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上看到一篇BJ大學(xué)醫(yī)學(xué)人文學(xué)院的文章,韓啟德院士就生與死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思考。最吸引我的,是“生死兩相安”這個標題,覺得有種深沉的坦然。
生死在我們的工作當中,是十分常見的事情,每天會診都可以看到新生命的誕生,而搶救無效臨床死亡的孩子也幾乎每個月都有。記得以前某次看書的時候,針對于有些人提到的醫(yī)生冷血問題,里面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我們只是見慣生死,并不是看淡生死?!比绻皇侵鲃踊蛘弑粍颖池撨@種使命,在醫(yī)院這個經(jīng)??吹剿劳龅膱鏊锕ぷ鳎烙嫼芏嗳硕荚缫岩钟舻桨l(fā)狂。并非覺得我們這個職業(yè)有多么偉光正,只是認為每個行業(yè)都有自己素養(yǎng),不管外界的評價怎么樣,其實大家都在用心做著本職的工作。
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在過去的讀書年代,我只是在文章里感受新生的喜悅,相對還是有些虛幻。直到在產(chǎn)房或者手術(shù)室里面,經(jīng)過一系列的窒息復(fù)蘇操作,面前的孩子膚色逐漸紅潤,終于用力發(fā)出自己的哭聲,我才真切體會到那種歡喜!
死亡在我看來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可能如今不過而立之年的我,還未能夠理解那些老年人的心情,不曾對之產(chǎn)生多大的恐懼。面對他人的死亡,我只是覺得有些悲傷,生命總是那么的脆弱!也許就在下一個習以為常的瞬間,我們再也見不到那個活蹦亂跳的身影。
韓啟德院士說他已經(jīng)做好了死的準備,倒是沒有什么恐懼,只是感慨人生如白駒過隙,一眨眼就走完了一生。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讓死者在人生的最后階段走得安穩(wěn),讓失去親人者心靈得到撫慰?”
我偶爾也會思考類似的問題,不過沒有明確的答案,或許這個答案永遠都不會明確。畢竟,再怎么風輕云淡,死亡終究還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