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仇不得報
然而除了張良以外,還有一個人找上了劉邦,秦將章邯。
很不巧,此時章邯正在從北面攻打楚國的地盤,所以楚王景駒表示想要借兵,可以,但是需要劉邦先幫自己解決掉眼前的秦軍,然后才會考慮借兵的問題。
“行??!”
率領秦軍先鋒部隊的是一個叫司馬夷的人,這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將領,他毫不費力的就攻下相城(今安徽淮北),在將相城夷為平地以后,司馬夷又拿下了碭城(今河南永城),與劉邦東西相對。
率先發(fā)動攻擊的人是劉邦,在另一位起義軍將領東陽寧君的幫助下,劉邦先后兩次才頗費周章的攻克了碭地并擊敗了秦將司馬夷。
至于破城之后的收俘虜,拉壯丁,劉邦早已駕輕就熟,在碭城,劉邦一共弄來六千人,加上自己原有的三千人,共九千人。
“雍齒,我回來了!”
秦二世(前208)三月,在整頓了人馬以后,劉邦再次進攻豐邑,然而現(xiàn)實和理想總是背道而馳的,雍齒的防守可以說是滴水不漏,那此戰(zhàn)結(jié)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雍齒,我還會再回來的!”
大仇得報
項梁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
他是楚國人,而楚國被秦國所滅,他的父親是楚國名將項燕,亦是被秦將王翦所殺,所以不論是國仇還是家恨,項梁都有足夠的理由驅(qū)使自己去毀滅秦朝,當然了,他的侄子項羽也是如此。
現(xiàn)在,項梁終于等到了這個機會。
在楚國遺老遺少項梁和項羽眼里,景駒這種半路出家的野狐禪能坐楚王的位置那簡直就是大逆不道(逆無道),不用顧及什么同胞之情了,用自己的七萬人馬干掉這群目無尊長的人,奪走他們的一切,然后占為己有,就這么辦!
景駒哪里是項梁項羽的對手啊,面對項軍的猛烈進攻,第二任楚王景駒只能向第一任楚王致敬,是死的死,逃的逃。
當劉邦得知了這一噩耗以后,正愁借不到兵的劉邦發(fā)現(xiàn),比起那個不中用的景駒,項梁似乎是一個更合適的老板人選,打定主意以后,劉邦就帶著一百多名親信前去拜見項梁,目地自然就是借兵了。
令旁人費解的一幕出現(xiàn)了,出于某種我們不知道的原因,項梁竟然非常器重劉邦,當即決定借給劉邦五千精兵,另外還有十名戰(zhàn)將。
事實證明,士兵和將領的素質(zhì),絕對是影響戰(zhàn)斗結(jié)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劉邦第三次奪取豐邑的戰(zhàn)斗中,面對鳥槍換炮了的劉邦,雍齒根本無力抵抗,頃刻之間,豐邑之主已經(jīng)易手,而叛將雍齒見大勢已去,便頭也不回的逃到魏國去了。
“逃吧,雍齒,逃吧,總有一天會把你抓回來的?!?p> 氣度
終于,劉邦回到了這個自己朝思暮想了許久的故鄉(xiāng),望著下面抖若篩糠的老鄉(xiāng)們,劉邦十分的滿意他們這種狀態(tài):我終于回來了,終于!
是的,在幅員遼闊的中原大地上,豐邑的大小和咸陽,洛陽這些國際化大都市相比,真的只能算是一個芝麻綠豆,但盡管如此,劉邦也絕對不允許有任何一個人覬覦自己的財產(chǎn),我的永遠都是我的,也只能是我的。
對于這次豐邑人民的背叛,劉邦牢牢的記在了心里,一直沒有忘記,以至于很多年以后,已經(jīng)成為了皇帝的劉邦還是對此事耿耿于懷,他甚至下令,世世代代免除沛縣地區(qū)的徭役賦稅,但作為劉邦出生地的豐邑,卻沒有享受這種待遇,我想究其原因,還是在雍齒一案吧。
另外從三奪豐邑的故事我們還可以看出劉邦的一個品質(zhì),一個了不起的品質(zhì):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
很多人管這個叫韌性,而我更喜歡歸結(jié)為以下兩個字-記仇。
“仇恨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可以蒙蔽我們的雙眼,更可以驅(qū)使我們不斷向前。”
我可以輸,而且可以輸?shù)囊粺o所有,但是我不能接受背叛,我需要你們每一個人都對我保持絕對的忠誠,如果有人背叛我,那么我一定會讓他付出應有的代價。
請記住劉邦的這種性格,在將來的歲月里,這將成為劉邦賴以生存的利器。
說完劉邦,咱們來說說項梁。
窗戶紙
公元前208年,在百分之百確定陳勝已經(jīng)戰(zhàn)死以后,項梁那顆不安分的心開始躁動起來了。
在秦末的時候曾有這么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
不論你的實力有多強,人馬有多少,只要陳勝還活著一天,那么他就是名義上的領導,雖說是名義上的,但領導終歸還是領導,因為首倡義兵的陳勝代表著正義。
可是陳勝已經(jīng)死了,既然如此,身為楚國貴族的項梁覺得自己有義務也有責任扛起反秦的大旗。
項梁決定自立門戶。
不過為了充分滿足自己立牌坊的心態(tài),項梁還是聽從了帳下一位謀士的建議:
“我認為陳勝的失敗是必然的,將軍知道是為何嗎?”
