,漆黑只是一種給人的感覺器官中分不出明確的差別的粒子流。只因人的感官觸覺無示分辨在其視覺神徑感知范圍外的微小顆粒的沖擊,僅此而已。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時代,高級文明的人類,也能把漆黑的環(huán)境轉化成色彩鮮艷的世界。當然,柯伊伯人作為地球上的史前文明時期的人類,也是從地球的自然界的物質的產物,自然也帶著同一環(huán)境所擁有的物質的烙印,從這種物質上形成的意識,也帶著自己的共有的特色。所以,對于柯伊伯地源太空人而言,他們的視覺構造與地球人沒多大差別,在漆黑的天界,仍和背對陽光的漆黑的地界一樣,是不能直觀地看到鮮艷的物體的色彩的。托馬斯也如此,如他的太空船上沒裝高靈敏度的粒子轉換器的話,他當然也無法直觀地感知周邊的漆黑天界里的物體的色彩。用光照亮,當然能看到。但柯伊伯人采取何種感知方式,也只能根據(jù)自身的條伯而定?!岸煽凇钡慕討袭斎挥懈鞣N探測儀,但這些只能是駕駛人員的裝備,所乘人員則只由其工作點提供。
老船長是用其飛船上的震波轉換器測知通道被堵的,他因戴著景物轉換器,他所看到的周邊物體,直觀上雖然是漆黑不見物的世界,但通過其眼鏡式轉換器,他所看到的景物也與地球人白天所看到的物體一樣,也是彩色的。不同點只是因冷熱不同而與太陽照離下的地球表面景物的顏色有所不同。其實呢,溫度也是一種粒子的沖擊強度的標志。強度弱時,人的感官感覺不到,強度大時,人就感覺到熾熱,當這種粒子的沖擊力足以破壞人體組織時,人就感覺難受并被燒傷。因而,色調是由粒子的大小構成,溫度則由粒子的沖擊強弱構成。人的視覺區(qū)域是一個高靈敏度感覺區(qū)域,它能感知自然界的其能感覺到的粒子的撞擊所產生的“坑”的大小,這也就是人的視覺生成彩色的重要原因。但是,當某種環(huán)境下,這些粒子的沖擊被阻止而變弱時,也就無法在人的視覺區(qū)撞出其應有的“坑”,人也就感到眼前一片“漆黑”。這時侯如借助比人眼的感覺區(qū)的靈敏度更高的物質來感知并轉換給人的視覺里的話,人也就感知這片漆黑里的色彩了。道理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