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世家》·內(nèi)斗·若敖與楚王
楚國史上真正的崛起似乎要歸于楚莊王,畢竟楚莊王被列入春秋五霸?;仡^看,楚武王、楚文王為楚國的發(fā)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chǔ),到了楚成王,開始插手中原,“以觀中國之政”,且在實質(zhì)上具有了霸主的威嚴,算是達成了楚人一直以來的夙愿。
楚成王以后,整個春秋時期進入了漫長的晉楚爭霸。齊國自桓公以后,霸主氣象不再,但仍不失為大國,秦國穆公時期,征服西戎,但不能東進,就是因為東面有一個強大的晉國,南楚強勢崛起,無奈遇到了大BUG晉文公,200年間,晉楚爭雄,晉國始終占據(jù)上風,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原文化與西秦文化與南楚文化存在差異,中原各國雖然也依據(jù)國際局勢選擇歸服楚,一旦有了足以稱雄的中原國,則會馬上依附過來,至少在文化上有其共同點。晉國兼具中原文化與戎夷文化,不能算是徹底的中原文明國。
細看晉楚爭霸的那些年,他們有著非常相似之處,國內(nèi)政治團結(jié)無分裂,則霸天下,如果派系沖突劇烈,則失霸,晉國如此,楚國也是如此。晉國的問題在于國內(nèi)六卿政治勢力,楚國的問題在于若敖氏與王室的較勁。楚成王時,應(yīng)該是考慮到了內(nèi)部若敖對王室的威脅,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楚成王進一步向北決戰(zhàn)晉國,致使城濮之戰(zhàn)后拱手把霸主送給了晉文公。
當然,楚國的興盛崛起也有賴于若敖氏的鼎力輔佐,正如晉國的強盛是六卿悉心奮斗的結(jié)果,但同時,六卿的反噬也給晉國造成了巨大的麻煩,楚國也是這樣,若敖氏逐漸發(fā)展起來,成為可以與王室抗衡的政治勢力。不同的是,晉國在于卿相與君的權(quán)力之爭,而楚國屬于大宗與小宗之爭。譬如晉國史上曲沃代翼,實際就是小宗滅大宗的過程。楚國王室擔憂這點,采取了一些措施打壓若敖氏,拒絕被若敖氏小宗取代王室的大宗。這個矛盾逐漸在楚成王時開始顯現(xiàn)。最突出的表現(xiàn)在城濮之戰(zhàn)。
若敖氏是楚國王室的一個分支,若敖氏的真正興旺離不開斗谷于菟,就是楚文王的私生子,那個被老虎喂養(yǎng)過的楚國令尹子文。斗谷于菟便是若敖氏的杰出代表,他可以說為了國家奉獻了全部。楚成王即位,年幼,軍政大權(quán)掌握在叔叔子元手里。這個子元是楚文王的親弟弟,他最后的失敗在于愛上了文王的女人息媯,最后被息媯與若敖氏聯(lián)合鏟除。這次事件稱為子元之亂。
但是這個事件似乎拉開了若敖氏與王室斗爭的序幕。不排除息媯有搞亂楚王室的私心,畢竟她嫁給楚文王是極不情愿的,是一個剛烈的女人,雖然她為楚文王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是楚成王。但是對息國的滅亡內(nèi)心中存有甚深的情懷。子元在楚國經(jīng)營這么多年,且屬于王室親族,居然被若敖氏打敗,真的沒有問題嗎?至少可以看出若敖氏的力量在逐漸壯大。斗谷于菟在這次事件中成功上位擔任楚國令尹,自此以后,楚國到楚莊王時,經(jīng)過三代成王、穆王、莊王,前后11位令尹,若敖氏就有8個,若敖氏在楚國政局上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斗谷于菟是楚國若敖氏壯大的先驅(qū),他對楚國的貢獻,在楚國的影響非常大。相信楚成王不會不忌憚這一點,而且若敖氏有他們自己的軍隊,王室與若敖一致,國內(nèi)太平,如果出現(xiàn)分歧,楚王不會感覺不到冷冷的寒意。
斗谷于菟,令尹子文年老告退舉薦了成得臣,即子玉。這個時期,楚國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另一家族蔿氏,蔿氏反對子玉行令尹職務(wù),但是楚成王還是遵從了子文的意見,畢竟國內(nèi)若敖氏的勢力太大。但這讓楚成王看到了對若敖氏制衡的選擇。他開始有了削弱若敖氏的想法,城濮之戰(zhàn)就在這個時候爆發(fā)了。結(jié)果子玉剛強逞勇兵敗。城濮之戰(zhàn),參與的楚國力量主要是若敖氏,明顯看出成王對子玉的不滿,面對齊秦晉三大強國,成王明知必敗,在子玉要與晉國決戰(zhàn)的當兒,成王沒有增援,子玉沒辦法,只能組織若敖一族加入進去。城濮之戰(zhàn)的失敗事實上對楚國沒有多少影響,不過失去了中原霸主而已,就算楚成王傾國之力戰(zhàn)齊秦晉,也難有勝算。但是楚成王的巨大收獲卻是若敖氏被削弱了。子玉兵敗,推薦的子文也不堪其辱,抑郁發(fā)病而死,這下若敖的兩大巨頭同時淪落,對楚王室可以說是一大利好。
之后楚成王嘗試使用蔿氏家族,但是蔿氏太薄弱,若傲氏在楚國盤根錯節(jié)不能撼動,蔿氏在與若敖的斗爭中失敗,權(quán)力又重新回到若敖族,直到楚莊王時,爆發(fā)了若敖氏與楚王的正面決戰(zhàn),而莊王隱忍多年,一舉制勝,使得楚國王室得到了加強,之后北進中原,問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