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王莽新朝一一歷史的試驗田

六十五.昆陽之戰(zhàn)

王莽新朝一一歷史的試驗田 明侃 3283 2020-10-14 20:22:46

  昆陽大戰(zhàn)就是劉秀又一次審時度勢的具體表現(xiàn),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戰(zhàn)爭的態(tài)勢,一戰(zhàn)成名。

  這本是一場不該發(fā)生的戰(zhàn)爭,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當然還有錯誤的結局。

  昆陽,位于南陽盆地的北邊,從洛陽出發(fā),出穎川到達南陽的第1座城市就是昆陽。往西南經(jīng)堵陽到達宛城,正東是定陵縣、郾縣兩座小城。

  昆陽在汝水的上游,差不多是中原水系的最后一個城市,也就是說昆陽就是南陽盆地水路運輸?shù)淖詈笠粋€城市,昆陽到宛城剩下的300公里,全城只有陸路運輸。常理上來說,昆陽是戰(zhàn)略物資中轉的重要節(jié)點,從求穩(wěn)上考慮,拿下昆陽,緩步推進,一是解決了后顧之憂,不會擔心敵軍兩路夾擊;二是解決了部隊的物資供應,在古代,大宗物質的運輸水路可比陸路優(yōu)秀太多。這樣考慮,往往忽略了一個前提,宛城迫在眉睫,岑彭在盼星星盼月亮,盼著救軍的到來。而宛城才是這場戰(zhàn)爭的棋眼。

  昆陽之戰(zhàn)交戰(zhàn)雙方,城內(nèi)綠林軍主力是王尋和王常帶領的新市兵,這是綠林山的老班子。還有劉秀和李軼帶領小部分舂陵兵??偙Υ蟾旁?萬人左右,有說7000余人,畢竟起義軍也很難區(qū)分軍民,災民為了混口飯吃就投軍,戰(zhàn)力上你很難說他是兵還是民。

  攻城方王莽派出的大將是司徒王尋和司空王邑,大軍的數(shù)量是個謎,至今都未有準確的定論,《漢書》:”定會者四十二萬人”說有四十二萬;《資治通鑒》雖然也說”定會者四十三萬人,號百萬”,但重點卻和《后漢書》說法一致,“時莽軍到城下者且十萬”,兩部史書均說莽軍十萬;《東觀漢紀》中的說法是“二公兵已五六萬到”將莽軍說成五、六萬;《論衡》中的說法是“光武將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將三萬人戰(zhàn)于昆陽”,這個是史書記載的最低值,直接將莽軍降至區(qū)區(qū)的三萬人。不管是42萬、10萬、5、6萬、還是3萬,反正王莽是號稱百萬。

  同時征召通曉兵法的六十三家為軍吏.以身長一丈、腰大十圍的巨人巨毋霸為壘尉,又驅使諸多猛獸虎、豹、犀、象等助威,其余旌旗、輜重千里不絕。“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之。”

  虎、豹、犀、象,除了象,在泰國會廣泛使用外,其余的虎、豹、犀是怎樣做到無差別攻擊,為什么后來再也沒有聽說使用它們?如果莽軍真的有這么一只猛獸隊伍,干嘛不早點使用?想來這些猛虎在大山深處的作用會更大,那綠林山剿匪為什么不使用?還有我總覺得之前赤眉軍的戰(zhàn)斗力是遠遠強過綠林軍,為何又不用這種大殺器去對付赤眉軍?這些都是說不過去的,歷史真的不能細敲。

  昆陽之戰(zhàn)大家一致的觀點是認為是在現(xiàn)在河南的葉縣,但各位如果看地圖,葉縣已經(jīng)突出山區(qū),全部處于平原,根本無險可守。泌河在葉縣已接近于上游發(fā)源地,河道窄,水流小,在平原完成適合大部隊展開攻擊,怎么史書上就說不利于大兵團作戰(zhàn)呢?

  唯一可信的是昆陽修了27米寬,深4米的護城河,畢竟時至今日,我們也不可能再一窺舊貌,這可以給莽軍帶來一定的麻煩。

  史書也好,后世的傳頌也罷,以上的一切都是鋪墊,旨在突出劉秀這一主角。

  我們還是根據(jù)史書,捋一捋,看一看這場據(jù)說被***都高度贊揚過的戰(zhàn)爭吧!

  地皇四年(23年),更始帝劉玄命劉縯攻宛城,劉秀,王匡,王鳳攻昆陽。宛城在的指揮下眾志成城,頑強抵抗。昆陽城小,綠林軍很輕松的占領了昆陽。

  綠林軍在昆陽立足未穩(wěn),莽軍王邑、王尋就率兵42萬,將昆陽城團團圍住。

  綠林軍在城頭,望著烏泱泱的人群,還有兇猛異常的野獸,無助感會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里,是個人都想跑,更別說之前習慣叢林探險,亡命躲藏的綠林軍。說實話,當時他們不是不想跑,而是跑不掉,被莽軍包了圓。

  劉秀和他帶的少量舂陵兵,其實不是城內(nèi)綠林軍的主力,主將是王鳳和王常,主力是新市兵。當一群好漢商量怎么突圍時,劉秀冒了出來,指出了這種愚蠢的行為無異于飛蛾撲火,一旦突圍就無險可拒,置身平原,人數(shù)上的劣勢將凸顯無疑,誰也跑不過老虎,犀牛和大象。

  劉秀說:“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眼前敵縱我寡,突圍就是死路一條,唯一的辦法就是拒城堅守,等待救援。

  如果突圍,不用一天,敵軍就將在平原內(nèi)消滅我們。兵鋒直指宛城,里應外合劉縯必敗,宛城打不下來,如果劉縯及其舂陵兵被消滅,那更始政權就岌岌可危。

  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劉秀說服了王鳳和王常留守昆陽城,為了證明大家是共同利益體,劉秀將舂陵兵全部留下,只帶領李軼等十三人連夜騎馬突圍,尋求援助。

