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牛魔王得了自家寶貝膳囊袋,如同餐外添了小灶,不再挨餓,方才想起送袋的僧人,左右顧盼而無了蹤影,自責(zé)粗疏:為甚不問來者何許人氏? 與自家有甚瓜葛?手提膳囊袋,更是睹物思人,想念起賢惠的愛妻來,始知愛妻冰心如故,往事歷歷在目,晃如眼前,更生愧疚之情,浮躁的性情也因美妙的回憶和爛漫的憧憬滋潤了落寞的心田,遂生祈盼團聚的渴望。
泰梵方丈引唐僧拜謁了牟壽公,牟壽公淡淡道:“曾聞高僧倚得孫大圣取經(jīng)的逸聞,這不涉本人份內(nèi)的事,無端不納理,也就欠記了。 ”
唐僧道:“當(dāng)年貧僧得到天庭的眷顧,牛魔王因此而犯了天條,牛魔王雖有過節(jié),但爾后其妻給了方便,況且其令郎在觀音菩薩摩下當(dāng)差,一家子遵行修善,能網(wǎng)開一面,少委屈與它,拜托牟壽公了!”
牟壽公道:“遵循守法乃得天地之包容,糟踏悖法必招致規(guī)則之修理。 大凡沒有規(guī)則,安成方圓?縱然無甚約束,蕓蕓眾生豈有安生之理,混沌與紛亂務(wù)必禍及四鄰,萬物都在循規(guī)蹈矩,豈容瀆褻嚴(yán)正的天條。 ”
泰梵方丈道:“仁義之施拘于情理,而法度之執(zhí)豈能拘于泥施于縱?該上心盡管在意便是了。 ”
牟壽公道:“執(zhí)法者縱容寬恕,必生毒梟頑瘤,曠世遭殃,苦不堪言,慘不忍睹,我乃執(zhí)法之綱繩,杜絕污腐,毋容造次,此歪心橫縱不可孳生,生則必遭天譴與斥責(zé),終將招惹千古罵名!孰重孰輕?若為蠅頭小利,裝聾詐啞,不盡厥職,如此冥頑不靈? 愚昧至此?實則糊涂至極,貽害無窮!”
話已至此,泰梵方丈督了一眼唐僧,雙手一攤,道:“各安天命吧!喜鵲哪兼顧得烏鴉的事? ”
唐僧會意,無語地垂頭咽聲。
聚散尋常事,分道揚鑣終有時。牟壽公送別泰梵方丈和唐僧之時,二位差役押來一只山貓精,牟壽公為其卸去枷鎖,揭去靈符,開釋出獄。
牟壽公道:“生一時之貪念,茍一時之快樂,法不容你肆意,牢役之苦莫要忘記,好自為之便是!”
山貓精鞠躬謝恩,出了牢牛山門,轉(zhuǎn)身逍聲匿道。
唐僧好奇地問道:“山貓精何故遭禁? ”
牟壽公道:“山貓精剛修得成仙,就偷食玉帝的御膳佳肴,被罰到牢牛山服了二個甲子的苦役,至今始得刑滿,還它一個自由便罷!”
唐僧和泰梵方丈別了牢牛山,往東而行,唐僧郁悶地趕路,思緒聯(lián)篇,神情恍惚。而泰梵方丈在唐僧的背上欣賞著華麗的袈裟,興致勃勃,夸不絕口。
不一日便重新回到羅浮山,泰梵方丈愈加熱情款待唐僧,日日小宴,隔天大宴,從不推促唐僧上路。 而唐僧指望泰梵方丈把袈裟歸還他,由于有諾在前,唐僧不便催還,指望泰梵方支看膩了,擱置時拿過手,即便上路,然而泰梵方丈越看越上癮,越看越喜歡,袈裟在泰梵方丈手中不曾擱置過,光陰拈指而過,如此等待又逢月圓,真是熬日如年呀!
泰梵方丈這回復(fù)得袈裟,可謂守得云開見月明,況且唐僧許諾在先,說白了,這袈裟就該異主了——歸泰梵方丈所有,上一回得而復(fù)失,己經(jīng)夠遺憾了,而今得來全靠費功夫,絕不可歸還,你唐僧要住上一輩子都可以,供吃供住供玩耍,舍都不缺乏與你,涅檠之時再贈送一個香冢,絕不讓你委屈。
此時之唐僧,如熱鍋上螞蟻,煎熬極了:真是神莫量,水莫量,這諾許得又過頭了,事已至此,懊悔不矣,這輩子差三錯四的,就裁在這輕易把諾許出的舌齒上,怎的這般輕率?唯有等待,再等待!
