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古希臘哲學家
———————————(這章水下)————————————
古人有人說哲學是最高科學,故將所有的科學統(tǒng)稱為哲學。
這是一片被稱為實驗的多疊宇宙,洛零的親信卡托尼曼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名為阿托薩斯的怪物打開了這個多疊宇宙的第一個片層。
這個多疊宇宙是專門以引導誘使實驗宇宙發(fā)生預期性的大演進,實驗宇宙順勢產(chǎn)生。
但是這種引導的力量不能完全推行到實驗宇宙,卡托尼曼便又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弗蘭尼曼型宇宙疊加進實驗宇宙,弗蘭尼曼宇宙是一個維持神說的宇宙,它將神明的漸入實驗宇宙,實驗宇宙就會偶有神人出現(xiàn)主導世界的發(fā)展。
受到神諭的圣人往往會察覺到這個世界的一些本身上以及機制上的錯誤,但是早期這些人,并不會察覺到這一點,他們只會參悟這個世界的法則制度。
古希臘三賢之一蘇格拉底
隨著時間演替,西方出現(xiàn)了一位具有歷史意義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出生于希臘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是雕刻匠,母親費納瑞特是助產(chǎn)婦。
蘇格拉底生就有著獅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體。他容貌平凡,語言樸實,卻具有神圣的思想。
他出生在希波戰(zhàn)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時刻,成長在伯里克利的盛世,當時正值智者從全希臘各地云集雅典,給民主制度雅典帶來了許多新知和自由論辯的新風尚的時期。年輕的蘇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羅泰格拉和普羅第柯等人求教,討論各種重要的社會人事和哲學問題。又曾從女智者狄俄蒂瑪受業(yè)。自稱有“靈跡“伴隨,預示以何事不當為。亦受奧爾斐秘教及畢達哥拉斯派的影響。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嚴寒酷暑,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jīng)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只是專心致志地做學問。
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雕刻手藝。后來他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
蘇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賜給雅典人的一個禮物、一個使者,任務就是整天到處找人談話,討論問題,探求對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什么是虔誠?
貫穿這些討論的主題就是引導人們認識:在這些對于人至關重要的問題上,其實人是非常無知的,因此人們需要通過批判的研討去尋求什么是真正的正義和善,達到改造靈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
蘇格拉底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chǎn)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chǎn)士,幫助別人產(chǎn)生他們自己的思想?!八€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賜給雅典的禮物。神把他賜給雅典的目的,是要用這只牛虻來刺激這個國家,因為雅典好像一匹駿馬,但由于肥大懶惰變得遲鈍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緊緊地叮著它,隨時隨地責備它、勸說它,使它能從昏睡中驚醒而煥發(fā)出精神。
蘇格拉底把批評雅典看作神給他的神圣使命,這種使命感和由此而來的思考探索,便成為他生活與哲學實踐的宗旨。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會使許多人十分惱怒,要踩死這只牛虻,但神給自己的使命不可違,故冒死不辭。在此意義上,他自稱是針砭時弊的神圣牛虻。
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于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在當時被認為最有智慧的人。
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自己知道自己無知。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向他請教,蘇格拉底卻常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八Y論說:“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復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沒有什么價值的或者全無價值的,神并不是在說蘇格拉底,他僅僅是用我的名字作為說明,像是在說,人們啊,惟有像蘇格拉底那樣知道自己的智慧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八宰约旱臒o知而自豪,并認為人人都應承認自己的無知。
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zhàn),當過重裝步兵,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得頑強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戰(zhàn)斗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此外,他還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
最終據(jù)記載蘇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盡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槿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古希臘三賢之一柏拉圖
柏拉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他創(chuàng)造或發(fā)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都有蘇格拉底出場。