  圍攻昆陽,這不是一個上上策。嚴尤就提出過明確的反對意見,他指出昆陽城雖小,但是城墻堅固,有護城河的加持,短時間破城不太現(xiàn)實?,F(xiàn)在的重點應該是要去救援宛城。控制了宛城就控制了南陽盆地,就掌握了平叛的主動權,到時不說小小的昆陽城,就是劉秀政權也會一敗涂地?,F(xiàn)在理應火速馳援宛城,而不該在這個并不重要的昆陽城浪費時間。

  嚴尤的確算新朝少有的具有戰(zhàn)略眼光的將領,一下就看出了主次,找準了戰(zhàn)場的棋眼。這個戰(zhàn)略建議起止是價值連城,事后看他價值連國。

  可惜的是,現(xiàn)在這只聯(lián)軍的主帥不是嚴尤,而是王邑。

  王邑太想秀一把,小小的昆陽城,最適合拿來作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耶!”他要給綠林軍一個下馬威,進攻,淌過護城河,跨過昆陽城的堅墻。屠城,綠林軍一個不留,讓這些反賊通通去死。圍城,絕不放過一個漏網(wǎng)之魚。

  幾十萬的大軍就這樣把小小的昆陽城圍得個水泄不通,莽軍的營寨有幾百個,以昆陽城為圓心,從里到外幾十層。

  隨后的進攻更是聲勢浩蕩,鼓角聲遠遠傳出幾十里。昆陽城四面受敵,每一寸城墻都在戰(zhàn)斗。

  攻防雙方最先示弱的是城內(nèi)的主將王鳳,他向王邑主動請降,不過很不好意思,王邑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

  圍住,往死里打。

  豬隊友就該有豬的表現(xiàn)。

  嚴尤看不下去了,再次提醒:《孫子兵法》有云,圍城必闕。建議將包圍圈留一個缺口,誘使城內(nèi)守軍選擇突圍,只要離開了城墻,在平原就可以輕松擊潰。

  王邑再次一口拒絕,豬隊友就該有豬的表現(xiàn)。

  毫無生機,這反倒激勵了守城的綠林軍,大不了是死,死我也要拖個墊背的。

  一場閃電戰(zhàn)就這樣打成了持久戰(zhàn),戰(zhàn)機也就這樣被一點點一誤。

  此時,劉秀在郾城、定陵等地召集了部分兵力,大概人數(shù)在一萬人左右。有說17,000人的,人數(shù)實在是太少,但是沒辦法,昆陽城就只剩下口氣在殘喘,先救一救再說。

  身先士卒是危難時候的不二法則,劉秀帶領一千多人沖在了最前面,離莽軍營地四五里的地方,安營扎寨。

  圍點打援王邑、王尋根本不會,聽說劉秀援軍到達,只派幾千兵去攔截。劉秀勇不可當,連殺幾十人,莽軍敗走,劉秀取得首勝。

  劉秀命令士兵向城內(nèi)守軍大喊并射信號箭,傳達“宛城已經(jīng)攻克,大軍已經(jīng)來援”的信息。通過一陣騷操作,城內(nèi)守軍和城外的莽軍居然都信了,此消彼長,城內(nèi)的守軍回了血,意志高昂。城外的莽軍卻失了魂,士氣低落。

  決戰(zhàn)時刻終于到了。劉秀親自挑選了三千名士兵作為敢死隊,把進攻的目標直接對準王邑所在的中央軍。

  王邑沒把這當成決戰(zhàn),他錯誤的認為劉秀不過是想制造點小騷亂,好調(diào)虎離山,幫助城里的守軍突圍。為此他做了兩個決定:第一,親自率領一萬精銳迎戰(zhàn)劉秀援軍;第二,下令各大營地,都不許亂動。

  豬隊友必須得有豬的表現(xiàn)。

  劉秀的3000敢死隊,迂回到敵軍的側后,偷渡昆水(今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fā)起猛烈的攻擊。對著中軍大營沖殺過來,越戰(zhàn)越勇,殺聲震天,一鼓作氣就沖破了王邑軍。斬殺了莽軍的另一位主帥王尋。而各大營接到的軍令是原地不動,他們就這樣看著慘劇的發(fā)生。

  中軍潰敗、主帥被殺,新莽軍陷入恐慌和混亂之中。

  昆陽城內(nèi)的守軍也看出了局勢的變化,他們開門出戰(zhàn),里外夾擊。

  戰(zhàn)場上一旦失勢,就會引起多洛米骨牌倒塌,莽軍徹底崩潰,自相踐踏,向北方的洛陽逃竄。

  恰好在此時,狂風怒號,暴雨傾盆,河水暴漲。有些史書更夸張,描述這場戰(zhàn)爭還有隕石,定向向莽軍攻擊。莽軍數(shù)萬人難以渡河,淹死者不計其數(shù),王邑、嚴尤等人踏著士兵尸體渡過河水倉皇逃遁。

  昆陽之戰(zhàn),綠林軍的勝利,王莽軍的失敗,這是史實。但是什么隕石,什么自然災害針對莽軍,什么2萬對陣42萬,這些聽聽就行,不必細究,劉秀真有這本事,那是什么?中原之王,早就是地球的主宰,位面之王。深層次的原因都是為了貶低王莽,突出劉秀。也不排出王邑為自己的失敗找的借口。

  昆陽之戰(zhàn)成就了劉秀,從此他不在是太陽旁邊的月亮,他成了一顆更耀眼的太陽,他的光芒籠罩了整個戰(zhàn)場。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