“何故?”
“陳勝身為一個在楚地反秦的楚人,他非但沒有擁立楚國王族的后裔,反而是大言不慚的自立為王,像這種鼠目寸光之輩,怎么可能久活于世呢(其勢不長),那現(xiàn)在將軍知道該怎么做了嗎?”
“我知道了”
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項梁找到了流落于民間正以放羊為生的楚懷王熊槐之孫-熊心(名字比較奇怪),并擁立其為楚國之主,是為楚懷王熊心,定都于盱眙(今江蘇淮安)。
而這位謀士便是我們熟知的那位范增,范老先生。
根據(jù)范老先生的理論,立熊心為王其實是有不少好處的,比如可以利用熊心楚王后裔的身份,名正言順的招攬楚地的人才和將領,借此樹立秦王朝的對立面。
事實上,立熊心為王的確讓項梁風光了一把,但在這表面的風光背后,卻隱藏著一顆不甘屈人之下的心,在不久以后,項梁,項羽和范增將會自食其果。
項羽式的戰(zhàn)爭
在楚懷王熊心這塊大牌坊下,項梁表現(xiàn)的游刃有余,他先是自封武信君,使自己的威望達到頂峰,然后獨自帶兵北上,兵鋒直指章邯主力,又命令項羽和劉邦組成劉項聯(lián)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向西合力攻打城陽。
北上的項梁我們先按下不表,現(xiàn)在單看男一號劉邦和男二號項羽。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與秦帝國作戰(zhàn)的時候,負責沖鋒陷陣的應該是項羽,而劉邦極有可能負責的是打掃戰(zhàn)場和搞后勤補給這類不太有技術(shù)含量的工作。
城陽一役,史書對于這次戰(zhàn)爭并無過多的描寫,只有以下幾個字:
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史記·高祖本紀
簡單說就是屠城,不僅僅是守城的士兵,秦政府的大小官員,甚至于城內(nèi)的老弱婦孺,一個都沒有放過。
關于劉邦是否主導了這次屠城,史書上沒有明寫,我們也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殘忍到極點且并十分血腥的行為藝術(shù),項羽肯定是有主謀嫌疑的,證據(jù)就是這位同學有過前科并且以后也經(jīng)常干這事。
當然了,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討論屠城的對與錯,也同樣不討論是否有這個必要,我們只提一點,這是有明文記載的,劉邦第一次經(jīng)歷屠城。
那一日在城破之時,項羽面帶微笑著用了一個成功者的口吻說到:“殺!”
一時間,城陽城內(nèi)無數(shù)人頭紛紛落地,不過也有可能是更殘忍的死法-活埋,至于到底是何種方式,這個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站在項羽背后的劉邦,看著面前一米八五的項羽,又看了看死在屠刀下的百姓,耳邊回蕩著凄厲的慘叫聲伴隨著人頭掉落在地上的那種獨特的“咚咚”聲,隨后,劉邦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勝利者可以決定失敗者的命運,此時此刻我是勝利者,假如他日,我成了失敗者,那我的結(jié)局會不會和這群待宰的百姓一樣,身首異處呢?
