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出海尋找皇帝的大秦軍隊
瑯琊郡。
一座水港處,大秦軍隊已經(jīng)集結(jié)完畢,浩浩蕩蕩十余里。
船隊也是遮天蔽日。
為了征調(diào)這些民船,李斯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因為此時的大秦水兵僅有十余艘船,想要在茫茫大海之中尋找秦始皇,哪有那么容易。
所以他將沿海的民船幾乎都征調(diào)了,全力搜尋秦始皇。
李斯和趙高分別負責(zé)一路,各帶了十萬大軍沿著秦始皇翻船的地方尋找。
周圍的百姓不明白狀況,紛紛在一旁圍觀。
但他們無法靠近海邊,也無法靠近大秦的鐵甲軍隊。
二十萬大軍沿著航路出發(fā),所有的目的只有一個,搜尋肉眼可見之處的每一個小島,有任何的情況都要匯報給李斯和趙高。
秦始皇翻船的事情目前只有李斯和趙高還有玄武衛(wèi)知道,其余知情的人都已被玄武衛(wèi)誅殺。
不到萬不得已,他們不想這件事情被泄露出去。
現(xiàn)在,大秦各地的六國余孽本就蠢蠢欲動,只要秦始皇還活著,這些人就不可能翻起大的風(fēng)浪。
但若是這消息泄露出去,各地的六國余孽不免會趁勢發(fā)動叛亂。
李斯憂心忡忡,只能全力以赴尋找秦始皇。
而趙高同樣如此。
他之所以能夠做到如今的職位,完全是依靠秦始皇的恩寵,而且這些年倚仗著秦始皇的恩寵壞事做盡,朝中的大臣對他恨之入骨,尤其以長公子扶蘇為甚。
若是皇帝消失,長公子扶蘇繼位,等待他的只有一個結(jié)果。
死……
兵分兩路的大秦鐵甲乘坐著征調(diào)來的民船在大海之上四處搜尋。
他們不知道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只知道如果在島上發(fā)現(xiàn)任何人的蹤跡,都需要立即跟上級稟報。
李斯和趙高都看著一望無際的海面,心中都在思量著。
李斯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找到皇帝,而趙高思考的則是萬一找不到皇帝,他該如何保命。
皇帝有兩個兒子,分別是扶蘇和胡亥。
長公子扶蘇為人寬仁有佳,而且經(jīng)陛下培養(yǎng)多年,政治上十分有遠見。
但是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信奉儒家,讓秦始皇十分不滿。
儒家信奉一個仁字,但目前的大秦雖然表面上平靜如水,實則暗潮涌動。
六國余孽始終妄想滅秦復(fù)國,對待這些人,想要用儒家的仁去感化他們,無異于癡人說夢。
這也是秦始皇對扶蘇最不滿的地方。
大秦以法崛起,現(xiàn)今也以法治國,怎么可能容得下儒家?
但要是把儒家的學(xué)說單單歸于一個仁字,卻也是有失偏頗的。
儒家的以德報怨經(jīng)常是被人詬病的地方,但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孔老二以德報怨的后面還有一句,便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傳播學(xué)說靠什么?
靠一張嘴皮子?
很顯然是不夠的。
孔老二的儒家雖然以仁行天下,但是在仁不起作用的時候,還是信奉拳頭即是真理!
孔老二作為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那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憤青!
他傳播下來的儒家也分成幾個學(xué)派,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公羊?qū)W派。
也是儒家復(fù)仇主義的集大成者。
先禮后兵懂不懂?
信我的學(xué)說,那我就仁,不信我的學(xué)說,拳頭你要不要?
而扶蘇信奉的便是儒家之中的公羊?qū)W派。
后世之人大多都會說一句,儒家禁錮人的思想,存天理滅人欲,簡直就是反人性。
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看待儒家,那就大錯特錯了。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前,儒家動不動就以批駁皇帝的過失為己任,剛其他百家不敢剛之人。
但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之后,儒家學(xué)說儼然成為了閹割版,徹頭徹尾的變成了統(tǒng)治者控制百姓的工具。
現(xiàn)在扶蘇跟儒家混在一起,而這些儒家動不動就批判秦始皇暴虐,秦始皇自然不可能給好臉。
大秦以法崛起,自然是不待見儒家。
扶蘇與儒家混在一起,秦始皇怎么可能高興?
而胡亥就不同了,作為秦始皇最小的一個兒子,從小便得到了很多寵愛。
而趙高,除了是皇帝的中車府令,還是負責(zé)教導(dǎo)胡亥的老師。
現(xiàn)在秦始皇下落不明,很有可能已經(jīng)葬身魚腹,他不得不為以后做打算。
胡亥對他極為尊敬,若是能夠扶持胡亥上位,他不但可以逃過殺身之劫,說不定還可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想到這里,趙高看向大海的眼神之中,便閃過一絲陰霾。
……
蘇陽站在岸邊看著在魚塘里劃著小船的三人,臉上一副鄙夷的神色。
真沒見過世面。
他的魚塘里養(yǎng)的都是一些三文魚,沙丁魚之類的常見海魚。
這東西海鮮市場價格很便宜,而且吃起來口感也很不錯,大部分國人的餐桌上都可以見到。
“彩!”
“真是奇妙!”
秦始皇不住的拍著大腿,嘴里也是連連喝彩。
在他的眼中,能將大海之中的魚兒如此輕易的養(yǎng)在這魚塘中,簡直是非常奇妙。
古代對大海總是充滿了敬畏,在古人的眼中,唯有仙人才可以駕馭這神秘莫測的大海。
等到三人上岸,蘇陽便自顧自的走到一邊,在土里翻找,拿了一個紅薯走到水邊清洗干凈,然后一口咬了下去。
紅薯這東西,蘇陽比較喜歡生吃,海島上沒有多少水果,蘇陽種了大概二十多畝,平時就當水果吃。
不過這東西的產(chǎn)量要比土豆高的多,之前他大概估計過一下,一畝地的產(chǎn)量少說也得有四千余斤。
于是……吃不掉的那些,除了儲存了一部分,很多都進了他圈養(yǎng)的那些野豬和山羊的肚子。
蘇陽自顧自的嚼著嘎嘣脆的紅薯,一點沒有將大秦三巨頭詫異的眼神放在心里。
王賁口水都快順著嘴角流下來了。
他身為武將,平日里的飯量本身就大,早上只是吃了點稀粥墊了墊肚子,根本就沒有吃飽。
此時看見蘇陽吃的津津有味,肚子不免又咕嚕嚕叫了起來。
“少年郎,這東西是何物?”
“紅薯啊,沒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