這天清晨,旭日東升,泰梵方丈展開袈裟,袈裟在太陽光照耀下金光閃爍,燦若圖繡,色彩鮮麗,他看得熾目耀眼,神情傾怡,喜悅得攤開雙手,大呼大叫道:“大一點,再大一點!”
這袈裟變得如意起來,竟順隨泰梵方丈的呼喚而漸漸變寬變大,他驚喜萬分,更加指天踏地的叫道:“大 、大、大… …”
此時,風(fēng)起東南,急遽呼嘯而來,夾雜著泰梵方丈的吆喝聲隨風(fēng)傳遞,娓娓有聲,頻頻漸增,袈裟也隨著風(fēng)聲的吹刮,迅速蔓延而增闊,更是隨風(fēng)飛快地風(fēng)長起來。
泰梵方丈跳到袈裟上,時而嘯天長呼,喊聲頻傳;時而手搭涼篷,極目遠眺;時而狂笑,嘆為觀止… …
“大一一大一一,再大一一再大一一,呵呵,呵呵一一” 泰梵方丈的歡呼聲傳入云宵,隨風(fēng)遠播。鮮麗的袈裟映紅了天上飛騰的云彩,和煦的陽光又把鮮艷的彩云普照在廣袤的大地上,袈裟展傾千里,錫碧金銀,眾色炫耀,絢麗鮮艷,好不壯觀。
忽然間,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原野一遍迷茫。 轉(zhuǎn)瞬間,雷息雨歇,云霧隨風(fēng)而散,碧霄藍湛湛的深邃無邊,天晴日朗,萬里無云,陽光燦爛。
“小 、小、小… …啊!”泰梵方丈輕輕地呼喚,袈裟不為所動,牢牢地貼在地上,他抓起一把地土,竟是袈裟的色澤:紅中嵌黃,黃中套紅,石似珍珠,紐扣似翡翠,沙似銀線,土柔沙韌,鋯石晶瑩,色澤光鮮,燦然炫目。
唐僧目睹此番景況,心知無力回收袈裟,只好順?biāo)浦圩鱾€人情,揖手道:“泰梵方丈,袈娑就拜托閣下轉(zhuǎn)交觀音菩薩,多謝方丈諸方關(guān)照,有緣咱大唐相見,貧僧去也!”
唐僧道別,朝東而去。
泰梵方丈倘詳在袈裟華麗的靈境里,逍遙自在,酣然陶醉,逸蕩得不知南北。
“命有終須有,不遇是強求。世無先知覺,獨善事籌謀。 ”泰梵方丈平生夢寐以求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它心意滿足,對天長聲嘯吟,道:“平生之喜,莫過于知足矣!知足方可常樂,常樂方得瀟灑啊!”
此時,真是鼎鐺有耳,恰巧觀音菩薩自北昆侖回南海,俯瞰凝視,但見云海之下山脈隴邱,陵谷溝壑,溪澗江河,與前時大相徑庭,容改貌易,不禁暫歇蓮步,洗耳恭聽,竟然聽到一陣陣念叨,品酌良久,捏指細算,納悶地微笑著道:“呵 ,是原禪院主持泰梵方丈,它一時貪念焚了禪院,念及它二百多載的守護之功,稟示玉帝,巧遇大赦之時,賜它無罪,且賦予做了羅浮山土地,日子尚且過得滋潤,今又為何狂歡?滿腹知足言,讓我小試它是口此心彼?還是話與心應(yīng)?木叉、善財,你倆隨我來便是!”
