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東羅馬帝國

第二十六章 沖突(五)

東羅馬帝國 落淚的鷹 2052 2021-03-19 00:32:53

  君士坦丁遲遲沒有反應,他下達了命令禁止支援亞瑟,坐看這群沖動的騎士蒙受巨大的傷亡代價。

  雖然這些騎士是他花重金雇傭的,但從這些先前的情況可以看出,他們并不忠于拉斯卡利斯;既然這樣,后者也沒必要留著他們,倒不如就在這里“借敵人的刀,除掉異黨”。

  等法蘭克騎士與這些瓦蘭吉衛(wèi)隊拼得半死不活,君士坦丁再下令出兵。

  雙方廝殺了半個多小時,無論是法蘭克騎士,還是瓦蘭吉戰(zhàn)士,雙方都已經(jīng)精疲力竭,且傷亡慘重,但盡管如此,雙方仍然決定搏殺到最后一人,絕不認輸。

  亞瑟的一只耳朵被砍傷,左大腿被嚴重劃傷,腹部被劃開一條不算太深的口子。

  莫里斯的左眼被刺瞎,左手拇指被砍斷,手臂上有一條猙獰可怕的刀傷,鮮血止不住地外流。

  雙方的各自兵力從戰(zhàn)前的二三十人,如今加起來不足二十人,幾乎快要流干最后一滴血。

  “咻咻咻!”一支支利箭劃破天空,一名來不及閃避的騎士瞬間被射成了馬蜂窩。

  “是援軍!”莫里斯大喜,回過頭看去,西蒙正帶領著大軍馳援趕來,這意味著他們半個小時的努力沒有白費,愚昧的君士坦丁和他的軍隊還在這里,是時候狠狠教訓他們了!

  與此同時,君士坦丁察覺到了林子里的異況,他斷定科穆寧的援軍一定到來,便打消了之前的想法,轉而重新排兵布陣。

  米海爾走出了林子,他收起了沾滿是血的彎刀,將亞瑟的尸體踹倒在地,隨后又命令士兵將莫里斯等受傷嚴重的戰(zhàn)士送回后方,他自己這帶領剩余的士兵與不遠處的敵方軍隊作戰(zhàn)。

  科穆寧軍隊的部署很快,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格魯吉亞戰(zhàn)士,因此擁有豐富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戰(zhàn)斗力自然比君士坦丁“萬國牌”軍隊要好很多。

  科穆寧軍隊約兩千人,一開始是由羅斯戰(zhàn)士當前鋒,但如今這些戰(zhàn)士傷亡慘重,米海爾也不得不重新調整軍隊的作戰(zhàn)部署。

  在米海爾的軍隊中,還有一支由亞美尼亞人組成的小股力量,人數(shù)不多,但這些亞美尼亞士兵在近戰(zhàn)肉搏方面也十分優(yōu)秀,在幾百年前阿拉伯帝國大入侵時,亞美尼亞就為帝國抵抗阿拉伯穆斯lin勢力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驍勇善戰(zhàn)的山地步兵也從此名揚天下。

  所以,米海爾讓這些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士兵替代了原本的羅斯戰(zhàn)士的位置(及前軍中部),兩邊由希臘人組成的方陣步兵保護。

  在中軍,主要由特拉比松弓箭手為主,但這些弓箭手一開始處于部隊的最前面,當敵人靠近時,他們會射出幾輪箭矢,目的不是大量殺傷敵人,而是盡可能騷擾、干擾對方。當敵人已經(jīng)快逼近時,弓箭手便會撤回后面,背后交給前軍保護,弓箭手接下來的任務便是持續(xù)輸出,殺傷對方的遠程力量或其它輕甲單位。(重甲單位交給重步兵或重騎兵解決)

  在弓箭手的兩側由持矛步兵或其他輕步兵單位保護。

  后軍兩側由輕、重騎兵構成,他們的目標是趁敵方步兵或騎兵被前、中軍拖住時,向敵人的后方力量(例如敵方統(tǒng)帥)發(fā)起致命沖鋒,最后再解決敵人的步兵;或先解決敵人的騎兵和遠程力量。

  中部由統(tǒng)帥及衛(wèi)隊構成,統(tǒng)帥是全軍的核心,如同心臟一樣重要,統(tǒng)帥充當著指揮部隊打仗的重要任務,因此必須要有人保護,同時也必然會成為對手的重要目標之一。

  由于歷代皇帝高度重用雇傭兵,嚴重忽視了組建羅馬人(希臘人)自己的軍隊的重要性,因此本國常備軍的實力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無論是戰(zhàn)術、裝備還是思想,到后面都嚴重不如強勢崛起的西歐各國軍隊。

  早期(東)羅馬帝國的軍隊在大部分領域都遠超四周的國家,即使是同樣強大的薩珊波斯面對帝國軍隊時也經(jīng)常吃虧,貝利撒留、納爾西斯這樣的有能力的將領在那時層出不窮,哪怕到馬扎爾人入侵時,帝國的軍事力量依然彪悍。

  有人說東羅馬帝國的軍隊思想保守、不思進取,其實這類言論完全是錯的,這個國家的思想一直在進步,裝備和戰(zhàn)術不知道都已經(jīng)換了多少次了,從大眾皆知的羅馬圓盾再到諾曼式盾牌,這也算是軍事的革新。羅馬被打敗后經(jīng)常能反思自己的不足,學習對手的優(yōu)勢,最后將敵人的優(yōu)勢盡可能轉化到自己這邊。

  好的就用,不好的就拋棄,要善于學習,要善于向對手學習,這是羅馬人的傳統(tǒng)。

  羅馬帝國從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的那一刻起,一直到1453年為止,將近一千五百年的壽命,能活這么久,是有原因的。

  辱羅們只看見了“曼奇科特”這樣的敗仗,向不知情人一遍遍講述著自己所編造的謊言,并為這個國家取名為“敗仗庭”,卻看不到“莫里斯,希拉克略,利奧三世,君士坦丁五世,巴西爾一世,約翰一世,巴西爾二世,曼努埃爾一世……”這類強悍的君王。

  他們只貶低羅馬軍隊日益突厥化、波斯化的問題,拋棄了老一輩的裝備和戰(zhàn)術,卻不知道“時代在進步,技術在更新”這個道理。

  他們看不見東羅吊打波斯,多次占領后者首都泰西封的輝煌歲月,也看不見阿拉伯大入侵,希臘火毀滅阿拉伯艦隊的驚人成績,還看不見巴西爾二世平內(nèi)亂,打爆保加利亞,南錘法蒂瑪?shù)膬?yōu)秀能力,更看不見科穆寧王朝連續(xù)三代明君挽狂瀾,把突厥人一度打成附庸的璀璨歷史。

  他們將羅馬帝國的壽命定格在476年,否認了東部的正統(tǒng)性,并用“拜占庭帝國”將其與前者區(qū)分開來,以此證明兩者“不相關”。

  他們將羅馬與希臘分開,卻不知道到希臘、羅馬本來就一家親,羅馬本來就是泛希臘文化圈的重要成員,深受希臘文化的熏陶,在共和國時期上流社會之間就用希臘語來交流。

  他們高捧日耳曼人建立的偽羅馬政權,卻不知道他們自己人都在諷刺:“即不神圣,也不羅馬,更非帝國?!?p>  當然,如果不把哥特人、阿蘭人、匈人、汪達爾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保加爾人、佩切涅格人、羅斯人、塞爾維亞人、突厥人、匈牙利人、克羅地亞人等等不止與以上所述的民族當人看,且歷史從13世紀末算起,那么還真是“敗仗庭”。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