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王商垮臺
這個王商是宰相王商,不是王鳳的五弟王商,漢朝以單字起名做為上等人的標志,這也讓后世的人在學這段歷史的時候特別燒腦,相同的名字常代表不同的身份。
王商與王鳳兩個勢力集團,自公元前29年,王商出任宰相以來,漢成帝朝初期的兩大勢力已經(jīng)相安無事5年了。
這不僅是兩個人的斗爭,也是兩代外戚家族的斗爭,更是內(nèi)朝官與外朝官兩個集團的斗爭。
矛盾不以個人恩怨為轉(zhuǎn)移,這是兩個集團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樂昌侯王商,字子威,姑媽王翁須是漢宣帝的生母,他是漢宣帝劉洵的表弟,漢成帝劉驁的表爺爺,老牌兒外戚。漢宣帝時期,王商以任子出仕,任太子中庶子,作為外戚一路高升,很快就官職右將軍、光祿大夫。漢元帝也很器重王商,指示他護佑太子。元帝晚年,由于他過分偏愛山陽王,劉驁?zhí)拥奈蛔右欢柔пЭ晌?。王商和另一位待臣史丹竭力維護太子,為劉驁順利登基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驁繼位后,升王商為左將軍,對他視為肱骨。公元前29年(建始四年),王商接任匡衡為丞相。
一般認為,丞相是除了皇帝以外最大的官,其實在漢朝就不是。漢武帝之后,朝中一把手是大司馬。這是漢武帝的創(chuàng)舉,純粹為了削弱相權,搞了一套內(nèi)朝官,把以丞相為代表的外朝官架空了,成了沒有決策權的執(zhí)行機構。自從有了內(nèi)朝官,內(nèi)外朝之間爭斗就沒歇過。漢宣帝時,以劉洵的超強能力尚可以把控局面,到了漢元帝劉奭,宦官和外戚勾結(jié),把外朝官玩得死去活來。到了漢成帝,劉驁干脆就只相信以外戚為主的內(nèi)朝官。大司馬領尚書事,把個秘書機構變成了中央權利核心。
簡單的理解,外朝官就是歷史遺傳下來的固有官僚體制,中樞是相權,是對皇權的一種制約;內(nèi)朝官是漢家皇帝搞的自己人官僚體系,中樞是大司馬,是對丞相的分權,是服務并聽從于皇權。
此時的大司馬是另一位外戚,王莽的伯父王鳳,漢成帝劉驁的舅舅,皇太后王政君的同母同父的親大哥。
西漢末年,外戚成為帝國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但是外戚有個天然的弱點:皇帝換了外戚也隨之變換。所以,每個皇帝周邊都有新的老的一堆外戚。新老外戚之間的權利爭斗是必然的,沒有哪個外戚會主動交出手中權力。王鳳和王商的爭斗說白了,絕不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斗爭,而是兩個家族的斗爭,兩派勢力之間的斗爭,內(nèi)朝官和外朝官之間的斗爭,是政治結(jié)構上的一種斗爭。本質(zhì)上來說,沒有正義和邪惡之分。你死我活的權力之路,哪有什么卑鄙和高尚的區(qū)別,只有卑鄙與更卑鄙的區(qū)別。雙方都各出奇招,互有攻防,都想置對方于死地。
后來《漢書》班固將王鳳形容成一個奸詐小人,評價王商為人忠直,剛正不阿。我想這也有班婕妤的緣故吧,好以此側(cè)面的打擊王鳳,班婕妤是班固的直系長輩,后面我會詳細講述她的故事,現(xiàn)在只須明了班家與元城王家因班婕妤結(jié)仇就好,我置疑班固因此而沒能完全堅持史家的公正性,就像我用淳于長的卑鄙來襯托王莽的清高一樣。
權力的斗爭哪來的對與錯,厲來都淡不上高尚,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杯酒釋兵權,那是強權上位者的仁慈,是不對等的,雙方才能如此心平氣和的,不流血的演下去。而王商和王鳳是勢均力敵的,至少目前是。
王商公元前29年出任宰相,王鳳比他早4年出任大司馬,上位者,很難做到謙遜恭儉讓的,特別是窮兒乍富的王鳳,專權獨斷,聽不得半點雜音,這是閉著眼都能想得到。
