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世家》·晉國霸業(yè)·公子重耳·潛龍勿用
晉獻公一代雄主,奠定了晉國后世的霸業(yè),如果一定要找晉獻公的問題,那就是愛上了驪姬這個女人,愛上也就罷了,有扶正之心,結(jié)果鼓舞了驪姬的愿望,引發(fā)了晉國史上的驪姬之亂。
晉獻公有兒子八個,除申生、夷吾、重耳外,其他五子沒有史料,想來德行不濟,史家那里不足掛齒。
驪姬之亂,太子申生不忍傷父獻公之愛,陷入投毒案,又無意申明自己蒙冤,自殺新城以表清白。
在史料提及的獻公三子,皆有賢行。
太子申生一派有里克擁護,夷吾一派有郤氏,重耳一派有狐趙之徒,各有勢力。
其中申生勢力最大,晉國實行軍政一體,主內(nèi)政者必有軍權(quán),太子申生常年領(lǐng)軍,里克也在軍中要職,得軍權(quán)者得天下。
可惜太子申生秉性柔懦,自殺身亡。
驪姬之亂,申生死,夷吾、重耳懼禍出奔。
驪姬恐,因譖二公子:“申生之藥胙,二公子知之?!倍勇勚?,恐,重耳走蒲,夷吾走屈,保其城,自備守。
晉獻公時期,為了杜絕公族亂政,盡遣群公子,提拔異姓功臣,這個政策極大鼓舞了晉國上下,一時蒸蒸日上。
但是晉獻公自己并沒有落實到底,雖然驅(qū)逐公族旁支,卻給夷吾、重耳筑城于蒲、屈。
獻公使士蔿為二公子筑蒲、屈城,弗就。夷吾以告公,公怒士蔿。士蔿謝曰:“邊城少寇,安用之?”退而歌曰:“狐裘蒙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卒就城。及申生死,二子亦歸保其城。
獻公重臣也感嘆,現(xiàn)在給了夷吾重耳地盤,一國三公子各有勢力,晉國未來恐怕多事。
很奇怪晉獻公自己究竟有什么想法,首先他有廢太子之心,這個就很嚴重,一定會引發(fā)政治動蕩,豈止如此,又給予夷吾、重耳兩公子各自地盤,難道晉獻公忘記了“曲沃代翼”的歷史教訓(xùn)?
太子廢立,獻公說了算,但起碼要削弱其他政治力量,把實權(quán)交給心目中的太子。
獻公雄主一生,這些都沒有做,頗為驚訝。
申生死,夷吾、重耳出奔。
獻公怒而伐之,伐屈,不能下,伐蒲,重耳奔翟,翟是重耳的母家。
獻公死后,晉國大亂,太子黨里克不滿驪姬之亂,喋血國都,誅殺驪姬母子三人,控制晉國大權(quán),考慮擁立哪一位公族繼任。
里克首先想到的是重耳,派人聯(lián)絡(luò),重耳拒絕。
重耳謝曰:“負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脩人子之禮侍喪,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p> 重耳真的不愿意返國即位嗎?非也。
太史公記載:
晉文公重耳,晉獻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賢士五人。
重耳十七歲的時候,晉國有名望的大臣追隨左右,自小好士,愛結(jié)交賢能之人。
你說這幫人跟著重耳干嘛?吃喝玩樂,游戲風(fēng)月嗎?
可沒有這么簡單,要說沒有政治上的野心沒人相信。
后來的事實證明,重耳即位后一系列光輝政績都是依仗這幫人出謀劃策,天下霸主的身邊可不是一幫紈绔子弟。
近二十年在外逃亡,風(fēng)雨飄搖,追隨重耳無怨無悔,可以說重耳的身邊是晉國的一批精英。
當有機會返國即位,重耳選擇的是拒絕,理由是什么呢?
我因為跟父親獻公有沖突,現(xiàn)在就是一個流亡的公子,而且父親死后也沒有盡喪禮,我哪有臉回國呀,對不起,請另立賢才。
理由非常充分。
但是你不要忘了,里克歸根結(jié)底是太子派系的人,當前晉國上下掌握在里克手里,尤其是軍權(quán)。
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誰繼任國君那也要看著里克的臉色來,等于被里克操縱,成為里克的傀儡。
貿(mào)然返國,風(fēng)險很大。
有人說,重耳似乎多慮,里克雖然是太子黨系,畢竟太子申生已死,擁立新君在所難免,如果當時聽從里克,返國執(zhí)政,又何苦在外流亡十幾年呢,似乎并不明智。
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是重耳不這么想,他的追隨者也不這么想,如果你返國,軍權(quán)政權(quán)在誰手里?
當然是里克,重耳派系的人有希望在重耳身邊輔佐嗎?
相信里克也不允許。
那么重耳豈不是孤家寡人了,何況里克誅殺驪姬母子,已經(jīng)有弒君之行,重耳即位又怎么處置里克呢?
選擇拒絕正見得重耳的冷靜。
重耳拒絕里克,于是里克聯(lián)絡(luò)夷吾。
夷吾同樣如重耳一般想法。
但是夷吾心動了,又不放心里克,怎么辦,只能找強大的外援。
秦穆公同意扶持夷吾返國,這時候夷吾下了血本,許諾割地謝秦,作為扶持自己返國的報償。
那么夷吾能這么做,為什么重耳沒有想到呢?
非也。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恒于斯,得國恒于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耙愿婢朔?,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
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于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顯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p> 事實上,秦穆公一直觀望晉國政局,獻公死后,曾經(jīng)派人私下接觸過重耳,從后來的發(fā)展看,這里面有秦穆公的試探意思,看看晉國有資格繼承的公子中,哪一個最賢能。
秦穆公的人暗示重耳,現(xiàn)在正是得到君權(quán)的機會,雖然現(xiàn)在服喪,畢竟國家需要君主來領(lǐng)導(dǎo),你要有想法的話,機不可失。
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
重耳跟自己人商量一番后,辭掉了秦穆公的美意。
理由仍然是不能盡喪禮,不敢有他志。
秦穆公從重耳的行動得出自己的看法:重耳是個賢才,有仁心,講究禮,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秦穆公對重耳很是贊賞。
但是另一面,秦國內(nèi)部也進行過討論,核心問題是,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晉國?
扶持重耳的話,大家都看到了,重耳并沒有積極靠攏我們,而且也沒有表現(xiàn)出爭權(quán)的意向,其心不可測,他要返國執(zhí)政,一定成為秦國的最強對手。
這可不是秦國所希望的,一個平庸的晉君,一個弱的晉國才是我們要的。
秦穆公最終選擇了夷吾,也許是夷吾給的報答太豐厚了,割讓許多地盤,秦穆公也實在難以拒絕。
但是他看到了一個不同凡響的公子重耳。
重耳的選擇是正確的,夷吾返國,忌憚并誅殺里克一黨,引發(fā)國內(nèi)局勢嘩然,雖然肅清太子派系,但也付出了背信棄義的代價,與秦交惡,更是聲譽掃地。
即便換作重耳,國內(nèi)局勢也難以控制,重耳一拒里克,再拒秦,就是意識到非其時也。
易曰潛龍勿用。
就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