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堂兄的岳父家老宅在橋頭村舊屋里怡怡堂西臺門內(nèi)第一間廂房,里面堆積著一些舊家具,蓋著一大塊塑料布,已有厚厚的灰塵,顯然是很久無人居住了。他的岳父母住進縣城養(yǎng)老院大抵有四五年了吧,因我極少在家,故而對其近況未曾耳聞。
昨日,為我堂兄搬家,有幸能再次走進怡怡堂。記得上次來此,已是十四年前的事了。那時候,稍有空便會來這看看侄女,逗著小丫頭玩,滿是天倫之樂。那時候,怡怡堂里兩側(cè)廂房都住著人,每個夜晚燈火通明,老人們守在家里看電視,偶爾鄰里間相互串個門,全是一堂和睦。我有時也會在夜里牽著侄女的小手,送她到此外婆家就寢……往事如煙,充滿人氣的怡怡堂,如今已物是人非了。
現(xiàn)在的怡怡堂兩側(cè)廂房,已無人居住,也就無人打理。個別廂房因年久失修,任風雨侵蝕,土瓦損壞過多,樓板也有被蟲蟻蛀斷,橫梁也難逃坍塌的厄運,村民們已用警戒線圍起來不讓生人靠近了,真真是滿目瘡痍,一片狼藉。
試問:誰知道這里承載著多少人的鄉(xiāng)愁???據(jù)光緒戊寅年(1878)由潘中霖等編修的《華墻潘氏宗譜》記載,橋頭怡怡堂是橋頭派支祖潘容齋的后人建造的,是三進兩天井四合院式的徽派明清古建筑花廳。廳堂的橫梁花紋、牛腿獅子都是手工鏤空雕刻,雕工精湛,畫藝精美;頂梁的圓柱,有一人合抱之粗;這是橋頭村里最美的花廳。它見證過數(shù)代人的成長,也見證了一個朝代的興衰。這里曾是村民們辦理紅白喜事的場所,凝聚著無數(shù)人的記憶。
而今,美輪美奐的花廳已經(jīng)人去樓空,東側(cè)的前廂依然倒塌,西側(cè)的木質(zhì)連廊開始腐朽,雖有木樁頂著,卻也經(jīng)不住風雨侵蝕。如若在風雨飄搖中長期不修,只怕又是一處文物的消亡,一處鄉(xiāng)愁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