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都市

環(huán)球挖寶

第五十四章 炒肝和鹵煮

環(huán)球挖寶 不說話裝高手 2085 2020-12-07 11:00:00

  陳大中道:“放神像,總有所求吧。我知道港城那邊的道上的人,或者演藝圈的人,很多都拜關公,求保佑。”

  韓舟點點頭。

  陳大中說的沒錯。在港城,黑白兩道,都拜關公。

  《關圣帝君覺世真經(jīng)》中說“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jié)義之事,方于人道無愧,可立身于天地之間?!标P公一生忠義仁勇,誠信名冠天下,關公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精神。

  在宗族文化濃厚的東南沿海地區(qū),關公備受崇拜。

  隨著廣東人和福建人的腳步,這種文化更是傳遍了全世界。的唐人街。

  香港白道拜關公,不僅是一種傳統(tǒng),更演變成一種心理上的慰藉。心理專家分析,警隊如果放棄拜關帝,可能會令一向有供奉習慣的警員感覺不舒服:“就好像每人身上習慣帶部手機電話,突然沒有了,心理上會有不安的感覺。”

  而黑道,則是因為團隊行動必須遵循江湖道義,“盜亦有道”,身為利益共同體,更需要做人的底線,而忠孝仁義恰恰就是這一底線的基本要求。同時關老爺還是財神,有招財?shù)脑⒁?,所以黑幫拜關老爺也成了傳統(tǒng)。

  因為古惑仔系列而被國人所熟知的著名演員,烏鴉哥張耀揚,當年在拍《只手遮天》的時候,因為要高度還原歷史場景,導演決定把砸關公像的細節(jié)著重拿出來演繹。

  砸關公像的演員就是張耀揚。這也讓他陷入兩難境地。因為關公代表了忠勇與仁義的極致,是千年來民間百姓崇拜的武圣人。

  張耀揚這樣的半個道上的人,認為不尊重關公是要倒一輩子霉的。

  他無論如何過不了心理那道關。

  于是導演想要花錢解決,包了一個6.66w的紅包塞給張耀揚,算是對他表演這種褻瀆武圣人行為的補償。

  但是對張耀揚而言,收了錢之后再砸關公像,這不就是見利忘義么?比單純地砸關公像更惡劣。

  張耀揚完全不能接受。

  但不砸只能辭演,這部戲正在收尾,這樣做更是不仁不義的行為。

  小報消息傳聞,當時記得沒辦法的張耀揚只得通過拋硬幣進行決擇。結果硬幣被拋出去后落在地上,蹦噠了幾下竟?jié)L到了一條裂縫中卡住了。看來老天爺也不愿幫他選擇了。

  張耀揚有些手足無措,不過還是導演主意多:他讓張耀揚砸完關公像后重塑關公金身,戒肉戒酒以表謝罪。

  張耀揚同意了,拍攝的時候心一狠,把關公雕像猛的拋了出去,一遍就過了。

  事后,張耀揚重塑了一座金身關公像,齋戒一個月,不沾酒肉葷腥。

  當然導演給的紅包他也堅決不收,當這部戲后殺青后,劇組還在片場燒了七天香,也是向關圣人賠罪。

  這才把事情比較圓滿地解決了。

  這也反應了中國人骨子里的一種心理。

  神明可以不信,不能不敬。

  尤其是關帝、觀世音菩薩等佛道界的廣受民眾認可的善神。心里總有一份敬重在。年紀小可能還會說些那啥的話,年紀越大反而越尊敬了。

  韓舟道:“我想‘請’個有底蘊的關帝神像,坐鎮(zhèn)我的私人博物館,老陳你這邊有沒有門路?!?p>  得說“請”,不能說“買”,性質不一樣。

  陳大中道:“我?guī)湍銌枂柊?,有消息了再?lián)系你。“

  韓舟道:”好的。“

  ……

  第二天,韓舟坐飛機回到了京城。

  收到杜子圓消息。

  老杜:老韓,兩天后,我來京城,給你做個匯報。匯報下關于國內本土豬種的基本情況。

  開心的小跳蛙:行,等你。

  韓舟沒有直接回家。

  先到路邊吃了個晚飯。

  吃的是什么呢。

  一兒些兒個兒老兒北兒京兒傳兒統(tǒng)兒小兒吃兒。

  炒肝。老BJ特色傳統(tǒng)小吃之一。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

  炒肝雖然叫炒肝,但材料其實是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占1/3。

  那為啥要叫炒肝,而不是炒肥腸呢?這就要從炒肝的起源說起。

  清朝同治年間,前門鮮魚口胡同的會仙居。

  會仙居的劉氏兄弟哥仨,起先經(jīng)營白水雜碎,但時間一長買賣并不景氣;哥仨商量著如何改進白水雜碎的做法。恰好當時《BJ新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常常光顧BJ小吃店,與劉氏兄弟很熟,知道他們的想法后,便給他們出主意:你們把白水雜碎的心肺去掉,加上醬色后勾芡,名字可不能叫燴肥腸,就叫炒肝,這樣或許能吸引人。如果有人問為什么叫炒肝,你們就說肝炒過。

  很難體現(xiàn)老BJ人的精巧構思和包裝手段。

  韓舟吃了口炒肝里的大腸,肥肥的,有嚼勁,有葷勁,挺好吃。

  肥腸這東西吃過的人都說好,不吃的人一輩子也不敢吃,可惜。

  外國人從小不吃肥腸,長大了來中國也就不敢吃。雞爪也是這樣,多好吃的食物,浸在肉蟹煲的湯汁里真是又香又糯,一輩子不吃太可惜了。

  又品嘗鹵煮。也是BJ一道著名的地方傳統(tǒng)小吃,各種下水內臟的大雜燴。

  它是將火燒、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買一碗主食,副食和熱湯都有了。

  鹵煮起源于BJ城南的南橫街。據(jù)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jīng)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鹵煮火燒。地道的BJ人估計沒幾個不知道鹵煮火燒的。

  熱騰騰一碗鹵煮,火燒、豆腐、肺頭都吸足了湯汁,小腸酥軟味厚而不膩。

  韓舟又要了一份米飯。

  就著鹵煮和炒肝吃,特別下飯。

  其實,這些用豬下水做的所謂的”傳統(tǒng)小吃“,在舊時代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廉價食物。

  誰吃得起肉愿意去吃豬下水呢?大腸也就算了,豬肺、豬小腸這些真沒幾個人愿意吃。

  但畢竟底層人才是多數(shù),等到天地改換,人民翻身當主人了,對這些底層食物的味覺記憶也就保留了下來。

  加上首都的地位和富裕程度,這些被老BJ視為身份認同、兒時記憶的食物,更是一躍成為”著名傳統(tǒng)小吃“了。

  不吃,你就不地道。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