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在閑聊,關于語文上的一些“雙標”事件。
比如我們偉大的魯迅先生可以寫“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
你會問為什么不寫成“都是棗樹?”
老師會告訴你這表示了強調。
但若是我寫“我有兩支筆,一支是黑的,另一支還是黑的”我說是表示了強調。
老師肯定是不買賬。
(用老趙的話來說就是“迷之語文,作文BUG“)
還有某年高考,身為作者的學生去答自己文章的閱讀理解,卻是得分不高。
出參考答案的老師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比作者還要深刻。
(我記得我初中時的語文老師在賞析文章時,那比參考答案更加深刻,我們班同學都是目整口呆)
還有那些大文學家寫出來的散文,老師們都會說“形散而神不敬”。
而讓我們去寫,呵呵,老師的評價是“都快散成散飯了”
?。ㄎ覀儗W生自認比不過那些大作家,實際上也確實不能去比較,我們還差太遠了)
但是這種同事件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我也是頗為“迷醉”。
好了,說了這些也說一句“半雞湯”。
不論是語文怎樣,
還是數學怎樣,
興趣愛好再濃,
社會關系也多,
對學習的厭惡再深,
我們都要明白,
在這個特殊且一去不回的時間里,
學習的重要性高過了上述的一切,
高考不是唯一,
但是是努力就有結果這一前提的唯一,
老師相陪,
親人相隨,
朋友相伴,
用一半的全力,
去加油拼搏
?。热晃覀兩硖幀F在,無法預見未來的無窮變化,所以我們才更要去珍惜每一次的“喜”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