劉邦看著面前的項羽,隱隱的思索著答案。
城陽的事情解決以后,劉項聯(lián)軍繼續(xù)向西挺進,在濮陽(河南東北部)的東面,擊敗秦軍,繼而攻打雍丘,再次擊敗秦軍,并斬殺了秦軍大將李由。
關于這位李由,其實是大有來頭的。
李由是當朝丞相李斯的兒子,但他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種紈绔子弟,事實上,虎父無犬子,李斯是名相,而李由也無愧于名將二字。
想當初,吳廣挾十萬軍隊進攻滎陽的時候,就是這個李由親自登上城頭,指揮督戰(zhàn),滎陽才奇跡一般的抵擋住了吳廣的進攻,再后來章邯出函谷關東征的時候,李由也頗有戰(zhàn)功。
誠然,在劉邦和項羽的聯(lián)軍作戰(zhàn)面前,李由沒能續(xù)寫神話,但是李由求仁得仁,為國捐軀,相比那些朝秦暮楚的人,李由是值得被后人銘記的。
然而就是這么一位以身殉國的將軍,卻在死后被某個太監(jiān)安上了謀反的罪名。
皇帝不急太監(jiān)急
作為中國之主,胡亥理應對各地蜂起的起義軍負責,然而實際情況是,全天下就屬這小子的心最大,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問,在位這么久胡亥就做了一件事,玩!
看著這個不成器的胡亥,丞相李斯實在是后悔:當初怎么就上了趙高這條賊船?
李斯當然可以不去管胡亥的死活,但是秦朝現(xiàn)在的一草一木可是自己辛辛苦苦幫著秦始皇打下來的,豈能坐視胡亥把生意做黃?
于是李斯找到了同樣身為開國重臣的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隨后三人一起進宮面見胡亥,商討退敵良策。
大殿之上,三人的意見十分統(tǒng)一,應該馬上叫?;驕p輕各種徭役和賦稅,以緩解百姓的壓力。
不管怎么看,這都是一條正確的決策,但胡亥卻給出了一個驚為天人的回答:
“修皇陵,修長城,修阿房宮,這些都是先帝下的決定,如今你們竟然想要毀掉先帝開創(chuàng)的偉業(yè),你們就是這么報答先帝的嗎(上無以報先帝)?”
胡亥還挺聰明的,知道把他爹搬出來,李斯三人就算是吃了熊心豹子膽,那也不敢說嬴政的不對啊。
“朕即位到現(xiàn)在只有兩年時間,你們看看,全國各地出了多少盜賊,你們難道就是這么報答朕的嗎(次不為朕盡忠力)?”
你仔細一琢磨,嘿,還說的有幾分道理,不服不行。
“你們?yōu)槭裁催€有臉坐在這個位置上,不用狡辯了,把他們抓起來!”
“陛下,慢著,將相不辱!”
馮去疾和馮劫皆乃當世名臣,怎能受此大辱,于是雙雙選擇以死明志,自盡殉國,但是李斯就沒有那么好運了。
雖說胡亥登基是李斯和趙高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但是相比李斯,趙高無論是學識還是能力都遠遠比不上李斯。
趙高既沒有治國的韜略也沒有成帝王師的才能,這個人的追求很簡單,做一個排除異己然后大權(quán)獨攬的權(quán)臣就可以了。
李斯就不同了,這是一個有偉大抱負的人,他耗費了一輩子的心血幫助嬴政打造了這個大秦帝國,所以他絕不會看著自己親手建立的江山被農(nóng)民起義軍奪取。
于是,當年這一對親密無間的合作伙伴,因為理想的不同,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對立面,而這一次,獲勝的是趙高。
由于李斯處處與自己的意見向左,碰巧現(xiàn)在李斯又被胡亥下了大獄,為了打死李斯這條落水狗,趙高便向胡亥進言,狀告李斯和其長子李由二人串通陳勝吳廣等人,意圖篡奪秦朝的天下,要求胡亥治罪李斯父子。
趙高這話簡直是荒謬,李斯何許人也,那可是位極人臣的當朝丞相,而且還是秦帝國的開國功臣,立有不世之功。
大家伙想想,李斯就算是幫助陳勝吳廣推翻秦王朝,然后再建立一個新王朝,了不起,他李斯還是做開國功臣,還是做丞相,這不就等于說是李斯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謀求自己現(xiàn)在已經(jīng)擁有的財富和地位,連我這么笨的人都知道做選擇前要權(quán)衡利弊得失,我想以李斯的聰明才智,不至于做這種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荒唐事吧!
然而胡亥就是胡亥,作為趙高老師的高徒,水準就是高,李斯最后的下場是腰斬,夷其三族。
這么看來,秦檜并不是莫須有罪名的開創(chuàng)者,而岳飛也不是莫須有罪名下的第一個受害者。
-----------------------------------------------------------------------------
愚見
那位楚王景駒后來的下場非常慘,被項梁殺死在了梁地。
景駒是劉邦起兵以后認的第一個大哥,但是我們根據(jù)后來發(fā)生的事情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那就是劉邦是個名副其實的老大殺手,只要被劉邦認了大哥的,一個不剩的全死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數(shù)數(shù)。
而他的那位賣草鞋的后代很明顯是繼承了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