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村里開始分田到戶,喜仔的父母親深耕農(nóng)田無暇照顧喜仔,小時候的喜仔便由奶奶照看著。家里住的是土坯磚房,屋頂蓋著布滿點點青苔的泥瓦,夏季,下大雨的時候,奶奶總會在堂屋或房間內(nèi)放置木盆或大大小小的瓦罐,雨水從屋頂上像線一樣地滴進木盆或瓦罐等容器里面,發(fā)出悅耳的聲響。愛講故事的奶奶常念叨的是:
“我屋哩好呀!生活水平好:
雨天,大盆小盆裝;
晴天,鴨蛋鵝蛋撿!”
天放晴時,陽光便從屋頂?shù)目p隙里投映在堂屋內(nèi),那坑洼不平的地面上,全是斑斑的光影,閃閃發(fā)亮著,喜仔常常追著橢圓光圈中的螞蟻滿地爬。冬去春來時,孩子們還喜歡倚在土墻邊曬太陽,看著叫不上名兒的土蜂從泥土墻的縫隙中鉆出來、爬進去。頑皮的小伙伴們找來小碎石堵上縫隙,看著土蜂出不去進不來的宭迫樣子十分開心。村上的同齡人特別多,吃午飯的時候,喜仔便會準時出門,小手托著自己的碗從村東頭一路慢悠悠地吃到村西頭,熱情的鄉(xiāng)親偶爾也會夾些時令蔬菜放進他的碗里,叮囑他不要把碗給摔了,坐在冬娃家石門檻上的喜仔,有時犯困了,吃著飯便靠在立石門板上睡過去了,害得奶奶滿村找!而手里的陶瓷碗總以被摔壞作為最終的結局。
碗摔了,爺爺便會用堅硬的手指關節(jié)狠狠地敲著喜仔的腦殼子,無比疼痛,責問道:“長記性嗎?誰讓托著碗吃飯的?”以后,只要爺爺在家,桌上,喜仔便學著兩只手端碗,下桌時便左手掌托著碗底,大姆指緊緊扣住碗的內(nèi)沿。自小怕爺爺?shù)南沧?,祖孫關系始終保持著微妙的隔閡,看不見也說不出。
村南面,有一個占地近兩畝的曬谷坪,邊上建有油坊、碾房,及兩間大的倉庫房。倉庫的面積有喜仔家的老屋兩三個那么大,里面堆滿了揚谷機或者人力抽水車之類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農(nóng)閑時,村里人便會騰出一些地方當作夜校習字的教室。晚上,喜仔提著燈籠陪媽媽去倉庫里上識字課。
上課的桌子,是村民農(nóng)閑時搭戲臺或春節(jié)祭祀時放貢品用的高腳木凳。長形的寬面木凳,高出兒時的喜仔一個頭,兩條木凳組一排可以坐著十來個人。夜晚的倉庫內(nèi)沒有電燈,母親們借著微弱的煤油燈盯著倚在墻邊的木制黑板,有一個本地的老師站在黑板前排,用竹棍子指著黑板上的大字教大家一起跟著念。譬如人、口、手之類的。后來,倉庫還改造成了村辦的幼兒園,白天,二十多個年齡相仿的孩子,和喜仔一起被父母親們帶了進來。冬娃的姑姑搖身一變成為漂亮的女老師,為孩子們上識字課,她還教畫畫、唱歌等。喜仔寫字十分認真,也喜歡唱歌。傍晚放學了,在農(nóng)田里忙了一整天的父母親晚飯前最開心的事,便是讓喜仔和妹妹表演學校的演唱節(jié)目,喜仔賣力地跳著、唱著……
歡快的笑聲從昏暗的堂屋里飄出去,快樂的時光仿佛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