觀音菩薩以柳條醮水,輕點漫抹,袈裟上疏朗長出了罕見的樹種,茂密的樹葉,葉叢中掛滿了腳指頭大的黃金,累累垂枝,金光燦燦,耀目晶光。
泰梵方丈徜徉在袈裟上,眉目半掩,口中低呤淺唱,啃著“ 命途”的歌謠:
“命有終須有,不遇是強求。
世無先知覺,獨善事籌謀?!?p> 忽然從樹上掉下一顆果子,樣在泰梵方丈的額頭上,骨碌滾落他的脖子上,他摸著拾起來,慢不驚心送到嘴里,輕輕一咬,“咔嚓” 頂牙絆齒,他吐在掌心,定眼細看,金光燦燦,撲面而來,更是黃澄澄的撲在心扉上。此時,樹上稀朗地又掉下了金子,他拾起來,握在手心,捏來捏去,接著又敲又咬又磨又削,嘆道:“金子!金子!! ”它精神擻抖,確認是樹上掉下來, 雙手搖曳樹干,一陣“ 沙啦啦” 的聲音,金子如瓜熟蒂落,傾撒滿地。
泰梵方丈欣喜若狂,道:“袈裟上竟然長出黃金樹,天助我呀!天助我呀!! ”
泰婪方丈一邊撿拾金子,一邊構(gòu)想他的大略宏圖,喜不自禁道:“往后就不用拾人牙慧了,有了金子可以建寺院禪堂,山門塔樓,蓮池瑤閣,鑲金鉑飾,富麗堂煌,到時香客云涌,名傾天下,我也聲譽鵲起,名播四海,譽滿昊天,遐爾聞名,彌天亙地,穹窿垂像,非西方佛陀可比!”
觀音菩薩聽罷,淺笑道:“竊名釣譽,何德之有,欲海無邊,不思本源,狂妄至極,待我探它本性如何,再作計較。 ”
觀音菩薩遂變作一位歲滿甲子的婦人,衣裳襤褸,霜鬢蓬松,面黃饑瘦,憔悴蒼老,臉迎山風(fēng)梳鬢發(fā),手執(zhí)拐杖兼扶兒,乃木叉也,腰板微駝,背馱嬰孩兼包裹,乃善財也。 婦孺步履蹣跚,一步三喘氣,十步又歇憩,相望丈余時,木叉奔向泰梵方丈道:“公公做甚?有吃的嗎? ”,背上善財嚎哭啼饑,觀音菩薩慧眼度量著泰梵方丈,道:“大善人,施許些與我婆孫,以便路上充饑,趕過這山澗便有人家接替了!”
泰梵方丈正在拾金數(shù)顆,美夢酣醉,暢然舒坦,全然不曉外人打擾。
觀音菩薩道:“善人,路長途遠,腹中饑渴,可有果腹之食,施舍些許吧!”
木叉搖著泰梵方丈的胳膊,道:“公公,我餓!給我吃的!”
泰梵方丈方才打量著這仨位不速之客,并笑著置了飯粥,道:“安心食用,過了這山,還有下一店。 ”他復(fù)收金子,沉浸于美妙的憧憬之中。
觀音菩薩問道:“善人,你掌中為何物? ”
泰梵方丈答道:“金子!”
觀音菩薩又問道:“金子有何用處?”
“這金子呀,可神奇呢,明可買官置田,暗可通神使鬼,大可筑墻壘壁,建城拓疆,小可購米納糧,投醫(yī)購藥,消災(zāi)祛難。 ”泰梵方丈盡說究竟,道:“你乃鄉(xiāng)間野民,懂個饑需果腹,寒需添衣,出門妝扮,累月長年,豐足腴滿,即便是運濟命幸了。 ”
觀音菩薩道:“善人呀,天下貧富何曾均衡,荒年常是寅食卯糧,高門租賃,淺出深還,如螨附體,平生抽身難矣,我兒子孫娘皆因此而鵑命,你金子何其之多,賜我些點兒,便我度今年饑荒,你也不損大體,更是修得善事一樁。 ”
泰梵方丈愁容泛起,頗難為情,道:“金子須則妙用,待我廟宇寺院,塔樓禪堂修成,盡塑金顏,供你兒孫子嗣祈福,必保你食足衣豐,莫不是更好?我為你置些饃糕,到下一店家,或逢善人,自會接應(yīng)。 ”
觀音菩薩接過幾個烙餅,只得上路,繞過山坳,即便步上云端,俯瞰紅黃鑲嵌,晶珠爍的土地,還有這土壤上的黃金樹,及其黃燦燦的金子,嘆道:“沾名釣譽者實則為貪而謀,處心積慮,欺世盜名,其善心甚微,豈能燕翼貽謀,撫緩萬方,更莫說是惠澤蒼生呢? 附庸落俗之人,豈可讓其倚玉樹而蒹蔚呢? ”
觀音菩薩舉掌伸指作法,念訣成咒,欲收回袈裟和黃金樹之時,從身后傳來響亮清脆的聲音:“菩薩幸會了,且慢且慢!”
