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家》·烈侯·魏伐中山
襄子卒,浣立,是為獻侯。襄子弟桓子逐獻侯,自立于代,一年卒。國人殺其子而復(fù)迎立獻侯。中山武公初立。獻侯卒,子烈侯籍立。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擊守之。
趙襄子臨死將趙氏的大權(quán)移交給伯魯一脈,畢竟當初伯魯也是太子的身份,固然趙簡子廢嫡立庶看重了趙襄子的才干,從趙襄子的角度說,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始終有一種以庶出上位的不安。有人說趙襄子的上位是一個陰謀,并不為真實。他并沒有將自己的后代扶持為繼承者,而是很大度的讓給了伯魯?shù)膶O子。這也見得趙襄子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彌補伯魯一脈的怨言,同時消弭潛在的政治動蕩。
實際上在趙國的國人心目中,還是對伯魯被廢存著一些糾葛,這種心理不可能不在伯魯后世中發(fā)酵,也可以說趙襄子是明智的,盡量在自己的一生中劃一個完美的句號。當然,襄子的弟弟桓子做過一些抗爭,最終失敗了。復(fù)迎立獻侯。獻侯卒,子烈侯籍立。自此后,趙氏伯魯這一支回歸正統(tǒng)。從中也看出嫡長子繼承制至少在趙襄子那里是合法的,合乎禮法。他用自己的選擇來表達非常時期的非常選擇不可以做為常態(tài)。
韓魏趙三家相繼獨立,這個時候已經(jīng)作為事實上的獨立存在了,天下出現(xiàn)了新的格局。中國歷史上的春秋階段結(jié)束了。各國相繼步入了變革的時期,其中魏國率先崛起,尤其是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李悝的變革走在了天下各國的前面,這也使得魏國在戰(zhàn)國初期勃然而起,所以魏國也曾作為戰(zhàn)國初霸的形象出現(xiàn)。魏國不僅有李悝,還有西門豹。一系列新的改革讓魏國軍事變得強大。這個期間魏國也對外進行軍事活動,發(fā)動了對西秦的擴張,占領(lǐng)了河西之地。魏國在三晉中最為強大。
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擊守之。
說起中山,自然聯(lián)想到后來趙武靈王的誓言,務(wù)必拿下中山,可見中山對趙國的重要性。中山的地理位置與趙國毗鄰,可以說被趙國四面包圍,只有東北的部分區(qū)域接壤燕國。烈侯元年的時候,魏文侯討伐中山。非常奇怪,中山距離魏國千里之遙,且在趙國的環(huán)抱之內(nèi),為什么魏文侯興師動眾去伐中山呢,即便打下了中山又如何去治理?
趙國對中山的態(tài)度怎么樣呢?實話說趙國也有囊括中山的想法,可惜實力上太弱,打來打去打不贏就算了。魏國那里站出來說,大家兄弟,中山國你拿不下來,我來幫你打。魏國出兵中山必須要借道趙國,趙國不可能不擔憂,大家都知道晉國史上著名的假途滅虢的故事。趙國上下有的認為魏國要穿越趙國去打中山,顯得趙國太狼狽了,也有的說,也是好事,中山是塊硬骨頭,既然魏國要打,就讓他打去,我們盡可以作壁上觀,讓他們互相傷害去吧。
這一打打了三年之久,算是把中山拿下了。使太子擊守之。中山倒是拿下了,治理成了問題,也等于你的中山被趙國包圍,趙魏關(guān)系好還可以,一旦關(guān)系惡化,中山是誰的都很難說,何況趙國沒有理由去為了魏國替你管理中山。中山的土人都是些草原民族,難管理,到了后來魏國實在難以顧及中山,中山慢慢的復(fù)國了。
當時來看,魏國討伐中山是一次魯莽的軍事行動,除了找趙國面前炫耀了一把之外,沒有什么用,白白的損耗了國力,魏伐中山是一次極其不理智的行為,給趙國換來了崛起的時間,有魏國的力量壓制著中山,趙國可以高高興興的進行國內(nèi)改革。魏國真是趙國的好兄弟。直到趙武靈王的時候,趙國將目光投向中山,拿下中山,趙國便不再有后顧之憂,且國土面積得到擴張,實力大增,趙武靈王悍然表示“雖驅(qū)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趙國兼并中山是一個大的國家戰(zhàn)略,魏國現(xiàn)在去討伐中山完全是吃飽了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