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全球經(jīng)濟決定了融合是趨勢。但過程中肯定有紛爭,甚至不排除戰(zhàn)爭。文明在大炮射程之內(nèi),強者才有談和平的資格。融合過快,利益紛爭大,融合過慢,別的地區(qū)甚至其它星球的已融合勢力,就可能在經(jīng)濟或科技等領(lǐng)域不懷好意。
融合,需要,各方面作為基礎(chǔ),比如,經(jīng)濟的、文化的、宗教的等等。
宗教的融合、并立,也不是絕對的、一條時間線的。
宗教的自由、并立,例如美國:
“美國絕大多數(shù)人信奉基督教,但其他各種宗教也同時并存,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很久以前,那些背井離鄉(xiāng)不遠萬里來到美洲大陸的人,許多是為了擺脫國內(nèi)的宗教。他們滿懷希望,要在新的土地上獲得自由。這種最初的愿望逐漸形成了對宗教的偏愛?!薄皒xxx年,美國共有250多個不同的宗教派別,222萬多個地方性教會團體,只要注冊、登記即可創(chuàng)建新的宗教?!?p> 宗教的融合,例如中國:
為了便于統(tǒng)治,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從魏晉南北朝三教并立,到唐宋三教互補,到元明清三教合流、三教合一的?!啊澳铣耸科谡劺?,故常見三教調(diào)和之說”。如孫綽在《喻道論》中云:“周孔救極弊,佛教明其本耳,共為首尾,其致不殊”。明僧紹則認為“佛開三世,故圓應無窮;老止生形,則教極澆淳”,所以“周孔老莊誠帝王之師”而“釋迦發(fā)窮源之真唱,以明神道主所通”。王治心先生就張融、顧歡等人“道同器殊”思想闡述道:“在形而上方面的道,本來是一;惟在形而下的器方面,方有釋教道教之分?!@些都是六朝三教同源的意見,這種意見,影響于后世亦非常之大”。這種情況的產(chǎn)生,是由于三教所依附的社會基礎(chǔ)和所發(fā)揮的社會作用是相同或一致的”。”
三教合一概念在明代的提出,必定是當時的社會中已經(jīng)有了合三教為一教的某種實際形態(tài)存在,哪怕是一種模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社會上確存在三教形態(tài)上的共一。如到了明代,三教共同崇拜的神祇日益流行,其中最盛的是關(guān)帝信仰。再如晚明的林兆恩甚至創(chuàng)立以儒為主體的三教合一的宗教“三一教”,宣稱要通過“煉心”、“崇禮”、“救濟”等手段,“以三教歸儒之說,三綱復古之旨,而思易天下后世”,甚至“立廟塑三教之像:釋迦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為儒童菩薩塑西像,而處其末座。
“三教在長期并存的過程中,內(nèi)質(zhì)上通過交流,彼此的認同越來越加深,隨著時間的推移,三教的真正合一就有了更充要的條件。
如余英時先生指出:“唐宋以來中國宗教倫理發(fā)展的整個趨勢,這一長期發(fā)展最后匯歸于明代的‘三教合一’,可以說是事有必至的”。又如元代全真教主王嚞(重陽)在山東等地組織“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三教七寶會”等等,表明在新道教的內(nèi)部,三教合一的因子更為成熟,“大量儒釋思想被融入道教,已成為入明以后道教的一大特色”。這種現(xiàn)象也在當時上層建筑中各個領(lǐng)域內(nèi)泛現(xiàn),如“‘三教圣人’在元代戲劇及其它著作中就突然出現(xiàn)了”。
由于十三世紀以后佛教在印度的瓦解,使中國佛教再也難以吸收與中國文化異質(zhì)的東西,這對加速與其它二家的同化,反而成了有利因素。從明代開始,加上皇帝的推動等,出現(xiàn)了一些三教融合的建筑,例如三教圣人共坐一殿,例如貴州鎮(zhèn)遠城東的中和山的青龍洞古建筑群、寧夏中衛(wèi)城北的中衛(wèi)高廟、SX省渾源縣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龍峽的懸空寺、
最后,中國民眾在宗教上一向是兼容并收的,儒、道、佛諸家的內(nèi)容都早已司空見慣,三教合一把這些他們最熟悉的東西調(diào)和起來,推陳出新,民眾是樂于其成的。這成了促成三教合一的重要社會條件?!?p> 但個人不贊成強制未成年人入教,因為還沒有完整的民事行為能力:由于有些嬰兒、青少年從一開始沒有選擇宗教的自由(“嬰兒洗禮是迎接一個人進入教會的圣事”、其父母是天主教徒或東正教徒),可能嬰兒或少年時被套上天主教徒,青年時傾向于新教教義(據(jù)調(diào)查,青年比較傾向于自由、老年比較傾向于保守)。
未成年人: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guī)定,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
一、佛教可視為合資公司,多寶道人設(shè)為釋迦牟尼佛
尼泊爾對于中國之尷尬,猶如李白之于中國。
尼泊爾曾是中國藩屬國,李白出生地被俄羅斯占領(lǐng)。
假如,中國從南宋到現(xiàn)在,一直疆界未變,只有長江以南的領(lǐng)地。那么,長江以北的那些為了整個中華民族做出犧牲的古代英雄們,南方的人,還祭奠嗎?
