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十分不舍,但是我們的故事終將隨著劉邦的離去而落下帷幕,那么在故事的最后,我來回答一下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劉邦究竟是怎么成功的?
很多人說劉邦是被時代推出來的一個人,也許吧,時代的確很重要,可是秦末大亂之時,全天下有這么多的人,他們之中不乏豪杰和貴族,他們的背景,身世,實力都遠(yuǎn)遠(yuǎn)大于那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泗水亭長,可為什么最后恰恰是這個小小的劉邦奪得了天下呢?
俗話說,性格決定成敗。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了解,劉邦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
首先,我要和大家說一聲“抱歉”,因為這個問題我也回答不了。
各位先別急著罵我,我也不是有意拿大家開涮,實在是因為在我眼里,劉邦這個人的性格太過復(fù)雜了。
比如他雖然寬容但也刻薄,大度又小氣,殘忍又仁慈,聰明又糊涂,真誠又狡詐,另外還有等等等等。
所以真的很抱歉,各位,以我的年紀(jì)和閱歷,我不認(rèn)為僅靠一篇文章就能把劉邦這么矛盾的性格給解釋完全,所以,咱們就挑其中的一個來說。
先來看兩個之前我們沒有提到過的故事。
貪生怕死
公元前206年二月,當(dāng)劉邦得知自己心心念念的關(guān)中之地被項羽無情的奪走以后,劉邦非常的氣憤,決定集結(jié)部隊攻打項羽,而其部下如周勃、灌嬰、樊噲等人當(dāng)即表示贊同攻打項羽的意見,可唯獨(dú)有一個人站出來,阻止了劉邦的這次自殺行為。
“漢王啊,漢中雖然不好,但是和死相比呢?”
是啊,好死不如賴活著,走,出發(fā),去漢中做漢王去!
視死如歸
公元前195年,此時的劉邦已經(jīng)病入膏肓,彌留之際,皇后呂雉叫來了天底下最好的醫(yī)生為劉邦看病,劉邦問大夫,這病能治過,醫(yī)生說:“可以。”
劉邦聽完,開口就罵:“老子一介布衣,手提三尺寶劍平定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嗎,既然生死在天,就算是扁鵲再世,又能怎么樣呢,給老子滾!”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劉邦
劉邦說完就把醫(yī)生趕走,然后閉著眼睛開始等死。
現(xiàn)在回過頭來再看這兩個故事,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從一開始怕死怕到不敢和項羽拼命,再到后來在病重之時做出趕走醫(yī)生,這種無異于尋死的舉動,一個人怎么可以又怕死又不怕死呢。
矛盾
咱們再回想一下,在做逃犯,做反賊的這十幾年里,劉邦是不是為了活命一直在逃,哪怕丟兒棄女,分我一杯羹也在所不惜,而奇怪的是,當(dāng)他位尊九五之后,放著多活幾年的可能性不要,也不愿醫(yī)生醫(yī)治自己。
這叫什么,這不叫怕死,也不叫尋死,這是一種超脫于世間一切的一種氣質(zhì),這種氣質(zhì)存在于大海,存在于高山,存在于天地,而這種氣質(zhì)叫做大氣,也叫自知之明!
何謂自知之明?
你得清楚自己要什么,然后,你還得清楚自己不要什么。
其實啊,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已經(jīng)不用我在多言了,因為劉邦用他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了我們答案:一定要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
盡人事
是啊,打不過項羽能怎么辦,跑唄,難道站在原地等死嗎?
相比之下,項羽就相形見絀了。
烏江自刎前,項羽部下曾提議說,暫回江東,從長計議,可誰料項羽竟說:“我昔日帶著八千江東子弟西進(jìn)滅秦,如今他們我一生還,我有什么臉面去見江東父老呢,我心里有愧?。 ?p> 項羽不知道的是,失敗和逃跑其實并不可怕,放棄才是最可怕的,因為我們中國人還有來日方長這一說。
安天命
時辰到了怎么辦,閉上眼睛就去唄,誰能留得住呢?
秦始皇卻說:不!
嬴政晚年的時候,東尋蓬萊,求仙修道,煉制仙丹,為的只不過是讓自己在皇帝的位置上多坐兩天而已,折騰來,折騰去,到頭來自己終究還是是在一堆鮑魚中被埋進(jìn)了土里,就跟一個普通人一樣。
生老病死,不管是誰都無法阻止,既然如此,不如張開雙手,坦然的面對它,接受死亡但是不去畏懼死亡,這應(yīng)該才是真正的無疾而終吧。
你看看,項羽和嬴政都做不到的事情,劉邦竟然都做到了,這樣的人豈有不得天下的道理!
所以劉邦可以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各位,如果說劉邦身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后代人學(xué)習(xí)的地方,就是這點(diǎ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