公元前427年柏拉圖出生,家世顯赫,此年即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爆發(fā)后4年,伯里克利死后第二年,蘇格拉底42歲(是年西西里萊翁蒂尼邦人高爾吉亞來雅典求援,告敘拉古入侵其邦)。
公元前423年4歲,阿里斯托芬《云》上演,蘇格拉底在場觀賞,當場現(xiàn)身示眾,態(tài)度自若。
公元前421年6歲,據(jù)說是《理想國》發(fā)生時間。
公元前420年7歲,進狄奧尼索斯學校,識字,聽荷馬等詩作。
公元前411年16歲,普羅塔哥拉被400人大會中人指控使人不信神,逃出雅典,在往西西里途中遇難(此前哲學家受迫害或驅逐、處死、或自愿放逐的還有阿那克薩哥拉,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409-403年估計到過騎兵執(zhí)勤,據(jù)說參加過3次戰(zhàn)役。
公元前408年高爾吉亞在第93屆奧林匹亞運動會上發(fā)表演說,呼吁雅典和斯巴達團結起來對付波斯。
公元前407年20歲跟隨蘇格拉底學習,此前曾向克拉底魯學習赫拉克利特哲學;向赫莫根尼學習巴門尼德哲學。據(jù)說曾想寫戲劇,給蘇格拉底看,被否定。
公元前405年敘拉古狄奧尼索斯推翻民主,建立僭主政權。
公元前404年23歲,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結束,雅典三十僭主,柏拉圖一度想從政,后失望。
公元前398年柏拉圖與其他蘇格拉底的弟子紛紛離開雅典到外地避風,到過西西里、意大利、埃及。
公元前392年35歲,在這前后,撰寫早期對話:在這一階段的觀點沒有超出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申辯篇》、《小希庇阿篇》、《查密迪斯篇》、《拉黑斯篇》、《李思篇》、《尤息弗羅篇》、《克里托篇》、《普羅泰戈拉篇》。
伊索克拉底在雅典辦學園,教演講術。
公元前390年出訪:畢達哥拉斯學派掌握的政權等。
公元前388年訪敘拉古狄奧尼索斯一世,結識其女婿狄翁(時狄翁20歲),與狄翁成為至交(此其間據(jù)說曾得罪僭主被賣作奴隸,由安尼舍里斯贖身)。
公元前387年40歲,回到雅典,開始個人講學,或說此年建立學院,此前后撰寫對話:《普羅塔哥拉》、《美諾》、《尤息德謨斯篇》。
又中期著作:發(fā)揮自己的觀點,制定出方法論,《裴德羅篇》、《高爾基亞篇》、《曼諾篇》、《尤息底莫斯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政治篇》、《巴門尼德篇》、《克拉底魯篇》。
公元前385年蘇格拉底案的平反:立蘇格拉底雕像。
公元前384年43歲,亞里士多德生,德謨斯提尼生。
公元前387年在雅典西北郊外的陶器區(qū)建立學園?!安欢畮缀螌W者勿入此門?!笆婪Q“柏拉圖學院“。
公元前376年高爾吉亞死。
公元前371年底比斯軍在伊巴密濃達指揮下,大敗斯巴達。
公元前370年德謨克利特死,據(jù)說柏拉圖曾想購其書付之一炬。
公元前367年60歲,將學園交歐多克索(即歐多克索斯)主持,自己帶弟子和友人第二次往敘拉古,當年老狄奧尼索斯(狄奧尼索斯一世)死,狄翁攝政,此時柏拉圖已聲名遠播希臘及以外。
亞里士多德來雅典學習(據(jù)說講善,僅剩亞里士多德一人聽)。
公元前366年狄奧尼索斯二世繼位,狄翁(狄奧尼索斯二世的姐夫)逃離,柏拉圖悵然離開敘拉古。
公元前363年64歲,第三次往敘拉古,被扣留,被逐。
公元前357年70歲,放棄政治活動,全力著述,晚期著作有:智者、政治家、斐里布、蒂邁歐篇。
公元前356年亞歷山大大帝出生。
公元前348年晚年最后的著作是:法律篇,伊璧諾米篇續(xù)篇,剛開篇即去世。
公元前347年春季(三月?)去世,遺囑對用于校舍的房產(chǎn),不許出售、轉讓。留下四家奴,釋放一奴隸,財產(chǎn)很少。
公元前344-343年狄奧尼索斯二世最后被推翻,亞里士多德任亞歷山大教師。
后期著作:體系完成時期《會飲篇》、《斐多篇》、《斐里布篇》、《理想國》、《蒂邁歐篇》、《克力錫亞斯篇》和《法律篇》。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
古希臘哲學家之一亞里士多德
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jīng)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tǒng),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
公元前384年,亞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這座城市是希臘的一個殖民地,與正在興起的馬其頓相鄰,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宮廷御醫(yī)。從他的家庭情況看,他屬于奴隸主階級中的中產(chǎn)階層。17歲時,他赴雅典在柏拉圖學園就讀達20年,直到柏拉圖去世后方才離開。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亞里士多德對生物學和實證科學饒有興趣;而在柏拉圖的影響下,他又對哲學推理發(fā)生了興趣。
他于公元前367年遷居到雅典,曾經(jīng)學過醫(yī)學,還在雅典柏拉圖學院學習過很多年。公元前366年雅典學院/亞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院學習,此后20年間亞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學院,直至老師柏拉圖去世。
從十八歲到三十八歲在雅典跟柏拉圖學習哲學的二十年,對亞里士多德來說是個很重要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一生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圖,這三代師徒都是哲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圖學園中,亞里士多德表現(xiàn)的很出色,柏拉圖稱他是“學園之靈”。但亞里士多德可不是個只崇拜權威,在學術上唯唯諾諾而沒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談玄理的老師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種圖書資料,勤奮鉆研,甚至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圖書室。
有記載說,柏拉圖曾諷刺他是一個書呆子。在學院期間,亞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師有了分歧。他曾經(jīng)隱喻的說過,智慧不會隨柏拉圖一起死亡。當柏拉圖到了晚年,他們師生間的分歧更大了,經(jīng)常發(fā)生爭吵。
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亞里士多德在雅典繼續(xù)呆了兩年。由于學園的新首腦比較贊同柏拉圖哲學中的數(shù)學傾向,令亞里士多德無法忍受,便離開了雅典。此后,他開始游歷各地。