作者意見:只要是為國家民族做出犧牲、出過力的,不管是哪國人、哪里人、哪個朝代的人,就應該祭奠。就算亡國,流亡國外,該祭奠、懷念還得祭奠懷念。對于有些英雄,其故鄉(xiāng)原來屬于中國,后來丟失的,以當時歷史的狀態(tài)來算。文化傳承,不僅傳承的是地域,也傳承的是歷史。比如加拿大人白求恩,比如李白,炸死日本白川義則大將的朝鮮尹奉吉。不一定據(jù)為己有,為中國出過力、做過貢獻的,享一份香火,不過分。
?。ㄏ肫穑呵讽n國同學一頓飯、一次韓國游訪)
假設(shè)西方教是婆羅門教,尼泊爾作為中印之間的中間地帶,佛教吸收印度的婆羅門教、XZ的苯教,就如同合資公司,
外國人想在中國賣汽車,需要合資建廠,外國人出技術(shù)、中國出人。
佛教在中原,就如合資公司,為了保護本土的公司(道教),需要合資建廠。擴展來說,假設(shè):
外國股東--西方教是婆羅門教,
中國股東---中國XZ的苯教(可以看做中國本土教、巫術(shù),道教的一個分支),
合資廠---尼泊爾作為中印之間的中間地帶,
新宗教---佛教(吸收婆羅門教、苯教,并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
合資公司總裁---多寶道人當做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佛祖)、中間人,
也未嘗不可。
技術(shù)--思想,
技術(shù)本土化--合資公司最后需要把技術(shù)學過來,就是思想的本地化,即融合當?shù)氐臍v史風俗及英雄。
?。偃缒岵礌栠€是中國的藩屬國,就不用嘮叨,因為釋迦牟尼就變成了自己人。)
二、世界性宗教的特征(宇宙性宗教)
一個世界性宗教,較快的擴張方式,就是融合、包容當?shù)貧v史,納入當?shù)氐墓糯⑿?。一個有志于世界性的宗教,需要考慮是以推廣教義為第一,還是以推廣神靈為第一。當然,宗教創(chuàng)始人、貢獻者需要紀念,但其創(chuàng)始人的精神、教義、普惠眾人的期望,是最需要推廣的。
假如地球進入了宇航時代,遇到了很多有人星球,都有各自的宗教,怎么推廣融合,變成宇宙型宗教?
