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碾米
趙三爺今年起得很早,家里的米吃完了,他要碾米。家里種了十多畝稻子,每年都有不錯的產(chǎn)量,在自給自足的同時,還有一部分的谷子可以拿去賣。
小鵬家里的稻子是開春的時候種的,那會小鵬爸爸媽媽也在家。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會來幫忙,大家換“活路”。所謂換活路,也就是大家互相幫忙,一家在干活的時候,這家去幾個人幫忙,到了另外一家,被幫忙的這家又派出幾個人去幫忙。一家的栽完后,又去栽另外的一家。栽秧,先要把谷子撒到田里,在田里把需要栽的秧苗種出來,等到秧苗長到一定程度,可以栽了,主人家提前把秧苗準(zhǔn)備好,幫忙的人就去幫著一起栽。
小鵬爺爺和奶奶在栽秧的前幾天,就已經(jīng)把秧苗扯來準(zhǔn)備好了。奶奶已經(jīng)把稻田里的雜草清理干凈了,并且撿干凈了稻田里的小石子。栽秧當(dāng)天,來了十多個人。趙三爺負責(zé)犁田,拉著家里的老黃牛,踩在犁耙上,吆喝著牛在田里耕耘。幫忙的人們各自明確地分工,抬秧苗的負責(zé)抬,秧苗是用背簍裝著的,抬秧的需要把秧苗抬到插秧人的手邊,插秧苗的人負責(zé)插。他們都是些能手,種了好多年的秧,經(jīng)過一上午的勞作,小明家的秧就全部栽好了。
奶奶從家里煮好了飯,背到地里,大家開飯了。吃著去年的米,那股辛勤勞作的勁頭仿佛在唇齒之間流動,配合上稻米的香味以及奶奶炒的臘肉,一早上的疲憊都消失不見了。
收稻子的時候,要扛一個打稻子的大木簸到田里,然后把稻子整齊地割了拿來對著大木簸打,打到谷粒全部脫落在里面才算是結(jié)束了。重復(fù)同樣的動作好多次,知道整塊田里的稻子都打完。稻米收到家里,需先鋪到大太陽底下曬個好幾天,具體時間的要看天氣情況。天氣好,太陽辣,曬個三四天就夠了,天氣不好,太陽不辣,要曬十來天。奶奶是把好手,她能準(zhǔn)確地判斷稻谷是否曬好,在曬好之后就把它裝袋,扛到家里的堂屋樓上米倉里放著。
碾米要用石磨,家里的石磨已經(jīng)傳了好幾代了,據(jù)三爺說,從清朝就傳下來了,那會是由一個遠近聞名的石匠打成的,家里的爺爺買來,一直沿用至今。石磨擺在院壩上,在是由兩塊大大的石板打磨而成的。在使用前,需要先把石磨用水洗干凈,奶奶打來干凈的井水,用布條擦拭著石磨。爺爺把家里的老牛拉開,熟練地套上加擔(dān),把谷子放到石磨上,吆著老牛圍著石磨轉(zhuǎn)圈圈。老牛已經(jīng)干這行好多年了,配合著三爺碾著米。
碾米還需要穿的嚴(yán)實一些,會有米糠飛起來。小鵬覺得好玩,也從來不喜歡穿得嚴(yán)實,每次碾完米,變成了一個小糠人。奶奶說:小鵬,你就像個小雪人一樣,雪人是用雪堆的,而你是用米堆的。碾完米,奶奶和爺爺配合著把米裝到口袋里,這種口袋得是上好的飼料口袋或者麻包口袋,不然裝著的米會被耗子偷吃掉,袋子不好也會導(dǎo)致發(fā)霉。
剛碾好米,就有人上門收米了。小鵬家的米是上等的香米,顆粒飽滿,香味濃郁,所以收購價就高,買家早早地就聯(lián)系好了爺爺。米賣相好,買家也爽快,以一塊二一斤成交,最后買家買了40斤,拿著這點錢,家里又可以改善伙食了。
爺爺說:每年栽點谷子,可以幫兒子媳婦減輕點壓力,也讓老兩口沒那么閑,至少有點事情做。小鵬還小,他不懂爺爺?shù)囊馑?,他只是在吃米的時候會說一句,好香,好甜。
碾好的米有糯米和香米,糯米可以做成糯米粑粑。做糯米粑粑,需要先把糯米煮熟,把煮熟的糯米放到舂搥里,用錘子砸,把糯米砸成稀巴爛的樣子,拿出來用手使勁揉,揉好直接捏成圓形或者方形就可以了。糯米粑粑非常香,可以直接切成絲燒吃,也可以切成絲煮吃。而香米就可以直接煮,或者是還可以炒,炒出來就是米花,小鵬家的米炒出來又香又脆。到了夏天熱的時候,在碗里倒上米花,加點白糖或者紅糖,用漲水泡來吃,可安逸了。
碾米是一門手藝,也是一種傳承,是對老祖宗文化的繼承?;蛟S,爺爺奶奶會不一定一直會用這種古老而實用的方法碾米,但是,那份碾米時的感覺,已經(jīng)深深地烙印在小鵬心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