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規(guī)矩,方員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鬃釉唬骸蓝?,仁與不仁而已矣?!┢涿裆?,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对姟吩疲骸箬b不遠,在夏后之世?!酥^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
倫:類,輩。人倫:人類。
盡:竭盡,這里指完全做到。君道:做君主的原則和道理。
暴:損害,殘害。甚:嚴(yán)重。
殷:指商王朝。商多次遷都,商王盤庚遷都到殷(在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后人因稱商為殷、殷商。鑒:鏡子。按:春秋以前的鏡子是在盆中盛水來照察人的形容。這個意思也寫作“監(jiān)”?!渡袝ぞ普a》:“人無于水監(jiān),當(dāng)于民監(jiān)?!币馑际钦f,在上位者不要只拿水當(dāng)做鏡子,更應(yīng)把民眾當(dāng)做鏡子,從民眾的反應(yīng)中看清楚自己執(zhí)政的問題所在?!盾髯印そ獗巍贰吧虦O(jiān)于夏桀”,“文王監(jiān)于殷紂”,是說歷史上賢明的君王如商湯和周文王,都是把前代的亡國之君如夏桀和商紂的教訓(xùn)作為鏡子。夏后:指禹建立的夏王朝。也稱夏后氏或夏氏。
孔子篤信歷史的力量。《論語·衛(wèi)靈公》記載孔子的話:“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笨鬃诱f他對人一般不加毀譽,是因為他相信歷史已經(jīng)在全社會形成了一定的價值判斷標(biāo)準(zhǔn),是非毀譽自有公論。比如在當(dāng)時,對禹、湯、文、武、周公莫不譽,對桀、紂、幽、厲莫不毀,便是明證。
儒生的理解:監(jiān)于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