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喜歡楊絳先生的一段話:如果別人說你兩句,你就受不了了,被干擾得吃不好,睡不好,那你得多脆弱啊!何必計較呢?在烏鴉的世界里,天鵝也有罪。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所以不必過分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更沒必要因他人的評價而改變自己。人生是一張單程車票,我們需要做的是,摒棄雜念,做好自己,不和重要的人計較不重要的事,不和不重要的人計較重要的事。思想不在一個高度,尊重就好;三觀不在一個層次,微笑就好。
其實,我真的經(jīng)常引用楊絳先生的話,楊絳,豐子愷,王國維,季羨林,汪曾祺,弘一法師……等等等等文學大家,貌似都有一個通處,世界真的是自己的,與別人無關。而且,都是在經(jīng)歷人生的艱難困苦后,吃了那么多那么多的委屈,卻仍然相信或者是倡導人類要有愛,要溫暖,要善良。
到底怎么做到的呢?又是歷經(jīng)什么而做到的??知道和做到就像羅翔老師所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管怎么說,至少在每一次的選擇時,守護好自己的一顆心。
想一想,如果我們少了這樣一群錚錚鐵骨的人,中華民族是不是也無法建立?因為給你點好處,你就跑了,威逼利誘,威逼堅持不下來也就算了,利誘也沒守住,多可怕的現(xiàn)象!自古多世態(tài)炎涼,可是自古至今,中華民族還在,那就證明,有的人是身體力行的在努力成為一個君子。哪怕沒遇到,不代表沒有。若沒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這么個思路一開,我好像就好些了。也理解了世態(tài)自古如此,也明知道人情如紙張張薄,但是,總有一些人,在熱氣騰騰的活著,努力活出了一道中國脊梁。
打個比方,我現(xiàn)在去醫(yī)院多少有些釋然,不生氣了。每個護士不一樣,每個守門不一樣,每個大夫不一樣,每個人的回答不一樣,好比說我今天要做個檢查,具體哪個屋做,畢竟檢查項不同,科室不同。進門,一堆人,問完,往里走,再問,看見醫(yī)院制服的就是問。回答的比較集中的就對了,大概率答案,把錯誤的刪除。我也大致想通了他們的不耐煩,他們就在醫(yī)院工作,哪個地方向左哪個地方向右,就連胡同他們都門清,多年下來,他們就默認為來的人也應該知道,同理心喪失。所以當我這么問,下一個人也問,再一個人也問……問的有可能還是同一個問題,每天如此,瘋不瘋?如果沒瘋,那是你遇到了一個內(nèi)心強大的人,他忍下來并吸收的挺好,升華了。但大部分都是做不到,主動詢問算好的,愛搭不惜理才是常態(tài)。
工作麻痹癥,在一個崗位很多很多年,就好像時間停止了。網(wǎng)上前一陣子不是說,你是把一年活成365天,還是一天重復365次?其實我覺得這樣導向并不好,很多人都是一天重復365次,有什么錯?若是沒這些重復了365次的人,能培養(yǎng)出幾個一年活那么多次的孩子。
工廠里計件的,工地里搬磚的,大街上掃地的,穿梭于市區(qū)里送快遞送外賣的,就連司機,那也有開一輩子車的。怎么就不能重復?普通人,就是要在細微小事里找到快樂的東西。
我覺得不丟人啊,通過自己的勞動賺取報酬,分什么高低呢,只能說是行業(yè)需求不同。你像未來若是沒人干環(huán)衛(wèi),那就得漲工資換取年輕勞動力。高端人才,那僅限于那些高端產(chǎn)業(yè)。普通大眾,我們就得在一些小事上琢磨樂趣,不然日子怎么過啊。本來就是苦不堪言,入不敷出,日子緊緊巴巴,每天若還是在嘲笑別人和被嘲笑之中度過,那得多苦?。?p> 人生不過3萬多,去掉睡覺休息,人與人相處的時間很短暫,不要讓這個短暫變成丑陋的。如果是美好的,笑呵呵的,那一天重復365次,我覺得一點都不痛苦,反而很歡樂。
所以啊,善待他人,能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圍內(nèi),幫助一下,如果幫不了,至少,言語上沒有過激之詞,口吐芬芳。總有人在做無名英雄,沒天翻地覆,沒有到處宣揚,而是每天都在努力做一個好人,做著微不足道的一件件小事,做一個哪怕自己承受了特別多的委屈卻還是對人類感恩的人。默默地承受,然后將善良傳遞。你,或許別人看不見你,但你就是一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