王商位居宰相,老大與老二,官場上的面子活肯定是過得去的,但王商想著自己是老外戚,家族實力強大,真正的貴族血統(tǒng),又有扶持漢成帝上位之功,內(nèi)心多少有些看不上王鳳這個土豹子,多少有些倚老賣老,背后對王商頗有微詞,有想巴結(jié)大司馬之徒,自然而然就傳給了王鳳。
王鳳對此深信不疑,說別人不會,說王商肯定會,這可是會當著皇帝的面說他壞話的狠人。
王鳳至今清楚得記得,那次在朝堂上無地自容的往事。他覺得自己智商受到了侮辱,權威受到了挑戰(zhàn)。感覺自己在成帝跟前,被人啪啪打臉,左右開弓,每每想起仍在泣血。
那是王商做丞相的前一年吧,還只是一個區(qū)區(qū)的左將軍,記得那是夏天的午朝,傾盆大雨一直下到了現(xiàn)在,滿天烏云,濃稠得午后的未央宮都早早的點上了宮燈。一眾朝臣被留在朝堂內(nèi),邊等雨歇邊在閑聊,漢成帝慵懶的斜靠在龍椅上,和身邊的大司馬有句無句的聊著。突然滿城人聲鼎沸,據(jù)傳流經(jīng)長安的渭、涇、灃、澇、潏、滈、浐、灞這八條河流中,有五六條河床暴漲,水龍正向長安涌來,長安城轉(zhuǎn)眼就會被淹沒在波濤之中。城內(nèi)居民慌著一團,大臣們也慌作一團,王鳳也慌了,建議立刻準備大船,讓太后和皇上登船避難。這時王商不緊不慢地說:即使在末世王朝也沒聽說洪水能淹過城頭,何況這太平盛世,分明造謠!如果雨勢太大,大可在城樓一避,不用舟車遠行。他這一說,大家覺得有道理,讓人再去打聽,結(jié)果還真是謠言。每每想起此事,王鳳均清晰的記得,那昏暗的朝燈下,漢成帝刮向自己那明亮的眼神,還有那朝堂上挺拔的王商的身軀,像根刺,長久的扎在了自己心里。
平心而論,王鳳的決策也沒有什么問題,一切以皇上皇太后的安危為最高的出發(fā)點,山洪爆發(fā)的事故預案大船避險是可行的。而王商其實是運氣好,是故意站在反面而為之,憑什么太平盛世就不能發(fā)大水?傾盆大雨你沒見到嗎?水面上漲沒看見嗎?與其被動等著險情的過去,在大多時候未必比得上主動避險。王商說中了不過是中了大獎,老天這次站在了他的那一邊。如果老天跟他鬧著玩,他就等著誅九族吧。
河平四年(前25年)匈奴復株累若鞮單于來朝見漢成帝時,順便到未央廷拜謁丞相王商,王商起身離席與單于交談,由于王商身材高大,匈奴單于仰望之而心中畏懼,漢成帝聽說后感嘆道:“此真漢相矣!”一時間傳為美淡,在皇帝面前搶我風頭,和我爭寵,我雖然貴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軍權政權一把抓,又說過你什么嗎?
王鳳每聽到一次小報告,就不由自主的這么想一次,老大和老二尿不到一個壺里,看來這個班子,是得要調(diào)整一下了。
先動手的是王商,再怎么不對付,王鳳暫時還沒有動手的意思。
這得從王鳳的兒女親家楊肜說起,公元前27年,王商出任宰相的第2年,瑯琊郡發(fā)生大災,受災區(qū)域達到了40%,很嚴重。楊肜正是瑯琊郡太守,王商認為楊肜瀆職,不作為,于是上疏彈劾。王鳳得知后,立馬派人向王商求情,畢竟是天災,這事非人力所為。王商不為所動,依然上了奏疏。姻親關系,就算不被牽連,今后如何相處。王鳳直接出面,干脆將奏疏壓了下來,皇帝根本就沒看到。此事后來不了了之,也不知王商是為了敲山震虎,還是咋想的,沒有繼續(xù)抓住楊肜的小辮子做文章,也沒有繼續(xù)上奏或面奏皇上。不知他想到王鳳領尚書事這一層沒有,作為宰相理應知道所有奏疏都要通過尚書呈遞皇上。在對王鳳的攻擊上,王商不夠準,也不夠狠。階級斗爭能力也值得懷疑。既然想通過楊肜打擊王鳳,就應該把事實調(diào)查清楚,證據(jù)坐實,聯(lián)系多方力量,直面皇上,一的中矢,否則王鳳也很難被扳倒。發(fā)動攻擊前,就應該詳細的推演,王鳳可能會私自截留,那又該怎么辦,是不是該給他罪加一等,皇帝置之不理又該如何,皇帝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又該如何行事。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干就干絕,不該給敵人留退路。