佛教就很符合(但也有待改進的,個人建議):
1、多神論
佛教里有很多佛。
2、肯定過去
釋迦摩尼佛,稱在他之前有過去佛。
3、貢獻論
功德??梢酝ㄟ^積累功德成佛。
因此,可以通過評價當?shù)赜⑿蹖θ嗣竦呢暙I大小,將其加封佛教尊位。
4、公益論(缺少)
佛教,應該在教義里,限制禁止塑金身、飾珠寶、造銅像的習慣,應該把錢規(guī)定為用于循環(huán)公益。
佛教目前的困境在于,一是財力用于內(nèi)耗(見下面解釋“財力的用途”)。
財力的用途:基督教新教教堂簡樸,常只有十字架、桌椅,而把錢投入有助于布道的教會大學、醫(yī)院等公益事業(yè)。而道教、佛教,有塑金身、飾珠寶、造銅像的習慣,錢花在了廟里,不但沒了擴張的財力,而且容易導致賊人、起義軍、朝廷、外國人強取。
5、尊封論(缺少)
佛教,應該在教義里,規(guī)定所有尊位、不管高低,都是可以加減的。加減方式為選舉。
加,容易些,當?shù)匕霐?shù)以上信教群眾投票中選即可,但不允許選舉活人即在世佛,防止操縱選舉結(jié)果。
減,難,需要世界半數(shù)以上信教群眾投票彈劾才行。
加減周期:可以是五十年一次。
做過社會貢獻的都可以尊封
不管大小,大的封圣,小的證書、銘牌、碑刻。
佛教目前的困境在于,二是沒有考慮到給其他地方的創(chuàng)世神、文明始祖留頂層佛的位置,僅尊封個簡單佛,顯然不能讓當?shù)孛褡鍧M意。當然,比其他宗教好多了。
明皇帝憲宗朱見深,進行了部分改革,一些寺廟道觀有三教大殿,里面有老子、釋迦牟尼、孔子并排而坐。
6、祭拜論(缺少)
祭拜:由于歷史、地域等原因,有些英雄、尊位有仇怨,有些根本沒聽說過、不了解,所以,各地可以根據(jù)喜好,選擇自己的尊位祭拜。
7、教名不好
佛--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
建議改為感恩教(也可以稱為世界宗教聯(lián)盟)。即感謝一切應該感謝的。
8、教義的可修改性
隨著時代
感恩教:
9、兼容性
可以將其他多個宗教整體納入,并保持其獨立性、教名。例如基督教、***教、佛教等大的宗教,小的宗教由于教義可能有沖突,暫緩。
10、錢物
成立基金,良性循環(huán)。
對于外教或教內(nèi)其他宗教,奉行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原則,各教財物獨立,互相借送時,實行擔保制度,規(guī)定多長時間償還。
例如,某地基督教會眾,借總部感恩教1000萬元,用于建教堂。則感恩教需要基督教上一級或其他基督教教堂,提供擔保,逾期要求償還。上一筆逾期沒還,對所有基督教停止下一筆借款。
三、袁世凱曾想邀請尼泊爾加入五族共和,共襄民國
尼泊爾,數(shù)千年中華帝國的最后一個宗藩。民國建立后,袁世凱曾想邀請尼泊爾加入五族共和,可惜尼泊爾當時已為英印所控制。清王朝和尼泊爾的宗藩關(guān)系是非?,F(xiàn)實的國際戰(zhàn)略關(guān)系。清前期,拉達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馬拉雅山外諸國皆為中國藩屬。后英印展開對這些國家的兼并和侵略,諸國紛紛向中國告急。但其文報中將英印稱為“披楞”,昏聵閉塞的清王朝竟然不知道“披楞”就是英國,以為是一個什么遠方的小國,而沒有予以理會。拉達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馬拉雅山外諸國相繼淪英,英國進一步將侵略矛頭指向中國XZ和尼泊爾。此時的清王朝已對國際形勢有了明確了解,制定了結(jié)好尼泊爾,維護其藩屬地位以遏制英印侵略和政策。尼泊爾也懲于南麓諸國相繼淪亡的殷鑒,積極維護和中國的關(guān)系。中尼的宗藩關(guān)系從國際法上大大推遲了英印侵略尼泊爾的進度,對我國XZ也是一種很現(xiàn)實的保護。太平天國運動擾亂大清國,尼泊爾曾上書清廷要求出兵攜帶大炮到中國內(nèi)地助剿。中國婉拒。
在拜火教文獻經(jīng)典波斯古經(jīng)《阿維斯陀》中,國王費里頓(Feridun)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圖爾(Tuirya)、二兒子薩勒姆(Sairima)和小兒子雅利安(Airya),國王在年邁之際三分帝國,大兒子圖爾(Tuirya)統(tǒng)轄東部,演化成了圖爾人(圖蘭人),是突厥人的祖先;二兒子薩勒姆(Sairima)統(tǒng)轄西部,是羅馬人的祖先;小兒子雅利安(Airya)執(zhí)掌中南部,演化成了伊蘭人(伊朗人),是雅利安人的祖先。當然這個傳說在古波斯的文化中要比拜火教文獻經(jīng)典波斯古經(jīng)《阿維斯陀》所記載的更為久遠。
