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工匠們受慣了軍隊的欺負,在軍官面前都很拘謹,始終不敢坐下來,就隔著呂兵老遠在帳內(nèi)圍站著。
呂兵勸過兩次也就隨他們?nèi)チ?,任何習慣都不是在短時間內(nèi)養(yǎng)成的,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改掉。
他得抓緊時間聊正事。
呂兵先跟他們聊了會弩的問題,收集了工匠們的一些建議,又試著問了下大型床弩的制作可能性,其中的技術障礙在哪里……
總的來說,呂兵只提供思考方向,具體制作的問題則由這些工匠們?nèi)タ紤]。
為了鼓勵工匠們踴躍回答問題,他還親自執(zhí)筆,凡有工匠提出建議,便在紙上記錄下來,哪怕是一些無用的廢話。以此顯示他們的建議得到了重視。
工匠們對呂兵的大膽想象很是震驚,但還是盡可能地順著呂兵提供的方向思考,談到了具體制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
呂兵并沒有在弩的問題上過多糾結。
他之所以先從弩談起,無非是放松這些工匠們的警惕性,同時通過攀談拉近彼此的關系。
他真正要談的是接下來的兩個問題。
首先,是士卒們的近戰(zhàn)武器。
唐代的弩弓一般只是士卒的副武器,很少有成建制的弩弓隊。畢竟單兵使用的弩往往威力有限,而過慢的射速又嚴重限制了它的發(fā)揮,要不是弓箭手培養(yǎng)起來太費勁,弩只會做為一種守城的大型器械存在,壓根就不會給士卒配備。
和弩弓搭配的近戰(zhàn)武器往往是橫刀和陌刀,而陌刀是屬于很金貴的那種,制作繁瑣、工藝要求高、且損耗嚴重,一般的軍隊,既配不起、也養(yǎng)不起。
歸義都給弩弓隊配的是橫刀,但呂兵對這種近戰(zhàn)劈砍武器并不滿意,最主要的原因是刀手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培養(yǎng),尤其是團隊協(xié)同作戰(zhàn)。
他的弩弓隊顯然不滿足這個條件,包括呂兵本人也不會使這類大砍刀。
而且面對身披鐵甲的敵人時,橫刀能發(fā)揮的作用也有限。
除非刀鋒足夠堅硬且鋒利,或把刀打造得十分厚重。
但前者脫離了當時的金屬冶煉水平,后者無法實用……
呂兵負責將問題拋出,由這些工匠們?nèi)ヌ接憽?p> 這些工匠也沒有讓呂兵失望,尤其是裴仲一,他雖然極少親臨戰(zhàn)場,但卻對當時的防御和進攻型武器十分了解,主導著大家的討論方向。
他們首先排除了長槍。
據(jù)他們計算,當敵人進入到二十步的距離后,是放下弩更換兵器的最佳時間,而此時再拿起長槍來抵御,已經(jīng)錯過了結陣的時機。
其次又排除了所有劈砍類武器,因為呂兵假設的情況是敵人有鎧甲,用刀劍類劈砍武器收效甚微。
最后,他們大多數(shù)都提到了骨朵。
骨朵屬于鈍器。
和戰(zhàn)斧既可以作為鈍器打砸、又可以作為銳器劈砍不同,骨朵則是純鈍器,純憑砸或擂來造成傷害,反而更輕便實用,而且骨朵能格擋的防御功能也優(yōu)于戰(zhàn)斧。
和各類錘、瓜等純鈍器比較起來,骨朵勝在靈活方便,對使用者的要求極低,況且骨朵頂端的鐵蒺黎具有更好的破防效果。
在工匠們探討的過程中,呂兵一直安靜地旁聽著,等他們得出結論,再點頭表示同意。
見呂兵采取了他們的建議,工匠們大受感召,很是積極。
要知道,一位軍爺肯虛心聽取并接納他們的意見,這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是絕少發(fā)生的;即便有,那位軍爺也會答應得極其委婉,并最終把功勞歸到他的虛心納諫上。
立即就有人大談起他制作骨朵的經(jīng)驗,也有人當即就開始在地上畫出骨朵的制作模型,恨不得立即開工……
畢竟他們已經(jīng)領了呂兵的賞賜,正卯著勁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呂兵待大家稍稍冷靜些后,又提出了一個新觀點,既然是近戰(zhàn)類武器,又要考慮破防效果,為何不考慮以“刺”作為主要擊殺手段的武器呢?
因為刺永遠是最快速接近敵人軀干的攻擊動作,而且刺集攻擊力于一點,也最容易擊穿護甲。
工匠們卻集體陷入到了安靜狀態(tài),因為他們都是鐵器方面的行家,知道呂兵說的很有道理,可令人困惑的是,為什么人們都致力于開發(fā)各類劈、砍、砸、削的兵器,卻為何忽略了刺殺類兵器呢?
難道僅僅是思維和慣性上的局限嗎?
他們還真想了一陣才找到原因。
裴仲一代工匠們回答呂兵,要想通過刺來擊穿敵人的鎧甲,兵器的尖端必須足夠鋒利,且又不能太厚實,這就導致這類兵器很容易折斷,也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不過裴仲一也表示,如果呂兵定要制作刺殺類兵器也并非不可以,做成短槍就行了,當雙方貼身肉搏的時候,專挑對方鎧甲的縫隙處刺進去。
只是短槍的穿透效果可能不是太好。
呂兵想要的不是短槍,而是三棱刺。
他簡單勾勒出一把三棱刺的草圖,問工匠們能否制出?
在大家商量具體工藝的時候,呂兵講出了三棱刺的優(yōu)點:“一、不易折斷。它由三塊棱片夾成,足夠穩(wěn)固、堅硬,且從棱尖到棱柄逐漸變大體形,可以極大減小刺入的阻力,既方便刺入人的身體,也保證它輕易不會折斷;二、殺傷力大。三塊棱片夾成的空間就是三道天然的血槽,凡被此兵器所傷,身體內(nèi)大量血液瞬間傾灑一空,即便當場不死,過后也絕對活不過來?!?p> 即便在現(xiàn)代戰(zhàn)場上,被三棱刺放出一管血的人,如果不及時醫(yī)治都極容易導致死亡,更何況在沒有消炎藥的古代戰(zhàn)場。
工匠們顯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當聽完呂兵講述三棱刺的恐怖殺傷力后,有幾個膽小的工匠當時就不由自主地抖動了一下。
或許正是看見了部分工匠的反應,呂兵本打算講的第二件事沒有接著說下去。
因為這些工匠的反應告訴他,即便是一把小小的三棱刺,放在這個時代里也是大殺器的存在……這超出了呂兵的預估。
再考慮到三棱刺在這個時代里的真實威力,也應該被納入絕密武器一類了,需要絕對的保密,更何況他原準備講述的燧發(fā)長槍。
所以,還是得再等等,等他能完全控制住這批工匠后,再放手讓他們?nèi)パ兄啤?p> 在呂兵考慮問題的同時,裴仲一也匯報了他們商量出來的結果,三棱刺完全可以制造,不過得給他們一段時間,讓他們先提升冶煉的工藝,找到最適合制作的材質(zhì)。
一晚上的商討也算是有了一個結果,弩弓隊的近戰(zhàn)武器可以加配骨朵和三棱刺,骨朵可以立即趕制,三棱刺得稍等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