大災面前鏟除異己是有套路的,正常的套路是大災面前必定有人背鍋,管你楊肜瀆職沒瀆職,都大災成這樣了,你不一定瀆職了,而你楊肜居然還瀆職,你不背鍋誰背鍋,再摟草打兔子,順帶牽連大司馬王鳳,不把他拽下馬也要讓他惹身騷,歷史上這是多簡單的套路,從古至今都不知演了多少回,王商卻演砸了。如此草率的行事,不該是成熟政治家的所為。除了增加王鳳對他的痛恨外,無一益處。
王鳳的反擊。
這是任大司馬以來最危險的時刻,王鳳感受到了一絲危險,生怕王商咬住不放,一邊扣壓下奏拆,一邊派人去王商處游說,在朝堂上議政都適當?shù)钠蛲跎?,低調(diào),先過了這關再說。最終王商的愚蠢才得以使這件事擺平。感到后怕的王鳳開始反擊。他指示頻陽人耿定狀告王商,告他兩件事:一是王商跟他父親的女婢私通;二是王商的妹妹淫亂,他家奴仆把奸夫殺了,懷疑是王商指使。這里的女婢肯定不是丫鬟,奴婢之類的,是的話大大方方的娶回當小妾就完了,應該是他老爸的女人,大概是介于妻妾之后,不能入家譜的那一類。自古帥哥都管不住自己的褲襠,犯錯的機會多,從前文單于,成帝稱王商為真漢相就可以看出王商可是帥出了一定高度,是同潘安等人一樣被歷史認定的帥哥一枚。而第2件事更扯蛋,唯一肯定的是他妹妹府上肯定有人死掉了,這人是不是奸夫不知道,這人是不是王商買兇殺人的也不知道。其實奸夫被殺最大的嫌疑不應該是王商的妹夫嗎?這兩件事捕風捉影的成分很大,但妙就妙在你很難反證,有口說不清,還越描越黑。古人之間爭斗,通常有個卑劣的手段:損對方名節(jié)!這個招數(shù)很陰,往往被誣之人都沒法爭辯。我覺得告王商的兩條理由,第一條純屬誣陷,第二條也許成立,但沒有證據(jù),不能采信。
實際上,漢成帝也不糊涂,以“暗昧之過,不足以傷大臣”為由,讓王鳳吃了一鼻子灰。但王鳳堅持要漢成帝將此事移交司隸校尉徹查,后來也不了了之。這能預估到,宰相這個品級,哪會被女人這種八卦輕易推倒。王鳳也沒想過會一下扳倒王商,先表示個態(tài)度,主要就是想惡心一下他,來而不往非禮也,不要以為我是好欺負的,雖如此,王商多少還是被嚇著了。
雙方都開始害怕,刀已出鞘,不見血是不會入鞘的?,F(xiàn)在己無退路,要么被我干掉,要么就踩著我的人頭上位,兩人象頂著槍尖拼命的兩條大漢,松口氣隨時都會被要了命。
估計這時候王商有點后悔自己貿(mào)然出手了,對錯過的好時機,扼腕嘆息。
趕緊補救!情急之下王商想起了之前的一件事,王太后曾經(jīng)跟王商說:你不是有個女兒嗎,讓她入宮伺候皇上吧。其實這都是王政君的一番好意,盡管你跟我兄弟掐得死去活來,但你護駕有功,能給的恩寵不會少。也不知道王商當時怎么想的,當場就回絕了,說女兒有病,不宜入宮。是真的長期生病不適,還是想和元城王家劃清界限?不知道,結(jié)果讓王政君的好心成了驢肝肺。
有時候拒絕好事也是會得罪人的,這不,皇太后王政君被得罪了不是。
先自保再說,這時候王商又想起了這檔子事,如果女兒在宮里得到皇帝寵愛,就會多一個保護傘。想到皇太后已被自己得罪的不輕,再去找只會自討沒趣,他找到漢成帝的新寵李婕妤,李婕妤曾是班婕妤的侍女,正當寵,于是就托人求李婕妤疏通。沒想到做事不密,被太中大夫張匡知道了。
張匡是王鳳的人,王鳳輕易的知道了王商的策略,走上層路線,不惜犧牲自己女兒,王商熊了,開始防守了。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王商你瞧好呢。
巧得很,當年正好趕上發(fā)生日食,這對古人來說就是天塌下來的大事,尤其對皇帝,面對著這些異象,總覺得是上天對自己的一種警示。張匡借日食,告王商“作威作福,殘賊不仁;女弟淫亂,奴殺其私夫,疑商所教;商執(zhí)左道以亂政,誣罔悖大臣節(jié)”。老賬新賬一起算,上綱又上線。
