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那味兒,舒坦
在燕京吃早點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搭配習慣,那就是吃炒肝一定要配包子,喝豆汁兒要有焦圈咸菜,豆腐腦必須要點上糖油餅。
杜悠然來到增盛魁小吃店所在胡同的時候,近90年的店面果然名不虛傳,遠遠的就看見很長的隊伍在哪里排著。
哪怕,現(xiàn)在已經到了上班的點,也有很多的上班族在哪里排隊,但是更多的是拿著盆和鍋的大爺大媽們。
從外面看這家店,不大。
可以很肯定的說這就是一家蒼蠅小館,毫不起眼的門頭,店里面的裝修更是能簡則簡,一點也不講究。
可是就是這樣的店,里面坐的滿滿的,外面站著烏泱泱的隊伍,你就一點也不會這是一個簡單的小館了,而是一家大隱與市的美食店。
杜悠然也加入了這長長等著吃的隊伍,不過畢竟是小吃店,同時還有很多人是打回家吃的,所以杜悠然并沒有等太長的時間便輪到他了。
杜悠然一進門就看見店里才7張桌子,每張桌子都擺放著來這里吃早點必點的糖油餅和豆腐腦。
店里除了糖油餅和豆腐腦,還有燒餅、門丁肉餅、牛羊肉包子、爆肚、筋頭巴腦、麻豆腐等各種美食小吃。
不過,像爆肚什么的中午才上。
桌上擺有免費的辣椒油、小咸菜,可以按個人口味選擇搭配。
杜悠然點了一碗豆腐腦,兩個糖油餅,兩個牛肉火燒。
端上點好的餐食,杜悠然找了一個位子直接坐好,拿起一個湯匙,舀了滿滿的。
送入口中,“的確不錯?!倍庞迫稽c了點頭,又舀了一湯匙吃了起來。
豆腐腦兒下料特別足,黃花兒、木耳、雞蛋、香菇、肉沫兒,鹵兒把豆腐包裹的特別均勻,豆腐也是軟嫩細滑,豆腐味兒很重。
今天的天氣不錯,杜悠然在這里開心的吃著早點,準備下一個美食地點的打卡,完全沒有想到李惠美從H國而來請他赴H國。
杜悠然吃完豆腐腦兒,擦了擦嘴,摸了一下還是扁平的肚子,開心。
出了門,杜悠然45°抬頭看了看天空,快九點的樣子。
下一個打卡點是西四包子鋪。
這時候出發(fā),等過去的時候差不多正好能趕上第一籠。
完美。
西四包子鋪在燕京開了很多家,但是在西什庫大街的這家店應該是最好吃的一家了。
店鋪的位置其實有點難找,尤其是第一次來的人更是如此。
包子鋪隱藏在一家超市里面的美食廣場,同時還有什么燒餅夾肘子、油茶、茶湯等等各樣的美食。
當杜悠然來的時候,其實已經有點晚了,已經是又排著長隊了,燕京就這點不好,人太多。
搶食的自然也就多了。
杜悠然看見旁邊有幾個人以及等不及了先點了一碗炒肝在那里吸溜的吃著。
不過,杜悠然沒有這樣選擇,而是先順著隊伍,來到點餐這里。
“師傅,半斤包子,一個大碗炒肝。”杜悠然直接和點餐師傅說道。
想多點?不行!限購每人只能點半斤。
“好勒。”
點餐的師傅麻溜的收錢打票,把票據遞給杜悠然后就直接的問下一位食客:“您點多少?”
杜悠然收好票據,也沒有在這里等,直接往旁邊的幾家店走去。
不一會,杜悠然手中端著一碗茶湯、一碗油茶還有兩個燒餅夾肘子回到西四包子鋪這邊。
一邊吃著,一邊等著。
不一會杜悠然點的食物便一一進入他的肚子了。
杜悠然又摸了摸自己的肚子,還是那樣的扁平,真好!
如果說杜悠然對食爺出現(xiàn)以后最滿意的估計就是這個吃貨福音—三倍食量。
“45號?!?p> 終于輪到他了,拿好票據來到取餐口,把票遞給裝盤的師傅。
“給,師傅。”
直見那個師傅動作迅捷的把包子一個個的用一個夾子,一一夾到一個白瓷盤中,在夾的過程中,用眼見就能發(fā)現(xiàn)這包子皮真薄。
很快,師傅就把一斤的包子壘在一起,遞給杜悠然。
“謝謝?!?p> 杜悠然道了一聲謝,拿著另一半的票據,來到離點餐口附近的取炒肝。
炒肝,對于燕京人來說,就是一碗誘惑的“小心肝兒”。
炒肝其實就是用水煮出來的,但這個“炒”字代表的不是傳統(tǒng)意義的炒。
炒肝是水煮、勾芡做出來的,可不是字面上在鍋里加油翻炒出來的菜品。
不光炒肝不是“炒”出來的而且這碗炒肝里面的主料也不是肝,而是腸。
一碗好的炒肝要顏色醬紅、肝香腸肥、蒜香撲鼻、稀稠得當、不坨不澥。
先用文火把腸子煮透,肥美不跑油,煮爛后切成半寸長的腸叫做“頂針段”。
再將切好的腸跟中藥和小料放進烹飪好的口蘑湯。
再把生肝放進去,而豬肝也要洗干凈,用刀斜片成“柳葉片”。
立馬開始勾芡。
等芡勾得稀稠適中的時候再灑上蒜泥,而蒜泥更要搗碎,講究“吃蒜不見蒜”。
最后一定要記得,在燕京不是吃吃炒肝,而是喝炒肝。
在以前是絕對不能用勺吃的,用勺一攪合炒肝就澥了,沒法喝了。
所以好這口兒的老燕京人得溜著碗邊喝,不用勺,“忒兒嘍”著喝。喝炒肝,碗壁上都能不留下一絲痕跡,芡汁順著碗壁徐徐流下,直到吃干凈了。
所以從炒肝的吃法上面就能分辨這個人是否是老燕京人,不過現(xiàn)在很多的年輕人也用湯匙,也就沒那么多的講究了。
杜悠然就是用湯匙來吃的,對他來說溜邊喝難度有點大,也不過癮。
還是用湯匙來的痛快,一口炒肝一口包子,舒坦。
說起這西四的包子,就又是一個關于燕京御廚的故事了。
好像在燕京,每一個食物渡河燕京有關,西四包子鋪的老板是晚清的名廚常二友,告老還鄉(xiāng)無兒無女,為了維持生計,在西四十路口開了這么一家包子鋪維持生計。
因為太忙又雇了倆伙計,一個能說會道一個手腳麻利,老板隨即就給這店起了個名字叫“二友居”。
一是和他名字諧音,二是希望哥倆把這店繼承下去。
結果倆兄弟也真靠譜,手藝一直沒斷過,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二友居轉為國營,又換回原名“西四包子鋪”。
西四包子用的是半發(fā)面,屜子要用大籠屜,醬要用鄉(xiāng)下曬的醬,肉要用前腿肉,蔥要用河北的雞腿蔥,蒸的時間要控制在七分半。
西四的包子皮薄餡大,面皮上被醬汁浸透,杜悠然一口下去醬肉味四溢,滿嘴的流油,蔥味完美的和醬肉融合在一起。
那味兒,讓杜悠然吃的那叫一個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