唐突之間,觀音菩薩隱忍咒語,回首見是南無智禪佛祖,忙轉(zhuǎn)身揖手,呼應(yīng)道:“智禪佛祖可好!今朝何往? ”
智禪佛祖道:“自玉帝處回歸,恰巧幸會了菩薩。 ”
觀音菩薩道:“如來有甚事須上尊親往天堂? ”
智禪佛祖道:“如來給女兒國的女王糾纏得脫不了身,派遣悟空與老朽送往天庭,讓她擇胎轉(zhuǎn)世去了。 ”
“又是善事一樁,功德無量啊!”觀音菩薩贊嘆,轉(zhuǎn)口問道:“悟空為何不與上尊同路呢? ”擇路揚鑣了,他說去南海,抑或赴貴處去了,可曾見他? ”
觀音菩薩道:“弟子剛從北昆侖回來,未曾遇悟空。 ”
“空宇之中,其音鏗鏘,懷揣乾坤,惜無韜略,乃智在杯盞,半載而溢。”智禪佛祖道:“依泰梵之言,并無惡念,獨是善不載心罷,容它一個去處吧!”
“弟子就依尊老吧!”觀音菩薩點點頭,道:“萬事都有個預(yù)兆,天不負它此前之愿,去作冢上之土吧,年年添新疊舊,食祿不匪,此恰適其所愿了。 ”
智禪佛祖點點頭,揖手西去。
觀音菩薩目送智禪佛祖遠去,方才定神凝心,復(fù)念如意咒語,伸掌待接袈裟,豈料袈裟絲毫不動,如長根之毯,真是覆水難收。
觀音菩薩沉吟片刻,屈指細算,輕緩地喘了一口氣,已知承法逾時,袈裟已無法取回。接著以柳枝醮出瓶中之露水,周而復(fù)地濺灑漫澆了九次,屈指彈出一束七彩神光,但見一抹彩霞曬過寬敞的袈裟,黃金樹漸漸褪去金黃色,慢慢地變得翠綠色,黃金果也由燦燦的金黃色變?yōu)榧t色。
泰梵方丈在風(fēng)過擾耳之間,掌中的黃金果變了模樣,自嘆道:“真是‘ 命有終需有,命無莫強求。謀猷皆成空,何圖祈天佑。 ’啊!終、終、終一一” 他打了一陣噴嚏,眼淚鼻涕唾液一齊噴出來,迷糊之中但見觀音菩薩站在它的面前,他慌忙叩拜。
觀音菩薩道:“這袈裟已如你所愿,你奉諾執(zhí)事,此后就管轄冢上之土,讓永生者得到安息,祭奠之物由你先用,茍是一美差了。 ”
泰梵方丈叩謝之時,奉給觀音菩薩一捧黃金果時,一陣噴嚏破喉而出,被“ 終、終、終一一” 噎在嘴里。
觀音菩薩淺笑著道:“難得你一片好心,那就叫棗子吧!”說罷駕云而去。
泰梵方丈輕輕地咬一口棗子,道:“幸好還是甜的!”
自此之后,袈裟覆蓋的地方變成了非常美麗的丹霞地貌;黃金果即便是世間的棗子一一果之黃金,尤其是靠近墳塋的棗樹,不但長得茂盛,而且結(jié)出的果碩大而特甜,蜜味馥郁,緣由于此。
話說觀音菩薩乃菩薩心腸,她知道唐僧的行蹤,但貫于唐僧已墜凡落俗,金蟬子在靈山的口碑非常糟糕,似乎是萬佛唾棄,她更不好違悖眾意,也只好由唐僧倚天由命循時隨道了,而今自北昆侖回來,想借故探視,未想遇上泰梵方丈,稍歇云步,恭聽其心事,恰巧又遇上智禪佛祖,知之孫悟空已赴南海落伽山,她只好放棄會唔唐僧的念頭,速回南海以待悟空。
再說唐僧一路東行,為鐵扇公主還了心愿,袈裟也物歸原主,心情輕松多了,只是囊中羞愧,饑餓難耐,潦倒又籠罩著他,不知路況怎樣?際遇又將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