日食多大點事,況且日食的出現(xiàn)對雙方都是一樣的,機會面前人人平等。王鳳可以此攻擊你,王商你不會也攻擊他嗎?日食就是你王家外戚干政,陰盛陽衰造成的,這個反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沒法證明的玄幻事情。王商卻什么也沒做,關顧著窮于應付,眼巴巴放過了日食這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王商的守勢可見一斑。
眼看王商的政治危機就快來臨,沒想到他自己家里又出事:兒子狀告父親!屋漏偏逢連綿雨,壞事總是成群結(jié)隊的出現(xiàn),這下王商可謂焦頭爛額,真是流年不利呀,這都什么檔子事兒。
在古代兒子告老子的狀非常罕見,一是三崗五常在那兒擺著,從君從父從夫,兒子告老子更是大逆不道;二是按照當時法律規(guī)定,兒子只要告父親,首先不論內(nèi)容,兒子先要挨一頓板子再說,不孝!告王商的是他兒子王俊,王俊是另一位重臣史丹的女婿。告狀內(nèi)容是什么不知道,史書說“欲告”。從最后王俊休妻行為來看,十有八九是王商扒灰。從經(jīng)濟利益和現(xiàn)實出發(fā),王俊概不敢上訴公堂的,王俊和王商同枝連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王俊的一切說到底都是王商給予的,這不是自斷財路,自絕前程嗎?這段歷史同樣寫得含含糊糊,給人蜻蜓點水的感覺。班固作史時又不想讓人誤會不專業(yè),但寫王商的污點又與人設相背離,班固就二三筆跳了過去。估計,王俊告父親應該是家事,作為兒媳,史丹女兒也應該牽涉其中,為了女兒名聲,史丹私下平息了這段父子相訟的真相,現(xiàn)在猜測多半就是扒灰了,不到忍無可忍的地步,那個時代是絕不會父子反目,誰也不會和前途,利益,名聲過不去。
果真是帥哥管不住褲襠,王商對金錢不在意,在父親去世后,可以把家產(chǎn)均分給各個兄弟,可惜在女人身上卻常栽跟斗。
王俊告王商的丑事雖沒擴散,王商雖沒直接栽在兒媳上,但這卻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親家史丹對王商算是視之蔽履。本來,漢成帝一直很回護王商,對王鳳們的告狀一律駁回,但這一次,女兒被休回史家,史丹一張老臉丟盡,不管王商做沒做什么,從女兒回家那一刻,親家變成仇家。史丹想到王商就無比懊惱和悔恨,見到他就一陣惡心,自然而然加入了“倒商陣營”。漢成帝的兩大擁立重臣從此離心離德,分道揚鑣,王商失去了朝廷內(nèi)的最大助力。
最后的一擊。
王鳳抓住王商和李婕妤溝通這點不放,指使群臣不停的上書,把他平常私底下的怨恨之言,添油加醋傳達給了漢成帝,不把王商整下臺不罷休。
眾口爍金,河平四年四月,成帝下昭以“執(zhí)左道、疑指使殺人、怨恨皇帝”為由,罷相。
在皇權的社會,怨恨皇帝,直接就是宣告你政治生命的結(jié)束,沒有這一條還有可能東山在起,有這條沒當場賜死就該感謝皇恩浩蕩了。僅三天,悲憤交加的王商嘔血而死!
王商死后,王鳳還不肯罷休,把王商家里任京官的子弟統(tǒng)統(tǒng)貶出京師,還唆使心腹上疏,請求褫奪王商襲封的侯爵,不過成帝沒有聽從,而是讓王商的兒子王安襲爵。
雙方的爭斗就此結(jié)束,后史書常為王商名不平,班固的《漢書》甚至因此未給王鳳立傳。
老鴉說豬黑,誰也不比誰干凈,權力不是請客吃飯,哪來的謙讓。雙方永遠不可能共存,這是內(nèi)朝官對外朝官的勝利,這是新外戚淘汰老外戚的歷史,這不過是皇帝的一場選邊游戲,不是他倆,換成誰,斗爭都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