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性”一代
80年代的人幾乎趕上了所有,又沒趕上所有。沒趕上上小學不要錢的時代,沒趕上大學生包分配的時代,沒趕上有兄弟姐妹的時代。趕上了房價越來越“彪悍”的時代。所以網上有一則看起“幽默”的辛酸:我讀小學的時候小學要收費,我不讀小學了小學都免費,我沒讀大學時大學生包分配,我讀大學了大學生要自己就業(yè),我沒買房時單位分房,我買房時才發(fā)現(xiàn)房價是天價,算一算不吃不喝一百年還有點難。我再加一條:我沒有錢買第二套房時有錢的人拼命“攢房”,這個房姐,那個房哥,這個房叔,那個房姨,當我有錢想買第二套房出租賺點小菜錢時,卻發(fā)現(xiàn)“攢房”依然是個奢侈的玩意兒,依然,付不起高額的首付。
房子,幾乎大多數(shù)都是父母幫忙,不然剛工作的娃真沒辦法拿出這筆巨款,大多數(shù)父母為了孩子買房誰又不是節(jié)衣縮食的把老底掏空。
而80后父母那代也趕上了太多,上山下鄉(xiāng)、恢復高考……
人生如棋,沒有人能預知未來,沒人能確定每走的一步絕對是正確的。時代改變一個人,時代“洗滌”一個人。
80后大多數(shù)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個體。曾經有人擔憂,這樣一群人,到底能不能撐起國家未來的天空,可后來80后已不爭的事實讓所有人贊許,他們可以。
可是不可否認,寵愛于一身的孩子多少也會有些不同,我,自是其中之一。
幼年時我“專制”,渴望別人聽我的,以我為舞臺,生在民主家庭,什么都可以暢所欲言地表達,所以活得大大咧咧,在某些人眼里屬于活得“囂張”,一些事敏感又細膩,太多事又大條。
這樣的性格延續(xù)到工作上,缺少謹慎,容易相信人。
而有的人習慣了自我,無論工作還是婚姻,都喜歡懟人,不考慮別人感受,想到就“飆”,給自己設置了無休無止的障礙,讓自己失去了一個又一個的機會。其實人生沒有誰怕,只有想計較或者不計較。社會終究不是家庭,控制情緒很重要,不能跟隨自己的心“為所欲為”很重要。
所以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有的人已經人到中年,但是心智還是不成熟的,如若說是真性情,可是他(她)又分人來辦事說話,也談不上真性情。有時自小的“嬌縱”輕易的就帶到了工作中。
包括幼時也許經常被問的這個問題:爸媽再給你生個弟弟(妹妹)怎么樣???
有的人甚至在幼時會回答:掐死他(她)。其實不是本意,也不會那么做,只是習慣了別人對自己的專寵。
跟隨自己的心是愜意,但要分事情,有時跟隨自己的心延伸到愛情,舒服在一起,不喜歡分開,所以有一段時間我周圍充滿了各種“快閃”愛情和婚姻。女1和男1是愛人,可是異地戀,于是男1對女1說你在你的城市你的學校找一個像我的,我在我的城市我的學校找一個像你的,然后四年之后畢業(yè),我們把他們都甩了,我們再幸福的在一起。女1聽了之后反對幾瓶二鍋頭下肚人昏迷起,醒來依然經不住男1的“糖衣攻勢”,結果各自在自己的學校找了一個像對方的,后續(xù)故事我不清楚??僧斘衣牭綍r只覺得一陣惡心,第一次有人把找代替品說得那么無所謂又輕描淡寫,還無所畏懼。后來不知道雙方是不是按原計劃執(zhí)行。我突然很心疼那兩個代替品,可能到最后都永遠不會明白這是一場早已有了結局,算計好的“游戲”。自我,怎么可以到這種程度?當然,這種畢竟是少數(shù)。
有段時間愛情“快餐式”,感覺對了分分鐘在一起,結束“閃電式”,甚至早上領證,下午離婚。因為“個性”。
父母那個年代牽牽手需要想半天,在一起好慎重,有時不見得不好,一份感情就是一生,一份工作就是一輩子。
世界,因為個性而魅力,但是個性不意味著隨意,該遵循的必須遵循,而不是永遠只有“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