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棋手
就在此時,會客廳中匆匆而來了一位身著甲胄的將軍,將軍已眼神示意公孫瓚,公孫瓚眉頭微皺,輕輕點了點頭。
將軍入廳后自然也看到了手持節(jié)令的劉和,不過其并未理會劉和,徑直往公孫瓚走去。
其來到公孫瓚身邊,以極小的聲音在公孫瓚耳旁說道:“將軍,這漢使的身份屬下已查清楚,乃是幽州牧劉虞之子劉和?!?p> 公孫瓚挑了挑眉頭,難怪感覺這使者的態(tài)度有點問題,原來是劉虞的兒子啊。
公孫瓚扯了扯嘴角,自己囚禁了人家的父親,他有這樣的態(tài)度也算不錯了。
呵!
公孫瓚擺了擺手,對屬下吩咐道:“你先下去吧?!?p> “喏?!?p> 將軍行禮后往廳外而去,路過劉和身旁時還將其打量了一番。
劉和見公孫瓚與其屬下如此怠慢自己,更是怒意填胸。
自己身為朝廷使者,這公孫瓚不但沒有禮數(shù),就連其手下將校也是如此,可見在他們心中自己這個使者的身份壓根沒有什么存在感。
劉和深吸了一口氣,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如今皇權(quán)不振,身為漢室宗親也倍感無奈。
從公孫瓚及其屬下的動作不難看出他們現(xiàn)在對自己態(tài)度,劉和平復(fù)了心情,臉上擠出個難看的笑容。
“公孫將軍,本使奉陛下之命前來,若是見不到州牧大人,恐怕很難交代?!?p> “不知州牧病情何時能夠好轉(zhuǎn),本使還要當(dāng)面向其宣布陛下旨意?!?p> 公孫瓚目視劉和,閉口不言。
劉和見公孫瓚不說話,心中一嘆,接著開口道:“下官這次來幽州,不僅帶來了陛下的詔令,還有董相國命下官代為轉(zhuǎn)交的書信呈于將軍?!?p> 言罷,劉和將其貼身而放的一個錦囊取了出來,向公孫瓚遞去。
“董相國?”
公孫瓚聽劉和說到董卓,臉上露出思索之色,待劉和將錦囊遞來時,其將錦囊拿在手上。
錦囊上存有劉和的體溫,由此可見對于這錦囊,劉和非常重視。
董卓讓劉和代為轉(zhuǎn)交公孫瓚的錦囊,劉和竟如此重視,那只能說明這錦囊中所裝書信的內(nèi)容肯定和劉和有關(guān)。
和劉和有關(guān),他又如此重視,那書信中的內(nèi)容肯定不言而喻。
一定是與其父劉虞有關(guān)。
至于劉和如何知曉錦囊中的內(nèi)容,是董卓告之他的也好,劉和自己偷看的也罷。
這些反而都是些小事情了。
公孫瓚手中拿著錦囊,手指在錦囊上緩緩摩擦,錦囊乃是上好的絲綢所做,錦囊上還繡著精美的圖案。
公孫瓚就這樣把玩著錦囊,并未將將囊打開,雖未看錦囊中的書信,但他已大概猜想到了董卓書信中的內(nèi)容。
朝廷。
皇帝。
如今大權(quán)在握的公孫瓚可以不重視朝中其他官員的想法,甚至可以不重視皇帝的詔令,但是董卓……
董卓可不一樣。
董卓可是西涼虎狼,如今虎狼雖說在休憩,但待其睡醒,那肯定是要吃人的。
目前這情況可不是招惹董卓這虎狼之輩的時候。
況且董卓將并州鐵騎派回了并州之事,他早已知曉,只是他與袁紹打的你死我活,也無暇他顧。
就算是沒有和袁紹爭斗,董卓手下的并州鐵騎也是一個麻煩。
并州鐵騎回到了并州,本身并州鐵騎便是漢朝數(shù)一數(shù)二的騎兵,如今又是在并州本土,那更是麻煩中的大麻煩。
所幸并州北部與幽州接壤的新興、雁門二郡暫未接到發(fā)現(xiàn)董卓大軍的消息。
公孫瓚卻不知,此時董卓義子張遼,已經(jīng)帶著并州鐵騎馬不停蹄的往馬邑而去,只是暫時還未到而已。
就算張遼領(lǐng)軍到了馬邑,從馬邑在傳消息到公孫瓚耳中,還需要一段時日。
下首的劉和見公孫瓚手握錦囊沉默不語,心中略感焦急,不過此時的他也只能安靜的等待。
劉和將像棋盤上的棋子一般,任人擺布。
而如今擺布他的棋手,一個身處雍州長安城中,可能如今正在忙活著其他的事情,一個則在他面前沉默不語。
會客廳中沉默了下來,氣氛顯得詭異無比。
又片刻后,公孫瓚緩緩打開了錦囊,從錦囊中取出了一卷折疊好的白娟。
看樣子公孫瓚心中已有了思量。
公孫瓚攤開白娟,眼光在白娟上掃過,白娟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字,不過應(yīng)該不是出自董卓之手。
這樣的事情一般均由親信代筆。
下首的劉和見公孫瓚這般模樣,心中松了一口氣。
不出意外,自己的父親應(yīng)該可以和自己一起回長安城了。
公孫瓚猜想的不錯,錦囊中董卓給他的書信劉和已偷偷看過了。
白娟上所書內(nèi)容頗多,先是董卓對戍衛(wèi)幽州的公孫瓚表達(dá)了敬意,又拉拉了家常,說到當(dāng)年自己在邊境上與胡人打交道時的應(yīng)對之策。
既贊賞了公孫瓚對胡人強(qiáng)硬的態(tài)度,又委婉的表達(dá)了董卓自己的一些看法。
如果說換一個在公孫瓚面前提起對外政策,那公孫瓚肯定二話不說直接將白娟扔到一旁,嗤之以鼻。
不過這書信是董卓的意思,公孫瓚雖有些想法還是沉下心繼續(xù)看了下去。
在這之后,董卓又提到了朝廷設(shè)立州牧是為了代天子牧守一方,公孫瓚乃國家棟梁云云,朝廷已知幽州牧劉虞與公孫瓚之間的矛盾。
為此,朝廷決定將劉虞召回長安城,只是如今各地戰(zhàn)亂,還望公孫將軍派人護(hù)送一二。
劉虞走后,這幽州牧的位子自然是公孫瓚來坐,董卓已上表公孫瓚為幽州牧,另外冀州叛臣袁紹如今猖獗異常,還望公孫將軍小心應(yīng)對。
朝廷還給了公孫將軍節(jié)制青州、冀州的權(quán)利,關(guān)于任命的詔令、印信等物均由朝廷使者代為轉(zhuǎn)交。
從書信的內(nèi)容不難看出,董卓聽從了李儒的建議,將之前的算計重新規(guī)劃了一番,本來是想讓公孫瓚陰死劉虞。
現(xiàn)在的計策已往另外一個方面發(fā)展,不但要陰公孫瓚,同時還要坑袁紹一把。
看到這里的公孫瓚目露精光,朝廷任命,節(jié)制青州、冀州,這樣他可就不需要劉虞這個傀儡了,可謂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劉虞在其手中也沒有什么價值,至于想要殺他的想法,公孫瓚已經(jīng)打消。
成年人不論對錯,只問得失。
一個活著的劉虞比死了的劉虞更有價值,那公孫瓚自然選擇活著的劉虞。
當(dāng)然除了這些外,真正讓公孫瓚下定決心的則是董卓書信中后面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