離開學園后,亞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學友赫米阿斯的邀請訪問小亞細亞。赫米阿斯當時是小亞細亞沿岸的密細亞統(tǒng)治者。亞里士多德在那里還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動中被謀殺,亞里士多德不得不離開小亞細亞,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3年后,即公元前343年,亞里士多德又被馬其頓的國王腓力浦二世召喚回故鄉(xiāng),受國王腓力二世的聘請,擔任起當時年僅13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當時,亞里士多德四十二歲。根據(jù)古希臘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記載,亞里士多德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的教育。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亞里士多德也運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對亞歷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始終對科學事業(yè)非常關心,對知識十分尊重。但是,亞里士多德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政治觀點或許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觀是建筑在即將衰亡的希臘城邦的基礎上的,而亞歷山大大帝后來建立的中央集權帝國對希臘人來說無異是野蠻人的發(fā)明。
盡管自己的學生已經(jīng)貴為國王,亞里士多德并沒有一直留在國王身邊,他決定回到雅典,建立自己的學園,教授哲學。亞里士多德得非常重視教學方法,他反對刻板的教學方式,于是他經(jīng)常帶著學生在花園林蔭大道上一邊散步、一邊討論哲理,因此后人把亞里士多德學派稱作“逍遙學派”。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亞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學校。學園的名字亞里士多德出生地色雷斯以阿波羅神殿附近的殺狼者(呂刻俄斯)來命名。在此期間,亞里士多德邊講課,邊撰寫了多部哲學著作。亞里士多德講課時有一個習慣,邊講課,邊漫步于走廊和花園,正是因為如此,學園的哲學被稱為“逍遙的哲學”或者是“漫步的哲學”。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在這一期間也有很多,主要是關于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學和哲學,而使用的語言也要比柏拉圖的《對話錄》晦澀許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講課的筆記為基礎,有些甚至是他學生的課堂筆記。因此后人有人將亞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的第一個教科書作者。
亞歷山大去世后,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tǒng)治。由于和亞歷山大的關系,亞里士多德不得不因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到加而西斯避難。他的學園,則交給了狄奧弗拉斯圖掌管。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打敗了雅典、底比斯等國組成的反馬其頓的聯(lián)軍,從此稱霸希臘。次年,腓力召開全希臘會議,會議約定希臘各邦停止戰(zhàn)爭,建立永久同盟,由馬其頓擔任盟主。在會議上,腓力宣布,他將統(tǒng)帥希臘各邦聯(lián)軍,遠征波斯。至此,馬其頓實際上掌握了全希臘的軍政大權,希臘各邦已經(jīng)名存實亡,成為馬其頓的附庸。
腓力于公元前336年被刺身亡。他的兒子、年僅二十歲的亞歷山大即位為王。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和希臘各邦的聯(lián)軍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他打垮了號稱百萬的波斯大軍,接著摧毀了古老的波斯帝國。一個空前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其領土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南包埃及,北抵中亞——建立起來了。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故。這個憑著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大帝國,經(jīng)過混戰(zhàn),分裂成幾個獨立的王國。亞力山大大帝塑像就在這個時局動蕩的年代里,亞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即從亞歷山大出發(fā)遠征的前一年到亞歷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這段時間里,雖然馬其頓在軍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里的反馬其頓的潛力還是很大的。有些說法,說是亞里士多德自己動的手,因為他發(fā)現(xiàn)自己協(xié)助制造了一個禍害,但普魯塔克最多只肯說:“初時亞歷山大對亞里士多德評價極高,敬愛他超過其父……但最后幾年漸漸對他產(chǎn)生懷疑。他從未實際害及他,但其友誼已喪失原有之熱情與愛,顯見兩人已漸行疏遠?!?p> 亞里士多德亞來到雅典,可能肩負有說服雅典人服從馬其頓的政治使命。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優(yōu)待,除了在政治上的顯赫地位以外,他還得到了亞歷山大和各級馬其頓官僚大量的金錢、物資和土地資助。他所創(chuàng)辦的呂克昂學園,占有阿波羅呂克昂神廟附近廣大的運動場和園林地區(qū)。在學園里,有當時第一流的圖書館和動植物園等。他在這里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學派,這個學派的老師和學生們習慣在花園中邊散步邊討論問題,因而得名為“逍遙派”。亞歷山大為他的老師提供的研究費用,為八百金塔蘭(每塔蘭重合黃金六十磅)。亞歷山大還為他的老師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為亞里士多德收集動植物標本和其他資料。
一年之后,公元前322年,亞里士多德因身染重病離開人世,終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