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王良,王羲之十八代孫,人送外號“書骨”。
七年前,臨沂被外族攻陷。蠻族首領(lǐng)素來仰慕王羲之,聽聞傳人在此,便登門拜訪,欲求筆墨。蠻頭亦知一字難求,便帶了錦羅綢緞,寶馬美人,只需王良點頭應(yīng)允。
王良剛節(jié)傲骨,破口大罵,要將蠻頭趕出門外。敬酒不吃吃罰酒,蠻頭惱羞成怒,判令當(dāng)眾燒死王良。
行刑當(dāng)天,蠻族將王良置于當(dāng)中,筆墨堆積其旁,縱火燒身。所幸天命眷顧,傾盆大雨,又遇上我軍奪城。王良閉目待死,卻感到身上綁繩一松。
王良被救,筆墨卻被燒成灰燼。眾人搶救,只有一幅完好無損。打開一看,筆力蒼勁,正氣凜然,鐵錚錚一個“骨”字!
王良出了名,帝王褒獎,官員巴結(jié),名人志士紛紛前來結(jié)交。王良家門庭若市,竹林伐倒,閣樓蓋起,大變模樣。
王良行書逐漸圓滑,再也不是橫刀豎劍。終有一天,有收藏家將王良的作品退回,譏諷道:徒有虛名。
王良不忿在胸,想要自證其身。先作一幅,眾人一看,果無昔日風(fēng)采。再作一幅,更是相差甚遠(yuǎn)。十日一瞬,王良未見絲毫成效。反而當(dāng)眾出了丑。
王良折斷毛筆,慚愧萬分,自此再不揮墨。然世事無常,又該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