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明:咸魚暴君

第四十三章 三眼神銃,紅夷大炮

大明:咸魚暴君 云端觀月 2023 2021-02-26 21:23:51

  微雨綿綿,幾棵景觀樹,孤單單長在庭院,矮矮的,長不高。

  屋外野蠻生長的白樺林,密不可當,冒著一股霧氣,迎風擺動,雖沒有大森林的氣派,卻有著自己的風采。

  腳步聲傳來。

  崇禎收回欣賞窗外景致的目光。

  沒等外面的人敲門,他先開口:“進來?!?p>  林忠陪推門進來,施禮道。

  “陛下,經(jīng)過這三天整頓和訓練,山海關守軍煥然一新,令行禁止,士氣與戰(zhàn)斗力大有提升,個個憋著一口氣,盼著與韃子廝殺。”

  “我增援大軍,騎營明日可抵達,步軍距離山海關,尚有七天路程?!?p>  “錦衣衛(wèi)暗探傳回消息,多爾袞此番率領,單單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三軍加起來,便有三十萬人,另帶有二十多萬漢人充當輜重兵、工匠、苦力等?!?p>  “我們?yōu)⒊龅囊共皇眨瑐鲿A報,多爾袞大軍正在二十里外扎營,與韃子前鋒營地成犄角之勢,看樣子他們依然不急于進攻,依然只派偵騎騷擾。”

  崇禎點點頭。

  夜不收,相當于明軍特種偵察兵。

  他特別重視過這支隊伍,發(fā)現(xiàn)夜不收能力出奇的強悍。

  他們是灑在野外野蠻生長,艱苦磨煉出來的精兵,就像那野地里的白楊樹,禁受風吹雨打,卻能茁壯成長為棟梁之才。

  而屋內(nèi)培育的景觀樹,家花等,放到外頭,一陣大風就能刮倒。

  多爾袞帶來的總?cè)藬?shù),超過五十萬。

  林忠陪目光轉(zhuǎn)到桌面上,桌上是一把長柄武器。

  他問道:“陛下在研究三眼神銃?”

  三眼神銃,是三根槍管的火銃,一次性可塞三發(fā)鉛彈,三道火藥,輪流點燃,可連續(xù)射擊三次。

  倒是有點加特林機槍的原始創(chuàng)意。

  三眼神銃,是神機營與關寧鐵騎的重要配置武器。

  最早發(fā)明出來的時候,在世界上屬于十分先進,獨步整個亞洲,把蒙元騎兵和侵略朝鮮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

  但缺陷也非常明顯。

  而朝廷這大幾十年來,幾乎沒有加大力度改進和創(chuàng)新。

  到了崇禎這里,災害、戰(zhàn)亂不斷,想開發(fā)也沒銀子。

  任何一向新火器的開發(fā),前期都非常燒錢,除了人才,還需要有足夠的銀子砸進去。

  崇禎點了點頭,哂笑道:“剛才試了一下,這神銃,并沒有多神,威力和射程很有限,聽說還容易炸膛?!?p>  說它威力、射程有限,已經(jīng)是客氣。

  相對于后世的槍械,這三眼神銃,只能算大炮仗。

  響是夠響,但如果敵人身穿厚甲,無法造成多大傷害,除非噴臉,但射程與準度限制,瞄不了那么準。

  聽到炸膛兩字,林忠陪神色一緊。

  “陛下龍體為重,萬萬不可親自涉險……”

  “朕沒事,送過來的,都經(jīng)過匠師檢仔細查過。”

  崇禎走到桌邊,拿起三眼神銃。

  拿給皇帝的火器,如果發(fā)生炸膛,全家丟腦袋,誰敢不謹慎。

  是否有炸膛風險,有經(jīng)驗的匠師可以從銃身質(zhì)地、紋路、厚度,敲擊回音等判斷風險。

  幾十年前,這樣的簡單火銃,對付清軍這樣的北方蠻夷,綽綽有余。

  當時控制明朝朝堂的是一幫頑固守舊。

  以為半部論語能治天下,就想以和為貴,過安穩(wěn)日子慣了的文官。

  他們不思進取,反而百般阻撓新事物,新技術的引進和發(fā)展。

  以至于火器發(fā)展步履維艱,海軍更是在“海禁”政策中,停滯不前。

  這一時間,歐洲無論是航海,還是火器,都在迅猛發(fā)展。

  崇禎依稀回憶起,一些可笑的事。

  早在四五十年前,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已經(jīng)把艦船開到了華夏東南沿海。

  萬歷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荷蘭人在華夏東南沿海與葡萄牙人發(fā)生軍事沖突,使用了前裝滑膛加農(nóng)炮,大明稱之為“西洋大炮”。

  直到這個時候,明朝官員才注意到,歐洲制造的大炮,威力、射程和精度,遠高于國內(nèi)各式舊有火炮。

  荷蘭人毛發(fā)多是偏紅色,因此稱他們?yōu)椤凹t毛夷”。

  因此,叫這種歐洲先進火炮為“紅夷大炮”。

  但是,朝堂上的大部分頑固派官員,對火炮技術很無知,皇帝也沒有引起重視,結(jié)果購買紅夷大炮拿來研究的事,居然放下了。

  二十年后,面臨清軍崛起,邊境戰(zhàn)事壓力很大。

  于是,從澳門的葡萄牙人手里購買了紅夷大炮,歷盡艱苦把這批火炮從澳門拉到京城。

  但明廷內(nèi)部爭議再起。

  守舊大臣提出,“洋銃若能護國,吾輩成何”。

  意思是說,天朝上國的面子問題,更重要啊。要是國家靠紅衣大炮護國,我們豈不是很沒面子。

  就這樣,大力引進發(fā)揚紅夷大炮的事,又一次受到文臣們的阻撓。

  直到崇禎年間,才發(fā)現(xiàn)紅夷大炮在軍事上的巨大功效,尤其是攻城或守城時,然后開始聘請國外人才,大批量仿制。

  這等于是,浪費了四十年的漫長歲月。

  可惜當時崇禎窮啊,沒多少銀子砸在研制上,再加上蛀蟲層層貪墨、克扣,實際用到研制火器上的,少之又少,通工減料又造成火器劣質(zhì),炸膛率居高不下,導致將士開始不愛用火器。

  不用火銃這樣的大殺器,就失去明軍最大優(yōu)勢,打不過非常擅長野戰(zhàn)的韃子鐵騎。

  這段時間,清軍得到很多大炮,迅猛發(fā)展,攻城略地。

  明軍節(jié)節(jié)敗退,損失慘重,只能困守山海關,無力反擊。

  如果早四十年引進發(fā)展紅夷大炮,進而引進歐洲軍隊已裝備起來的“線膛槍”,“燧發(fā)槍”,想必清軍永遠無法打到山海關,北方早已統(tǒng)一,清軍很可能已被明軍打回石器時代。

  從這段歷史,就能證明,頑固守舊的腐儒文臣,是多么無知,多么可怕!

  更可怕的是,他們掌握大權,把持朝堂。

  而皇帝從小也受這方面教育,耳濡目染,深居皇宮,缺乏遠見。

  后世穿越來一名小學僧,可能都比這樣的皇帝強,沒玩過吃雞什么的,總看過戰(zhàn)爭劇吧,至少懂得全力發(fā)展槍炮火器。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