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從明朝開始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第八十七章 棉花

  第二天,上午。

  朱棣來到工匠院。

  朱棣一邊指揮人手,繼續(xù)完善車床,加固床身,調(diào)節(jié)一些各方面的細節(jié),等待幾天后裝上電機正式運行一次。

  由于電機那邊還有兩三天,朱棣也不是很著急。

  之所以要等上兩三天,是因為不止要等電機完工,還有朱棣前幾天設(shè)計的織布機,也要等起制造完成,到時候一起去工廠區(qū)那邊測試。

  ……

  三天時間轉(zhuǎn)瞬即過。

  朱棣在學(xué)校上完課出來,已經(jīng)有馬匹等在門口了。

  這邊到工廠的距離說遠也不遠,就在城外不遠,但是說近也不近了,乘坐馬車要二三十分鐘左右。

  騎著馬匹,一路來到工廠區(qū)。

  知道朱棣今天過來,這邊之前都已經(jīng)安排好了。各個機器,都已經(jīng)提前運送了過來,這不需要自己操心。

  看到朱棣帶著一群人騎馬走了過來,工廠區(qū)里面的人立馬出來迎接,“見過王爺!”

  朱棣點了點頭,下馬,把馬匹交給旁邊的人,說道:“不必多禮,機器都準備好了嗎?路上沒有出現(xiàn)什么意外吧?”

  “回王爺,一切順利,沒有出什么事情。都在這邊的房間里安裝好了?!必撠?zé)這件事的周全說道。

  “嗯。先去織布機那邊看看吧?!?p>  “是,王爺?!?p>  周全在旁邊引路,朱棣跟著走了進去。

  來到一個廠房里。

  朱棣看著前面擺著的各不相同的幾個機器,這都是前兩天朱棣親自檢驗過的,應(yīng)該沒有什么問題,今天過來就是看看實際運行,會不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

  說是紡織機,是朱棣制造的不止一個紡織機。

  朱棣收購的都是棉花。最多算得上粗加工了一下,去除了棉花籽。

  而這樣的棉花肯定是不能直接上織布機,進行織布的。

  首先,想要上織布機,就需要把棉花做成紡線。棉花是一團一團的,要做成線,才能談得上織布。

  總的來說,棉花先要經(jīng)過機器,將其壓成片狀,再經(jīng)過一個帶刺滾輪,將片狀的棉花進行梳理,使其中的纖維走向一致,經(jīng)過幾次這樣的處理,就能得到棉條。

  棉條再次被細分成為更細的類似于線的樣子,纏繞在一根管子上。得到的這部分棉條會被送入紡紗機器進行加捻,就是把棉條進一步變細,拉長,并且利用機器進行加捻,就跟擰麻繩的原理一樣。得到不同捻度的棉紗。

  而得到了紗線,這就是可以直接上織布機做成棉布了。

  朱棣進到房間,沒有多說什么,直接問道:“電動機小組那邊,又把電動機運過來嗎?”

  全權(quán)負責(zé)這件事的周全回道:“回王爺,是運過來了幾個奇怪的機器,小的也不知道那是干什么的,聽說是王爺您要求的,就放在旁邊的屋子里了。”

  雖然王爺在之前就給自己說過,什么電動雞可以自己動,但是自己可沒有放在心上,說不定就是王爺給自己開玩笑呢,怎么可能放上去,它就能自己動呢。

  至于制造的機床,周全心里想著,不知道王爺要靠什么來拉動,可能是騾子吧。

  朱棣一聽,就知道他沒把自己以前的話聽進去。

  朱棣也都習(xí)慣了,在這個時代,你說有一個東西,接上兩根線,就能自己不停的轉(zhuǎn)動。這就相當于有一天,你上司一年認真的給你說,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永動機一樣,而你現(xiàn)在這個項目,設(shè)計的前提就是有一個永動機,一般人,如果不是老板錢給得多,早就跑路了。

  在自己心里,恐怕也會給老板打上一個人傻錢多的標簽。

  “嗯,這邊有五臺機器,過去那五臺電動機過來。”朱棣看向不遠處的一個工匠,是電機制造的小組負責(zé)人。

  “是!王爺。”

  ……

  送來電機后,朱棣開始指揮這些人安裝,這都是比較簡單的機器,沒有什么復(fù)雜的,由于沒有嚴格要求轉(zhuǎn)速,這些機器使用的都是皮帶傳動,難度下降不止一點。

  ……

  整個上午,朱棣都在調(diào)試前面的一系列工序。

  不出意外,當電機運行的時候,還是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大驚小怪。

  不過這次就不用朱棣來安撫了。麾下一票之前見過電動機工作的人,一臉土包子的表情看著那些人,再加上一些現(xiàn)身說法,你一句我一句的,倒是很快就把混亂的場面穩(wěn)定了下來。

  經(jīng)過一個上午的不斷調(diào)試,基本上已經(jīng)能產(chǎn)出穩(wěn)定的紡線了。

  主要是朱棣本身就是抄襲的后世的成熟的機器,好在這些機器的結(jié)構(gòu)本身也不是很復(fù)雜。

  當然,這也是因為朱棣抄襲的對象,也不是什么高端機器的緣故。

  其實后世的這一系列的過程,是非常麻煩的,工序非常多。

  朱棣采用的不過是最簡單的一種,指出來的布匹,質(zhì)量肯定比不上。

  當然就算加工工藝趕上了,棉布的工藝也肯定是趕不上的,單單是原料棉花,朱棣得到的棉花質(zhì)量就比不上經(jīng)過無數(shù)次改良的棉花。

  目前可以說是解決了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

  所實話,從棉花到紡紗,這個過程的技術(shù)含量是有些高的,特別是想要得到比較精致的紡線是,比較難的。

  但是沒有辦法,當機器開動起來以后,每天消耗的紡線就是一個不小的數(shù)字,如果要人力去完成前面把棉花加工成紡線的工作的話,不知道要耗費多少人力。

  要滿足一臺機器的需要,起碼得配幾十人,把棉花加工成紡線。這樣算下來,最起碼的,幾百上千人是跑不了的,代價太大。

  這不是朱棣胡亂估算的,英國工業(yè)革命前期,出現(xiàn)了分工細致的工廠,而6-8個紡工生產(chǎn)的棉紗只能供給1個織工織棉布,引起所謂的“紗荒”,如果換上朱棣的織布機,可想而知,又需要多少人。

  所以為了滿足織布機的需要,朱棣也只能把前面的步驟都機械化。

  當然,這個過程,如果要按照二十一世紀的標準,難度肯定是比較大的。

  但是有難的,自然也有比較簡單的,就像大名鼎鼎的珍妮紡紗機,就是這一方面的成果。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