在近代,**錯誤地將生活在北歐和西歐的日耳曼人定義為雅利安人,實際上兩者毫無關(guān)系,相距甚遠。
雅利安人【梵文:arya】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遷移至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這些人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這就是印度古文獻中提及的雅利安人,他們往南驅(qū)逐古達羅毗荼人,創(chuàng)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最終古雅利安人和古達羅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體征獨特的南亞次大陸人。
幾種宗教簡單對比:
一神論的基督教成為世界宗教,是伴隨著許多血雨腥風,可以說一部分原因是隨著戰(zhàn)爭強推的,阻力很大;當然另一部分原因,是該宗教本身強調(diào),教士有義務去積極布道。
而多神論的中國道教本來更容易走出去,卻因為教義中修自身,不喜歡做外功、向外宣傳布道,導致不說萎縮吧,也不太興盛。
像佛教有鑒真六次東渡日本、***教有家族傳教(四個妻子,當然還有其他積極方式)、基督教有馬可波羅。
四、唐王玄策,借兵尼泊爾、吐蕃,滅中天竺國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朝又派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印度),四天竺國王多派使者帶著財物來,準備與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貢。恰逢中天竺王尸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于是發(fā)動所有軍隊以拒王玄策。跟隨王玄策的30騎兵與敵人交戰(zhàn),失敗被擒獲,敵人趁機劫掠諸國貢獻的財物。[7]王玄策逃離,到達吐蕃。王玄策發(fā)檄文征召軍隊,得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8]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吐蕃、泥婆羅的軍隊進攻到中天竺的茶镈和羅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作戰(zhàn)三天,攻破茶镈和羅城,斬首三千余級,敵人被溺死的約1萬人。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次交戰(zhàn),蔣師仁擒獲阿羅那順,俘斬敵人數(shù)以千計。余眾跟隨國王的妻子在干陀衛(wèi)江抵抗,蔣師仁擊敗他們,俘獲其妃、王子,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luò)。迦沒路國獻異物,并送上地圖,請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驚、害怕。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shù)哪信f二千人、牛馬二萬余送到長安獻俘。唐太宗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
唐朝史書,對王玄策率兵滅一國的事,描述很少,作者綜合田中芳樹等人觀點,認為:
1、軍功不大:相對于唐朝東征西討的其他戰(zhàn)功。參戰(zhàn)兵力等。
2、收獲不多:隔著吐蕃、尼泊爾,沒有軍功第一的開疆拓土。
反而是吐蕃,將鐵碑立在獲得的土地邊界,吃了肉。而且事后,中原還得領(lǐng)吐蕃、尼泊爾的人情。人情最難還。中原與吐蕃的關(guān)系很復雜,有打有拉。吐蕃由于土地貧瘠,經(jīng)常襲擾中原,但中原打過去時,又因為高原反應,很難將其滅國。
3、借兵而不是自家兵:
雖然是指揮者,但兵都是借來的。雖然
4、擅自大規(guī)模出兵乃政治大忌。
軍法森嚴、令行禁止,未經(jīng)請示,擅自出兵,而且是大規(guī)模出兵、剿滅一國,乃政治大忌,不好大肆宣揚、鼓勵。
而且王玄策是文官,還不是帶兵大將,當然這有利有弊,也是他事后能升官的原因。
如果是武將,有可能直接入監(jiān)。
總之,這一仗打得好,揚我國威,但也很尷尬。
(修改日志:
1、2021-01-25 增加“唐朝史書,對王玄策率兵滅一國的事,描述很少……..”
?。?p>